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智慧旅游研究綜述

自2010年“智慧旅游”概念提出以來,國內外關于智慧旅游的研究熱度不斷升高,不同學者從不同視野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探索,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嚴格來說,國外并沒有“智慧旅游”這一專業術語,但是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發展較快的國家,如何將新興信息技術與旅游業結合早已成為研究熱點。

在理論研究方面:早在1997年,美國學者波林·謝爾登出版《旅游信息技術》一書,書中全面介紹各種新興信息技術在旅游業變革中的應用(6);1999年,Stefan Klein教授和Hannes Werthner教授合著出版《信息技術與旅游業:一種挑戰性的關系》,書中以旅游的本質作為分析出發點,指出傳統旅游業在信息技術沖刷下產生的巨大變革(7);波林·謝爾登所著《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旅游地信息系統框架,全面地論述了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的開發、管理和推廣問題(8)。以上研究均是國外專家早期對信息技術在旅游業應用的研究,屬于“智慧旅游”的起步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學者們在對智慧旅游的研究過程中逐漸弱化了高新技術在其中的主體地位,而是回歸旅游的本質,從游客體驗角度出發,強調智慧旅游的主動感知、精準定位,意在提供能夠確定用戶喜好、預測用戶需求的全自動化的旅游顧問和管家服務,主動推介旅游目的地,從而提高旅游體驗質量(9)

在智慧旅游具體應用方面,Rosenthal(2009)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提出醫療旅游的智慧化發展策略;Marianna Sigala(2011)提出基于通信網絡和客戶智能化的Web 2.0 ECRM發展戰略,促進智慧旅游的發展。在縣域智慧旅游發展研究中,Ruth Mc Areavey,John Mc Donagh(2010)指出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面臨服務質量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以“智慧旅游”為篇名在中國知網中檢索,截至2017年7月,共查閱到1853篇文章。從論文發表的時間分布看,最早的研究文獻始于2003年,從2003年至2009年,每年新發表文章篇數為2篇至4篇不等。但是經查閱對比發現,這些文章與今天的智慧旅游研究相關性不大。智慧旅游作為旅游產業發展新形態的研究始于2010年,后逐年遞增,2015年達到484篇,2016年略有下降。

圖1-4 智慧旅游相關文獻統計圖

由此可見,智慧旅游的研究是伴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而出現的,與相關發展政策的推出相一致。然而,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發現,國內外學者對智慧旅游理論研究中的許多問題尚未達成共識,對智慧旅游模式構建、智慧旅游技術分析、智慧旅游評價體系的認識也不盡相同,目前我國對智慧旅游的學術研究正處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階段。

1.3.1 智慧旅游基本問題

1. 智慧旅游概念研究

國外旅游業發達國家,如美國的Mountain Watch,韓國的I Tour Seoul和英國的Mobile Application on London 2012 Olympics,他們關注重心在于如何利用新技術提高競爭力抓住商機,而不是“智慧旅游”的概念(10)。國內部分學者對其概念進行了探討,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黃超,李云鵬(2011)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基本等同于智能旅游,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上網終端主動感知旅游信息,安排工作計劃,實現對各類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11)。張凌云等(2012)從資源共享角度提出,智慧旅游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要提供的高品質服務,從而實現各類資源的共享、管理和利用(12)。姚國章(2012)指出智慧旅游是以服務游客為中心,以為旅游參與方創造更大價值為根本任務的一種旅游運行新模式(13)。付業勤,鄭向敏(2013)指出,智慧旅游是一種服務于旅游者、旅游企業、目的地政府的全新旅游發展理念與運營模式,較之之前的概念相比,更加成熟全面(14)。杜鵬等(2013)認為智慧旅游是促進旅游業綠色化、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式(15)。趙明麗(2014)指出,智慧旅游是主動感知旅游信息,并及時發布,讓人們能夠及時了解這些信息,及時安排和調整工作與旅游計劃,從而達到對各類旅游信息的智能知曉、方便利用的效果(16)。鄧輝(2015)提出智慧旅游是一種特殊的創意旅游,是一種以智慧為基礎、以創意為主導、以技術為支撐、以智慧創造物為核心吸引物、以體驗創意性成果和啟發人的智慧創意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動(17)。趙麗華(2016)認為智慧旅游是通過新興技術,借助網絡終端,收集各種旅游信息,為旅游計劃的安排和調整做出科學規劃的新型旅游發展模式(18)。曾璐,蔣曉琴(2017)提出智慧旅游這一概念強調的是旅游信息的“互連互通”“分析預測”“主動推送”“透徹感知”,鼓勵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空間信息技術、傳感器技術解決這一系列問題(19)

