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變革與治理創新:2019年全球互聯網法律政策觀察
- 騰訊研究院
- 586字
- 2020-04-22 19:12:18
(二)平臺民事侵權處理機制不斷完善,相關立法與司法形成良性互動
網絡平臺的侵權處理機制,是平臺民事責任重點內容之一,貫穿了整個2019年。立法側,2018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專利法草案,考慮到專利侵權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這一客觀情況,將專利平臺服務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的前提限制在生效司法文書或者行政機關的有效決定的范圍以內。而從2018年8月開始,民法典各分編之侵權責任編已經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詳細規定了一般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處理機制的全流程。隨著審議的不斷深入,相關規定也逐漸完善。例如,立法部門考慮到平臺轉通知的價值,明確規定了平臺先轉通知,再采取必要措施。同時,平臺還可以結合服務類型的不同采取必要措施,這一點得到社會各方高度認可。恰與實踐中出現的新型網絡平臺是否履行采取必要措施的義務及履行程度的司法案例相呼應。2019年6月,樂動卓越訴阿里云侵權一案二審改判,認定阿里云不承擔責任。2019年2月,首例涉微信小程序案一審宣判。杭州互聯網法院判定微信小程序平臺不適用“通知—刪除”規則,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終審判決維持了一審的判決結果。司法實踐背后所反映的是,小程序、云等新興服務提供者接到投訴人的通知后,是否應履行采取必要措施的義務,以及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的類型和程度如何的問題。此外,關于平臺二次轉通知之后給予權利人15天的等待期也修改為合理期限,也實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