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心理學3:兒童行為心理學
- (美)約翰·華生
- 6076字
- 2020-04-23 16:25:53
3. 幼兒的非習得反應與新生兒活動
為了更好地得出結論,我們對數百名剛出生的嬰兒開始了為期30天(從出生第一天到第一個30天為止)的日常觀察。不僅如此,我們還對少數嬰兒出生后第一年的生活進行了觀察。我們從中獲得了一組關于非習得性反應(Unlearnd Response)的粗略事實。
打噴嚏:這種現象從嬰兒剛剛出生就出現了,并且表現得非常成熟,這種打噴嚏的現象有時候甚至比嬰兒啼哭還要早一步出現。打噴嚏這一反應,從嬰兒出生開始,便伴隨其一生,成為他這一生中積極活動的反應之一,習慣因素對它的影響確實非常小。直到今天為止,對此還未曾進行過任何試驗。我們還不能確定在經過充分的條件反射實驗之后,人是不是還會一看到胡椒盒子就會打噴嚏。至今我們還沒有很充分的理由來解釋為何正常的機體刺激會引起打噴嚏的情況。當你把嬰兒從涼爽的房間抱到悶熱的房間,嬰兒就會打噴嚏;在室外陽光的照射下,嬰兒也會有很明顯的打噴嚏的情況。
打嗝:嬰兒打嗝現象,通常發生于出生后的第7天起,剛出生時通常不會發生這種現象。不過也有例外,我們對50多個嬰兒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發現的最早的打嗝現象是在嬰兒出生后的第6個小時。我們通過研究可以了解到的是,一般情況下,打嗝反應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很難建立起條件反射。打嗝現象的出現,在通常情況下,是因為胃部充滿食物后對橫膈膜產生了壓力,才引發這一現象。
啼哭:啼哭呼吸機制是隨著空氣沖擊兩肺和上呼吸道黏膜而建立起來的,而出生的嬰兒啼哭正是發生在呼吸作用建立之時。如果沒有空氣的刺激,那么雙肺就不會充氣膨脹起來。有時候為了建立呼吸作用,醫生在嬰兒出生后,會將嬰兒浸入冰水中,或者拍打嬰兒的背部和臀部——這些是為了讓嬰兒啼哭。以上這些方法都是建立呼吸作用的常用方法。不過,不同嬰兒的啼哭現象也表現出很大的不同。
許多情況會引起嬰兒啼哭,如饑餓、有害的刺激、手術、粗暴地觸摸等。一些小嬰兒抓住成人的手指被吊起來時也會啼哭。而這類情況會很快使條件反射形成。然后,嬰兒迅速知道了他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關心照顧他的父母等人,使之成為一種武器,并在日后的生活中經常使用。嬰兒早早出現了啼哭現象,但不是每次啼哭都會流眼淚,哪怕在嬰兒出生后的10分鐘就可以觀察到眼淚。我們發現,一般出生4天后的嬰兒就有流眼淚的現象存在。由于眼淚在控制父母等人的行為上比干哭更有效,所以,眼淚也非常快速地形成了條件反射。
關于育兒室里的一名嬰兒的啼哭是否會引起其他嬰兒啼哭的現象,我們進行了調查實驗,得出來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為了能夠更徹底地控制這些條件,制作了一名愛哭嬰兒的留聲機唱片,我們把留聲機湊近一名睡著的嬰兒,并在他跟前播放,然后又把留聲機放到一名醒著的嬰兒跟前播放,結果得出來的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引起嬰兒啼哭的還有另一個與其他類型啼哭不太一樣的原因,那就是腹痛引起的一組有害刺激。腹腔中的氣體對腹腔造成的壓力導致了腹痛的出現,嬰兒在饑餓時引起了啼哭,而因饑餓而引起啼哭時的一組肌肉,沒有辦法為腹痛引起的啼哭所利用。所以嬰兒腹痛的啼哭和饑餓引起的啼哭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
陰莖勃起:這種情況從出生起就有。這是由怎樣的一組刺激所引起的,至今仍舊不明確。不過我們很容易發現,當剛出生時候男嬰受到輻射熱、熱水的刺激或者來自尿液的壓力,會出現陰莖勃起現象。而且在之后的人生里,這種情況通過視覺刺激,還有與之類似的東西形成了條件反射。至于哪個年齡陰莖勃起成為一種條件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這個我們仍然不知道。
