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村莊,是農民的聚居地,也是農民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形式。村莊形成于農業文明時代,在中國最為典型和普遍,迄今為止依然是中國基本的社會單位。所有中國人,或是生于長于村莊,或是父祖輩來自村莊。村莊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立腳點和必須改變其內容和形式的地方。認知中國的現實和歷史,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了解村莊。
中國的民族經濟,包括以下層次:一是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經濟,二是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的經濟,三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不論從哪個層次研究,都必須涉及村莊這個基本單位。以往的民族經濟研究和行政管理研究,對于村莊的關注,主要體現在總體性的統計及對策方面,鮮有對某一村莊的專注的系統調查。這種情況使我們所從事的理論探討總顯得有些飄浮,言不及義,大而不當。反思許久,不能不下決心從小處做起,將村莊調查作為根基,扎實去做。恰“985”項目實施,經費有所保障,故組織本創新基地近百名教師帶20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結15個調查組,計劃利用六七年的暑、寒假,從五十六個民族中各選一二個典型村莊,深入調查,總共百余村,每村一書,為中國民族經濟三個層次研究,為政府行政決策,提供基礎資料。
百村,不及中國村莊的萬分之一。我們的村莊調查雖只是抽樣性質,但卻是探根摸底,力求深入、真實、詳細。2008年夏,各組分赴河北、內蒙古、寧夏、云南、廣西調查點,歷經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獲得原始資料。因為首次調查,困難頗多,思路和方法也要不斷調整,秋、冬寫作時又各自補充調查。時間雖短,但師生與村官、村民情誼頗深,既為調查提供了條件,又對后續補充予以協助。各地黨、政機構對調查全力配合,無此,則調查難以進行。這套叢書,實為共同努力之成果,并有賴于中國經濟出版社黃允成社長、孫巖主任的鼎力支持,得以出版。本調查還要持續數年,望讀者批評指正,我們會繼續努力。

200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