心如菩提
初識菩提,是在同學送的一本鈴木大拙的《禪風禪骨》里。書中提及少林六祖慧能大師幾句著名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
初讀,我正在花樣年華,對偈語似懂非懂。我也沒完整地讀過《禪風禪骨》,卻記住了“菩提”,珍藏著那本書。
遇人生的困惑時,第一個念頭往往是,去讀禪語,默想心中的菩提。心結在不知不覺中解開。只是,人生不斷有新結,得不斷地默讀禪語。
真正見菩提,是在廈門植物園。進門即見一株大樹,“心”形葉,粗壯的樹干,亭亭如蓋的樹冠,午后的陽光從枝葉扶疏間輕滲過來。樹旁掛著兩個字:菩提。我像被電擊一般,怔在那里。原來,這就是菩提!
終于站在菩提樹下了。
默念過多少回的名字,沒曾想這樣相遇。
菩提是印度的國樹,原產南亞,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圣樹。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梵文)的音譯,意為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相傳兩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年輕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終于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大徹大悟,終成佛陀”。
夜里在網上閑逛,翻到陳玉蓮談周潤發的視頻。她端莊的臉上寫著安詳靜美。她說的是語速極快的粵語。凝視她清秀依舊的臉,我的淚撲撲往下落。多年前,她跟周潤發有過一場生死戀,周為這段戀情自殺未遂,她在醫院守至他出院,從此消失在他的視野。這么多年過去,兩人竟沒再見面。兩人先后閃婚,離婚。周潤發遇富家女陳薈蓮,結為世人眼里的模范夫妻,而玉蓮結束八年婚姻后,成了隱居帶發修行的道姑……訪談節目里,玉蓮笑意盈盈,仿佛說的是別人的事。一個曾被無數男人追慕的“小龍女”,沒能逃脫紅塵中的宿命,而她,似乎沒有怨懟。
或許愛情真的只能停留在夢里。不刻意相見,原是可以終生不再相遇。
我一直想,陳玉蓮的命運真如其名,縱是玉,縱是蓮,縱出塵脫俗,卻難逃孤獨終老;而陳薈蓮,跟她一字之差,無其美貌,非他最愛,卻成了他最終的伴侶。
在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命運面前,我們只有俯首聽命。不知菩提樹下靜坐過幾天的玉蓮,何以變得如此云淡風輕。我真想再去菩提樹下靜坐一天,任流云在高天上游走,任歲月在指縫間流逝……
是否,這樣就不用反復去讀禪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