撒尿:這是一種從出生就已經開始的情況。這種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是由于膀胱里尿液的壓力所致。在嬰兒出生后的第2個星期,撒尿動作就會形成條件反射。讓這么小的孩子形成條件反射并不容易,需要成人有足夠的耐性來幫助其建立。我們可以對嬰兒的情況保持密切觀察,如果發現嬰兒的尿布仍然干爽,就要將他抱起來并放在尿壺上,這時孩子的膀胱如果已經十分充盈的話,則會由于坐姿產生的壓力,形成很強的刺激,引起撒尿的動作。經過多次嘗試,這樣的條件反應便會建立起來。
排便:排便的刺激一般是為了降低結腸里的壓力。嬰兒一出生,這個機制就已經完善了,并且在嬰兒出生前的幾星期里就差不多完善了。排便所形成的條件反射很早,它可以表現在一個很年幼的孩子身上。形成這一條件反射也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比如,將嬰兒放在便壺上以后,在他的肛門里插入肥皂栓塞劑,然后反復去做,之后與便壺接觸就能夠形成引起反應的刺激了。
早期眼球運動:在嬰兒出生后,將其抱進暗室,讓他平躺并且頭部保持水平狀態時,其雙眼會朝向有光的方向。不過,剛出生時,眼球運動還不能夠很好地協調,通常最先出現的是左右眼的協調運動,眼球的上下運動則會出現得稍晚一些。經過一段時間之后,你拿一盞燈在嬰兒眼前繞圈時,你會發現,他的眼睛會跟著轉圈。事實證明,眼瞼和瞳孔的運動也可以形成條件反射。
微笑:微笑能夠在嬰兒出生的第4天便出現。當嬰兒被喂飽后,大人輕觸他身體的一些部位或輕輕搖動他的身體等,都會引起微笑。所以,微笑可能是由于出現了動覺與接觸刺激。微笑存在的條件反射的因素大約出現在嬰兒出生后的第30天。瑪麗·卡維爾·瓊斯(Mary Cover Jones)夫人在對一大批嬰兒進行觀察研究之后發現,當實驗者對著嬰兒微笑的時候,或者說話語氣比較孩子氣的時候,嬰兒就會微笑,這樣的情況大約出現于嬰兒出生的第30天。當然也有嬰兒的微笑反應出現得比較晚,瓊斯夫人的185個研究案例中,最晚出現的大約是在出生后的第80天。
動作反應:我所說的動作反應(Manual Response)是指頭部、頸部、軀干、手指、手臂、腿部的不同運動。
轉頭:有很多剛剛出生的嬰兒被臉朝下放在床上時,他們會把頭部向左或向右轉動,并且可以把頭抬起來。我們的觀察發現,出生30分鐘的嬰兒就出現了這種反應。
當嬰兒被直抱時,能支撐頭部:實驗者將剛出生的嬰兒抱在膝上,讓其腹背部受到支撐,有的新生兒可以將頭部支撐起幾秒鐘。這種情況隨著頭部和頸部肌肉的發展而變化。由于結構的發展,這種反應能迅速改進。在一般情況下,絕大部分的嬰兒在出生第6個月,就能夠將頭部支撐起來。
手部運動:很多嬰兒在剛出生時,就會有明顯的手部運動出現。比如將雙手合攏或者放開,再或者同時伸展雙手手指等。不過在這種手部運動里,大拇指不參與其中,它一直都是合攏在嬰兒的手掌里。這種現象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大約在嬰兒出生的第100天左右,嬰兒的大拇指才會參與到手部運動中。
手臂動作:一般來說,想要引起手臂、手腕及肩部運動的方法十分簡單,只要在皮膚的任何位置進行輕微刺激,就會引起這些動作的出現。很明顯,動覺和機體刺激是能夠引起這些反應的,如同視覺、聽覺以及觸覺一樣。嬰兒能夠將他的雙臂舉高至臉部,甚至頭頂,也能夠將手臂下垂至腿部。不過從一般情況來看,無論刺激到嬰兒什么地方,他基本都會將手臂先朝著胸部和頭部的方向伸去。如果你捏住嬰兒的鼻子,那么他的雙臂與雙手會產生相當激烈的運動。他們的手臂會在幾秒之內,用力地向上舉,直到接觸到你的手為止。若是你抓住嬰兒的一只手,那么他也會將另一只手也舉起來。
腿和足的運動:嬰兒剛出生時有個很明顯的動作,那就是踢。你可以通過接觸嬰兒的腳底,或用冷、熱空氣與皮膚接觸,以及直接通過動覺進行刺激,從而引起他的這一反應。如果提起他的左腿,使這條腿伸直,再擰一下膝蓋,這個嬰兒的右腳就會踢過來,并且接觸你的手指。早在嬰兒出生時,這種腿足運動便完美地產生了。