由此可見,隨著智慧旅游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學術界對智慧旅游的定義也趨向成熟。盡管不同學者對“智慧旅游”的理解角度存在差別,但是可以達成共識的是:

(1)技術支持方面,“智慧旅游”是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以物聯網、云計算、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技術手段為支撐。數據信息是“智慧旅游”建設的基礎,在有效地搜集、處理、傳輸、反饋信息數據的基礎上,進行體系構建,從而發現需求、滿足需求。

(2)“智慧旅游”的體系建設是以旅游業中的各個參與者為核心進行的,目的是向各個參與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向市場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方便旅客進行行程自主規劃、個人定制旅游方案和增強旅游的愉悅感等。優化旅游服務、旅游政務,改善旅游者旅游體驗,增加參與者的滿意度,增強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

(3)對“智慧旅游”的本質認識已由最初的智能旅游逐漸向旅游運行新模式轉變,更加強調智慧旅游對信息的合成處理、主動感知、需求分析與預測,從而更多地發現有效需求,有針對性的營銷旅游產品。智慧旅游的本質特點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2. 智慧旅游體系框架

劉軍林等(2011)以技術為支撐,通過對云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等五類主要技術的描述,提出智慧旅游系統構成可以概括為“一心、兩端、三網”。“一心”主要指建立旅游超大數據庫或者云計算中心。“兩端”是指服務端和使用端。“三網”是指物聯網、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20)。姚國章(2012)認為,智慧旅游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其發展框架包括服務體系、應用體系、應用支撐體系、信息資源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制度體系、法規與標準規范體系、信息安全與運維保障體系(21)。張凌云等(2012)以明確各參與主體身份為目的,構造了智慧旅游CAA框架體系,包括能力、屬性、應用三個層面(22)

圖1-5 智慧旅游的CAA框架體系

杜鵬(2013)將旅游業與信息技術產業緊密結合,秉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原則,將智慧旅游體系分為社會支撐體系、旅游信息基礎環境體系、智慧旅游資源管理與開發體系和智慧旅游應用創新體系(23)。龍毅等提出,城市智慧旅游體系框架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城市級智慧旅游應用系統、企業級智慧旅游應用系統、面向大眾的一系列智慧旅游應用系統四個層次,分別以不同的受眾為導向進行分類討論(24)。陳彥等(2015)以江蘇省淮安市為例,探討地方政府構建智慧旅游體系框架,認為其體系涵蓋感知層、網絡層、數據層、應用和服務層,涉及標準規劃體系、安全保障體系、運行管理體系和智慧產業體系等(25)。李淑娟(2017)立足于小城市智慧旅游發展,以濟源市為例進行探討,提出中國小城市智慧旅游體系包括智慧服務體系、智慧營銷體系、智慧管理體系和智慧政務體系四部分(26)。綜上所述,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智慧旅游的建設體系進行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的研究角度逐漸分化,由智慧旅游的泛化框架逐步轉向某一景區、某一地域智慧旅游單一功能框架,更加具體化,更具實用性。

本書將智慧旅游的體系框架分為后端支撐體系、前端應用體系、服務保障體系,其中前端應用體系從面向游客的服務、面向旅游企業的服務、面向管理部門的服務、面向當地居民的服務四個方面進行研究,支撐體系主要從標準規范體系、運營管理體系、安全保障體系、效果評估體系進行探討。

3. 智慧旅游表現形式

學術界目前研究普遍認為智慧旅游的“智慧”化主要體現在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和智慧營銷這三大方面。首先是智慧服務——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核心。智慧旅游從游客出發,通過信息技術提升旅游體驗和旅游品質。其次是智慧管理——智慧旅游依托信息技術,主動獲取游客信息,形成游客數據積累和分析體系,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變化、意見建議以及旅游企業的相關信息,實現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最后是智慧營銷——智慧旅游通過旅游輿情監控和數據分析,挖掘旅游熱點和游客興趣點,引導旅游企業策劃對應的旅游產品,制定對應的營銷主題,從而推動旅游行業的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

近年來,隨著智慧旅游研究熱度不斷升高,有學者對上述觀點進行補充,擴充了智慧旅游的表現形式。姚國章(2012)提出智慧旅游具有智慧服務、智慧商務、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務四種表現形式(27)。高振發等(2013)以旅游者需求為核心,提出智慧旅游主要包括導航、導游、導覽、導購四種表現形式(28)。陳彥等(2015)認為智慧旅游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旅游服務、旅游管理、旅游營銷的融合而表現出來的(29)。我們相信隨著智慧旅游涵蓋內容不斷向橫向和縱向延伸,智慧旅游的表現形式也會越來越豐富多彩起來。

