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通企業數字化價值鏈(抗“疫”復工特刊)(《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哈佛商業評論)
- 哈佛商業評論
- 492字
- 2020-04-22 11:18:08
三、 數據無法告訴我們什么?
數據模型,就像人類一樣,它們總是傾向于根據最可用的信息來做出判斷。但是,有時你所缺失的數據往往會像你所擁有的數據一樣影響你的決策。我們通常將這種類型的可用性偏差與人類決策聯系起來,但人類設計者往往將這種偏差傳遞給自動化系統。
例如,在金融業中,那些擁有大量信貸歷史的人往往比那些沒有信貸歷史的人更容易獲得信貸。后者通常被稱為“瘦檔案”客戶,他們發現自己很難買車,很難租賃房屋,也很難申請到信用卡。 (我們中的一員,一位名叫格雷格的同事,在海外生活15年后回到美國時,就曾親身經歷了這個問題)。
然而,缺少信貸歷史并不必然表明信用風險很高。而信貸公司最終往往僅僅因為缺乏相關數據而放棄潛在的盈利客戶。最近,益百利公司開始通過應用Boost程序來解決這一難題,該程序通過查詢消費者的日常支付活動來使消費者獲得信用評分,比如定期的電信充值和公共事業支付等等。迄今為止,已有數百萬人在該程序上登記注冊了。
因此,要問一問你的數據模型可能遺漏哪些方面,這個問題是極其重要的。如果你正在管理你所測量的數據,你就要確保你所測得的數據真實地反映了現實世界,而不只是一些最容易收集的僵死的數據。
推薦閱讀
- 拒絕成為愚蠢的老好人,要做聰明的“給予者”(《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2022公募抱團新思(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04期)
- 雪球專刊第196期:2018美股投資必讀
- 經濟學中的構建主義和生態理性(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集IV)
- 第一次領工資就該知道的理財常識·基金篇
- 程序員大本營(2019年5月)
- 金融何以更加美好?(《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1期)
- 中國企業家(2016年第03-04期)
- 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20期)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7期·下旬刊)
- 案例:中國手機的晚近面相(第31輯)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03期)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8期)
- 中小房企“踩紅線”地產業洗牌提速(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31期)
- 向美軍學管理:哈佛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