軀干、腿、腳和腳趾的運動:我們通過觀察發現,不管嬰兒是用他的哪一只手將物體抓住,并使得自己懸掛起來的,他的臂部和軀干都會明顯出現“爬”的運動。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系列的運動中,嬰兒先把腿部與軀干向上方收縮,之后是一個短時間的放松,緊接著又開始收縮。如果你用熱水刺激嬰兒的腳,或者給他的腳撓癢癢,那么他的腳和腳趾都會出現很明顯的動作反應。有一種可變的反射(Variable Reflex),被稱作巴賓斯基(Bablnsky)反射,如果你用一根小棉簽對嬰兒腳底進行刺激的話,那么他就會產生這種反射特征。其一般表現為大腳趾外伸或上翹,其他腳趾彎曲或下縮。巴賓斯基反射消失得比較早,在嬰兒1歲結束的時候就會消失。當然在個別嬰兒身上,巴賓斯基反射持續長一點時間的情況也會出現。嬰兒的腳趾沒辦法勾住物體,當你在嬰兒的腳趾底下放上一根金屬線或其他小圓棒后,他的腳趾就會合攏起來。但是如果嬰兒因此而感到一丁點兒的壓力的話,他就會擺脫圓棒或金屬線。
剛出生的嬰兒,被臉朝下放在堅硬的平面上,他們基本上都可以臉朝上背朝下地將自己的身體翻轉過來。對于這種現象,布蘭頓夫人描述過一個例子,他們將剛出生7天的男嬰,脫光衣服放在堅硬的平面上,這個嬰兒他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臉朝上背朝下地翻過身來。相同情況下,女嬰就會立刻開始啼哭。并且她在啼哭的時候,會發生腹部和背部以及腿部、手臂、肌肉的放松和收縮現象。首先,她會提拉雙膝,收縮肌肉,然后又使肌肉放松。由于身體兩側的活動不對稱,慢慢地她的身體會呈側躺的姿勢,最后經過一陣肌肉痙攣,她方才翻過身來。這一過程僅僅持續了10分鐘。
有數百次的反應出現在這樣一次翻身行為中,我們能在其中看到習慣的迅速參與,并在其他部分反應出現又相繼退出后愈加明顯。不過,想要用很少的肌肉力量使身體翻轉過來,嬰兒要再花上一些時間才可以學會。
喂食反應:如果我們對處于饑餓狀態下的嬰兒進行刺激,比如觸摸他的嘴角,他的頭部會很快出現反應,并竭力將自己的嘴貼近刺激源。我們的觀察發現,在嬰兒出生的第5個小時后就會出現此種現象。當你用指尖輕輕觸動熟睡的嬰兒的嘴角,就會讓他的嘴唇和舌頭馬上進入喂食的狀態。事實上,只要在出生時沒有發生明顯的傷害,嬰兒在出生第一個小時后,就會有這種表現。這種喂食反應并非單一,它有著許多的動作,比如吸吮、吞咽等。除個別情況之外,嬰兒的這一機制都是十分完善的。
喂食反應這種條件反射的形成相當容易,而且用奶瓶喂養的孩子表現得更為明顯。還不能夠伸手拿奶瓶的嬰兒,在看到奶瓶時,他的整個身體都會出現異常躁動的情況。等到他能夠拿奶瓶的時候,在看到奶瓶后,他的身體會劇烈運動,然后就會開始啼哭。而視覺刺激對嬰兒所產生的作用也很強烈,在嬰兒看到奶瓶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應。可見,還有很多相關因素也會對喂食產生條件反射。
爬行:爬行是一種非決定反應。我們發現,嬰兒在爬行中所表現出的行為不盡相同。通過多次的實驗觀察,我們認為,嬰兒的爬行主要是一種習慣形成的結果。我們將嬰兒的臉朝下放在床墊上時,進行觸摸和動覺刺激,此時會發現由于嬰兒的兩側身體活躍性不一致,使他產生了繞圈運動(Circular Motion)。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產生的繞圈運動已經能夠持續好幾天了,但除此之外卻沒發現這個嬰兒有任何更進一步的活動。也就是說,除了繞圈運動,我們沒看見他的任何進步。在這種繞圈運動中,嬰兒身體的運動方向也是無規律的:他有時候會向左運動,也有時候會向前運動。假如在這些運動中,引發了嬰兒對某種物體抓握并操作的動作,那么就會促使他朝著這一物體爬行,從而形成習慣。也就是說,想要教會嬰兒爬行,只要讓爬行與刺激物建立關系就行了。我們采用了以下的實驗方式對此進行研究:我們先將嬰兒放在地毯上,把他的雙腿伸展開,之后在他腳趾所能觸到的最遠處做好標記,然后在他雙手夠不到的位置,放上一個奶瓶。如果在試驗結束前嬰兒仍然沒有爬行行為的話,那么我們可以采用一些其他辦法,促使嬰兒一般身體活動的發生。