4. 智慧旅游的價值功能

對智慧旅游價值功能的研究最初是基于旅游者的角度出發進行探討的,以旅游活動主體——旅游者為核心,從滿足旅游者的實際需要出發,討論智慧旅游的價值,以便使旅游過程更加便捷、和諧。趙明月等(2014)強調智慧旅游具備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功能,認為智慧旅游除了虛擬旅游這種功能之外,還是一種快捷的信息化體驗。在旅游之前,一款手機APP將為游客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提供餐飲娛樂消費導引、遠程資源預訂、自導航、電子門票、服務信息及時推送等多種智慧旅游服務。同時,游客可通過手機客戶端發布個性化旅游需要,提供商則通過旅游手機助手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務,游客還可以把對旅游服務的意見和投訴等通過電子導覽導游機反饋到旅游企業和旅游管理部門。從旅游者角度看待智慧旅游的價值功能(30)

經過對智慧旅游問題不斷研究探討,一部分學者提出智慧旅游的價值功能不僅限于對旅游者的價值,而是對包括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各類旅游企業、旅游者等各個旅游活動參與主體,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都存在價值。智慧旅游巨大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例如,張凌云等(2012)認為智慧旅游不僅可以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其旅游滿意度,同時對旅游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利用共享也起著很大的作用(31)。凌守興(2015)提出智慧旅游產業價值鏈構成主體有硬件提供商、網絡提供商、軟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業務應用商、游客、旅游管理部門。他認為智慧旅游的構成主體復雜,具有覆蓋范圍廣、價值鏈條長等特點(32)。黃平等(2015)從城市群同城化角度延伸了智慧旅游的價值,提出智慧旅游對形成區域網絡化發展形勢,轉變城市群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33)

學者們對智慧旅游價值功能的研究視角不同,得出智慧旅游的價值功能也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對新興技術的挑戰,傳統旅游業改革迫在眉睫,智慧旅游發展順應時代的浪潮,是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1.3.2 智慧旅游研究內容

1. 智慧旅游模式構建

張凌云等(2012)首先提出智慧旅游復合運營模式。由于智慧旅游建設涉及面廣,資金需求量大,建設要求高,因此提出“政府主導、企業特色,政府所有、企業經營、多方受益”的復合經營模式。其次,考慮到智慧旅游系統所涉及政府管理部門、旅游者、旅游企業和區域居民四個主要主體的關系問題,平衡各方面利益,提出建立多利益主體模型。最后,從資源配置層、數據采集層、業務應用層、客戶感知層四個層面建立智慧旅游評價體系,對所構建的模式進行評價和監督(34)

王虹等(2014)論述了政府主導型智慧旅游發展模式:該模式將智慧旅游的發展建設分為政策層、論證層、建設層、維護層四個層次,政府主導作用與四個層次的建設過程充分融合(35)

趙麗琴等(2014)以智慧旅游信息化、個性化為背景,以游客需求為核心,認為當今旅游者對旅游的需求早已脫離了盲目追求階段,不再拘泥于形式,更多地要求旅游過程個性化,傾向于深度游、體驗游。將智慧旅游的各個方面與游客需求結合,分析其如何更好地為游客提供服務,從而提出以服務游客為核心的智慧旅游未來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服務游客為中心,最大程度上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自主性和個性化,具有以下特征:提供全面的咨詢旅游模式、提供定制旅游模式、提供暢游旅游模式(36)

李振坤(2015)從消費者視角,探究智慧旅游對原有旅游模式的影響。傳統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搜集信息、比較旅游產品、購買旅游產品、旅游體驗等基本都是由傳統媒體和旅行社進行信息傳遞,而智慧旅游由于其智慧化特點,使旅游過程各個方面都受到影響。旅游者通過旅游前的虛擬旅游、自我定制個性化旅游產品、旅游體驗中隨時調整旅游計劃以及旅游后反饋旅游信息,感知智慧旅游帶來的智慧化變革(37)

王紅寶(2016)基于新型城鎮化視角,提出智慧旅游城市建設目標模式具有一定的層次架構,主要可以分為基礎模塊、資源模塊、功能模塊和終端模塊四部分,并以河北省為例進一步探討。

2. 智慧旅游技術分析

學者們普遍認為智慧旅游是以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等為支持,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端的普及應用為基礎實現的。羅成奎(2013)認為智慧旅游數據具有大數據的4V特征,即大量化、多樣化、快速化、價值密度低。因此,智慧旅游對數據的處理需要借助大數據處理技術,在一定時間內攝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的有效系統資料(38)

