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陳一鳴之父陳鶴琴:當代幼教之父(1)
- 名家教子書:父親的榜樣(中國篇)
- 張振鵬
- 2827字
- 2013-12-30 19:15:58
一個真誠的人,一個淳樸的人,一個熱情洋溢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熱愛孩子,孩子也才能喜歡他。為什么他能對孩子那樣誠心誠意,體貼入微,以致于能考慮周到,設想細致呢?因為他有一顆熾熱的熱愛孩子的心,他就是陳鶴琴。
陳一鳴,1920年12月26日生,是其父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實驗性幼稚園的第一屆畢業生。1937年10月在上海參加革命,長期從事學生運動。1946年赴美留學,從事團結留美學生的黨的工作,獲密歇根州立大學學士學位后,又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1951年回國,長期從事領導宗教界愛國運動的政治工作。一直堅持學習繪畫,并用所學繪畫為父親編的著作畫插圖,為很多刊物和文學作品也畫了插圖,繪畫對他一生影響極大。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近現代著名教育家,“五四”運動后新教育的第一代創業者,我國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的奠基人。191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23年創辦鼓樓幼兒園,作為兒童理論研究的實驗園地。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國化、科學化的現代兒童教育理論體系,構建了完整的中國兒童教育結構體系,終身實踐著自己“一切為了兒童”的思想,被譽為“中國的福祿培爾”和“中國幼教之父”。他的教育論著近400萬字,主要有《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我的半生》等。
積極暗示孩子
陳鶴琴研究幼兒教育是從觀察和實驗開始的。1920年,他以自己的兒子陳一鳴為對象,開始了他的研究工作。從孩子出生那天起,他就每天對其身心的變化和各種刺激的反應進行周密的觀察和反復的實驗,并做出詳細的文字和攝影記錄。
當時,陳鶴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特意請假在家,把孩子每天從早到晚的活動,都做了攝影。并讓孩子品嘗酸的、甜的、苦的東西,以觀察他的表情變化。他還把孩子抱到課堂上去,給學生當活教材。
陳一鳴自幼喜歡畫畫,有時邊畫邊說。陳鶴琴就把孩子作畫的日期、年齡以及對畫的解釋都記下來,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連續花了808天的時間,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具體剖析了孩子的身體、動作、心理、性格和言語等各方面的發展規律。
陳鶴琴認為,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很容易,受責罵而改過卻比較難。尤其是孩子,喜歡聽好話,聽鼓勵的話,而不愿意聽惡言。作為父母,要懂得積極暗示孩子。
有一天,陳一鳴拿了一塊破爛的棉絮裹著身體玩。陳鶴琴看見了。他想: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奪去呢,還是用別的東西去替代?他仔細一想,還是用積極的暗示去指導為好。
于是,陳鶴琴就對孩子說:“這是很臟的東西,我想你一定不會喜歡,你是要一塊干凈的,對吧?你應當跑到房里去向媽媽要一塊干凈的,好嗎?”孩子聽見爸爸這么一說,就很高興地跑到房里換了一塊清潔的毯子。
對孩子來說,來自父母的積極的暗示,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很多教育研究者和觀察的實踐已經證明,積極暗示的方法是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積極的暗示會對孩子產生良好的影響,關于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英國愛丁堡大學教育心理學馬丁教授的證實。他把一群孩子隨機分成兩個組,然后對老師說:“A組的孩子都很優秀,無論是在智力、意志品質方面,還是在特長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B組的孩子則恰恰相反。”受到這種暗示后,老師各自開始了相同課程的教學。一個學期后,A組孩子的成績和各項測評真的比B組的孩子優秀很多。后來,又經過了幾組實驗,結果同樣如此。
與此相關,馬丁教授還有另一項調查:在品質、意識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現的人中,其中幾乎90%的人在童年或少年時期都受到過來自親人的積極的暗示,最多來自母親,有的來自父親、老師、祖父母等等。
實踐表明,對孩子越早進行積極的暗示,其暗示的作用就越明顯。另外,對孩子進行暗示的人與孩子的關系越親密,作用也就越明顯。有一點必須父母必須明確,對孩子的暗示一定是積極的。否則,對孩子進行消極的暗示,結果一定是悲劇性的。
教子點睛: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積極暗示時,應該把握幾點:對孩子的暗示要發自內心,充滿真摯的情感;積極的暗示要有原則,不能夸張,更不能把孩子的缺點暗示成有點,把孩子做錯的事暗示成正確的;暗示時,應該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避免因為暗示不當,引起孩子的反感,結果自然適得其反。另外,父母還應該讓孩子自己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這對他未來的成長非常重要。
引導孩子探索究竟
陳鶴琴反對謝絕孩子的問難,也不贊賞有問必答,他提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他探索究竟的教育方法。陳鶴琴舉例說:
有一天,一個5歲的孩子與父親一起到郊外散步。他遠遠地看見一個小孩在那里放風箏,就問他父親:“那個小孩在那邊做什么?”他父親回答:“你要去看看嗎?”說著,就與他一同前往。
到了,父親對他說:“啊!那個在空中的東西多好看。你看那個小孩手里捻著什么東西,要走近去看一看嗎?”他好奇地去了,回來對父親說:“是線。”接著,父親就領著他到街上買了紙、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個風箏給他。第二天,還陪他到郊外放了風箏。
陳鶴琴認為,利用孩子的問難,加以正確的引導,比“有問必答”來得好,因為后者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性,而前者則能讓孩子得到許多快樂和許多有用的經驗。所以,父母應該學會利用孩子的問難,來施行理想的家庭教育。
其實,做父母的都很清楚,自己的孩子似乎有問不完的問題,弄得自己都覺得麻煩。于是,就搪塞孩子,或者干脆充耳不聞。有時候,孩子的問題還會招來父母的斥責,甚至是大動干戈。
父母要知道,孩子之所以問這問那,是因為他對這個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想了解這個世界,這時候,父母應該抓住機會,積極引導孩子,讓他自己探索究竟,探索他感興趣的問題的奧秘。孩子探索究竟的過程,就是他主動學習,勇于進取的過程。
作為父母,不應該錯過這個教育孩子的絕佳的機會;作為父母,更不應該盲目否定孩子這些所謂的稀奇古怪的想法,扼殺孩子的探索精神。同時,作為父母,還要關心那些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行為,要善于發現其中的創造成分,及時肯定孩子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從而激發孩子的創新意識,進一步引導孩子進入自由探索的空間。
在保護孩子想象力和探索熱情的基礎上,父母還要不斷擴充孩子的探索空間,盡最大力量為孩子提供更加豐富的探索素材,鼓勵孩子利用掌握的知識、信息、經驗,再拿出實際的行動繼續探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母親,由于兒子把她的金表拆卸壞了,盛怒之下把孩子痛打了一頓。陶行知對她說:“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掉了。”等那位母親平靜下來,陶行知建議說:“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將金表送到金表店,請求修表匠的同意,讓你和孩子站在一旁看他如何修表,這樣鐘表店就成了課堂,修理費就成了學費……”
實際上,那位母親在不經意間就把孩子的探索精神也給“槍斃”掉了。現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父母在做“槍斃愛迪生”的事情。其實,那個孩子只是想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去看個究竟,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損壞一些東西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