站立和走路;兒童的直立行為,首先依靠支撐來完成,之后是丟掉支撐也可自然直立,再是走路,最后是奔跑和跳躍。奔跑和跳躍的起點就在“伸肌延伸”的發展,這種機制發展得非常緩慢。伸肌的延伸在嬰兒生長的前幾個月里并不會顯現。幾個月以后,大人經常會有一種舉起孩子,使孩子的雙腳一部分與地面接觸的舉動。這種舉動使得孩子的雙腳承受了一些身體重量,雙腿的肌肉變得堅硬。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開始試著自己站立,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的站立行為是在這種反射出現之后才出現的。有很多嬰兒在7~8個月時,就可以在很少的幫助下自己站直了,并可以通過抓住某種物體作為支撐,使自己在短時間內處在站立的狀態。等孩子這一行為比較熟練以后,他就開始了他下一步行為動作——通過抓住某種物體四處走動,最后開始獨立行走,邁出他的第一步。嬰兒的體重、健康、是否有過很大傷害的跌倒情況都是影響兒童獨立行走的因素,因此,每個孩子獨立行走出現的時間都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到了一周歲的時候,孩子就會邁出第一步,當然也有遲一段時間的情況出現。我所觀察的嬰兒中,第一步跨出最早的,是在他出生后的十一個月零三天。在獨立行走的第一步跨出后,孩子接下來還要學會其他行為,以使自己的身體保持平衡不至于摔倒,就像年輕人學習滑冰一樣。由此可見,有兩個因素在站立和走路這一過程中同時起作用:一是身體的成長發育,一是習慣的形成。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訓練,行為能夠被加以促進,但是,在遭遇到一些消極反射的情況下,比如跌倒受傷,行為也會在該階段出現明顯停滯。
游泳:我們把新生嬰兒放入與他體溫相同的水中,頭露出水面,他基本沒有任何反應。如果換成冷水,嬰兒的身體則會發生劇烈反應。但是,游泳的動作不會出現。由此可見,游泳是需要通過學習才可以的。在一個孩子已經確立好了手、手臂、軀干、腿等組織的良好行為以后,他才能去學習游泳。
抓物:除個別情況外,大多數新生兒能夠用自己的一只手來支撐住自己的體重。我們將一根小圓棒放在嬰兒手里,這個小圓棒的直徑相當于鉛筆,再使他的手指合攏,嬰兒會抓緊小圓棒,并開始啼哭。在這一過程中,嬰兒可以憑借手中緊緊抓住的一節小圓棒,把自己的身體整個提起來,懸掛其上。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有時很短暫,有時可以持續1分鐘以上。這種狀態的持續時間在不同的日子會有很大不同。這種反應從出生起會一直持續到大約第120天的時候消失。反應的消失時間幅度有很大的變化,有的嬰兒從第80天就消失了,有的在第150天時才會消失。
眨眼:瑪麗·卡維爾·瓊斯夫人發現的最早一例眨眼反應是嬰兒出生第40天,而我所見最早一例則是在第65天。在對新生嬰兒的觀察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嬰兒的眼睛被觸及,或有氣流沖擊眼睛的時候,他的眼瞼就會立馬合上。當某樣物品快速穿過他的視野時,則不會出現眨眼現象。很多嬰兒在第80天時,對他實施刺激也不會使他眨眼。但是,等到了第100天左右,只要對嬰兒實施刺激且刺激的持續時間在1分鐘以上,無論是在什么時候,嬰兒都會眨眼。
手的慣用性:嬰兒在子宮內長期所處的宮內位置是導致手慣用性的最可能的原因,這一點我們曾經指出過。我們先通過特殊儀器對嬰兒的手掌、手腕寬度等方面測量,從中我們了解到,左右手之間并不存在很大的差異。而每一種我們所觀察到的差異,是小于測量之中發生的平均誤差的。我們還通過在一個特定時間段內右手和左手進行操作的總量測量中發現,左手和右手各自的操作也很少存在明顯差異。除此之外,我們在伸手取物這一動作建立后,又使用了呈現物體的方式來測試。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孩子出生150天到1周歲的這段時間內,找不到證據能夠確定穩定、一致的手的慣用性。這些嬰兒對手的使用,有些時候左手多一點,有些時候右手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