鄭耀星等(2014)以4G技術為支撐,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景區的轉型升級。他認為4G通信技術具有高速度的傳輸速度、多樣化的業務整合、無縫化的漫游鏈接等特點,為旅游行政管理者、旅游企業、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提供服務。例如,對旅游行政管理者來說,可以高效采集信息、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做出最優管理決策、危機應急預案、旅游目的地營銷等對策,實現智慧化管理(39)

劉軍林(2015)提出智慧旅游構成圖譜,認為智慧旅游的支撐技術很寬泛,包括信息計算與儲存、信息通信、景物感知及安保、旅游資源管理、旅游產品體驗、旅游營銷等諸多方面,主要通過技術支撐與整合得以體現。這些技術體現在旅游產業的各個方面,是智慧旅游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0)

圖1-6 智慧旅游技術分析

張占昭(2017)從智慧旅游應用角度分析了與之相關的四種新興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及其在智慧旅游中的運用。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Unity3D移動增強現實技術、VR技術、數字影像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等高新技術逐漸被應用至智慧旅游的方方面面(41)

3. 智慧旅游評價體系

學術界對智慧旅游評價體系的研究相對較少,目前智慧旅游建設沒有認知度高、統一性強的評價體系,缺少衡量標準。劉利寧(2103)較早建立一套智慧旅游評級指標體系,該體系分為硬件支持體系、綜合應用系統、應用價值評價三個部分(42)。以硬件支持系統為例,該系統包含基礎網絡、物聯網應用平臺、云服務平臺、網站平臺在內的四個一級評價指標以及若干二級評價指標,通過各項指標反映用戶對智慧旅游各個方面的滿意程度,便于找出建設中的劣勢和不足。

史慧俊(2015)對信息化評價體系、公共服務管理評價體系、綜合評價體系進行討論研究,提出目前已有的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智慧旅游評價體系發展具有以下趨勢:首先,趨于對智慧旅游建設的引導作用;其次,從率先發展的領域或行業著手,并逐步發展到一個地區智慧旅游發展領域;最后,從關注智慧旅游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率向旅游體驗方向發展(43)。高維全(2016)以大連市為例,本著客觀、實用原則,構建了包含一個目標層、四個準則層(社會支撐體系、旅游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智慧旅游資產業體系、智慧旅游應用創新體系)在內共計28個指標構成的評價體系,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構建判斷矩陣,得到每項指標的權重,從而對大連市智慧旅游發展做出評價。李軍(2017)基于DEA-Malmquist方法,選取十六個智慧旅游試點城市2011—2015年的旅游業面板數據,對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業效率進行靜態和動態的實證分析,得出技術進步仍是智慧旅游發展關鍵這一結論(44)

1.3.3 智慧旅游研究評述

本節上述兩部分對智慧旅游分別從智慧旅游基本問題(智慧旅游基本概念、體系框架、表現形式和價值體系)、智慧旅游主要研究內容(模式構建、技術分析、評價體系)兩方面,對我國智慧旅游研究現狀進行總結梳理。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我國學術界對智慧旅游的研究始于2010年,略晚于世界水平。專家學者們對智慧旅游基本問題的研究在2012年前后較多。由于旅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同的專家學者基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和研究角度,以不同的切入點對智慧旅游問題進行研究。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總結發現以下研究方向:

1. 對智慧旅游理論研究。這類文獻著重于理論基礎的建立,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研究,結合當前智慧旅游發展趨勢,提出智慧旅游理論內涵、體系框架、表現形式等基礎問題,學者們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看法,是智慧旅游的基礎性研究階段。

2. 從智慧旅游評價體系、技術支撐、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進行探討,專注于智慧旅游保障性研究,但是目前此類研究相對較少。這類文獻旨在為智慧旅游體系建立提供各方面支持,保障體系和諧、健康運轉。

3. 以具體城市、具體區域為例,研究特定區域智慧旅游發展。這類文獻一般在基本理論研究基礎之上,結合該區域特定發展環境,從政策、資源、社會、技術等各方面對當地智慧旅游發展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和方法。

4. 以不同身份的旅游參與者為切入點,站在旅游管理者、經營者、游客等不同角度,探討分析這部分參與者的角色和需求。以旅游參與者為中心,研究智慧旅游建設問題。

我國智慧旅游實踐發展優于理論研究,對智慧旅游的研究受實踐經驗的啟發,是面對實踐先行的產業環境而展開的理論補充。雖然研究角度不同,但是學者們的研究無外乎著手充實智慧旅游的理論體系,并以此為基礎給出“智慧”化發展的合理方案。

結合其實際發展情況發現,由于2012年前后我國許多城市剛剛開啟智慧旅游建設,智慧旅游建設水平處于起步階段,學術界對智慧旅游基本問題的探討較多,以期建立扎實的理論基礎來指導智慧旅游建設實踐。對智慧旅游基本概念的探討,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歸納總結,雖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各具特色。通過交流探討,其概念在曲折發展中不斷被完善,與時俱進。對智慧旅游框架體系的研究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智慧旅游建設框架不斷豐富,由最初的“一心、兩端、三網”內部主干體系,逐漸轉變為包含法律體系、安全運維體系等在內的外部支撐體系,不斷擴大體系范圍,以期更加完善可靠,保證了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對于智慧旅游表現形式的研究,最初普遍得到學者們認可的是智慧旅游包含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和智慧營銷三種表現形式。隨著研究的深入,智慧政務等也被加入其中,還有從不同角度提出的導航、導游、導覽、導購的智慧旅游表現形式,使其內容得到充實。對現有文獻的研究發現,文獻對智慧旅游價值探討已由最初的以滿足旅游者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討論智慧旅游的價值,轉變為從智慧旅游的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討論其價值。這是從微觀到宏觀的轉變,從局部到全局的發展,充分說明智慧旅游的發展前景得到了認可,其發展路徑就是傳統旅游業的改革路徑,需要堅定不移地沿著改革的路徑走下去。

隨著智慧旅游建設的不斷深入,學術界對智慧旅游主要的研究內容也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對基本概念的研究探討逐漸轉變為針對某一景區、某一區域的智慧旅游建設模式、技術分析、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更好的指導了實踐活動,更具實用性。在對智慧旅游的模式構建方面,由于智慧旅游具有覆蓋范圍廣、投入資金多、前期收益少等特點,在總結國內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張凌云提出“政府主導、企業特色,政府所有、企業經營、多方受益”的復合經營模式,得到認可。隨后,針對不同地域特色、景區特點,智慧旅游發展模式不斷被革新,但是無論發展模式有何差別,迎合旅游者日益變化的個性化需求成為學術界共同的出發點。智慧旅游是基于新型技術不斷發展的,在建設初期,4G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成為智慧旅游的技術基礎,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高新技術的運用對智慧旅游的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Unity3D移動增強現實技術、VR技術、數字影像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等高新技術也逐漸被應用至智慧旅游的方方面面,豐富了旅游活動,給予游客更加豐富的旅游體驗。學術界對智慧旅游的評價體系研究近年來熱度不斷提高,隨著智慧旅游建設進程不斷深入,盲目跟風現象嚴重,導致我國智慧旅游出現建設同質化高,缺乏地區特色等問題。因此,我們亟須一套操作性強、認可度高的智慧旅游評價體系,對智慧旅游的發展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許多學者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以不同的理論模型為基礎,考慮到智慧旅游的實際特點,將智慧旅游的評價研究方法與心理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相結合。例如,利用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結構方程模型等,提出一套更為科學、理論依據更加堅實的智慧旅游評價體系,并以不同的城市為例進行實證分析,開啟了智慧旅游評價體系的研究新階段。

總之,隨著智慧旅游建設水平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的研究熱點也在不斷變化,與時俱進。由于實踐建設領先于理論研究,我國的智慧旅游研究開始之初,學者們便專注于智慧旅游基本問題的研究,包括基本概念內涵辨析、體系框架、價值功能、表現形式等,注重理論研究。隨著對智慧旅游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智慧旅游的研究方向也逐漸轉變到實踐層面上來,更加注重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包括智慧旅游在建設過程中的模式構建、運用的新興技術以及對智慧旅游建設成果的評價。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智慧旅游研究內容的轉變是根據建設實際的需要不斷變化,導致我國智慧旅游理論研究落后于建設實踐。而一個良性的循環應該是理論走在實踐的前面,用理論指導實踐,拿理論正確地預測實踐,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重復建設、信息孤島、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從而使我國智慧旅游產業更加積極健康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康马县| 大同县| 密云县| 长丰县| 赣榆县| 特克斯县| 镇远县| 清原| 阳城县| 宿州市| 南平市| 平陆县| 五原县| 浙江省| 久治县| 浦江县| 小金县| 漾濞| 武邑县| 康平县| 宜都市| 长武县| 闽清县| 综艺| 沈阳市| 北安市| 菏泽市| 温泉县| 土默特右旗| 灵石县| 鲁甸县| 金堂县| 兴业县| 团风县| 乌兰浩特市| 龙口市| 镇赉县| 航空| 荃湾区|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