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1922年,留守廣州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扣押囚禁了廖仲愷。
遭此變故,何香凝并沒有因為驚慌而失措,反倒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當時的她身患痢疾,但仍帶病四處奔走,向人打探丈夫的下落。
尋得被沉重鎖鏈捆縛、遭受虐待的丈夫后,她也一度因為絕望想先離丈夫而去,但丈夫寫給她的訣別詩讓她重新燃起了斗志:
后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
我身雖去靈明在,勝似屠門握殺刀。
她隱藏起女性偏感性的心智模式,擺脫恐懼心,開啟女巾幗的營救模式。
那一日暴雨,打聽到陳炯明正和一幫將領開會,她帶著一身泥水闖入,當面痛斥道:“仲愷有什么地方對你不起,你要把他關起來?仲愷為孫先生籌款,你就要把他鎖起來,可是1920年仲愷也為你們籌過款啊。幫你就對,幫孫先生就不對嗎?”
她用盡全身力氣,猶似母虎咆哮,一時間,在場所有人都被她的氣場震懾住了。
她見眾人開始動搖,又一鼓作氣地說:“我今天上山就沒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隨便你們讓他活讓他死,但我一定要你們給我一個答復:究竟是放,還是殺!要殺,就隨你們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本是抱著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而來,何香凝給了陳炯明A、B這兩個選擇。
當時在場的人都被眼前這位女中豪杰所打動,內心有所松懈,陳炯明擔心把事情鬧大,只好放人。
何香凝料到放人只是陳炯明的權宜之計,他一定會乘勝追擊,所以兩人隨即逃往香港,暫時化險為夷。
然而,不到三年,廖仲愷遭到四名殺手的狙擊,于送去醫院的途中不幸身亡。
丈夫的鮮血灑滿了何香凝的衣衫,也徹底將她轉變成了一位剽悍且剛烈的女戰士。她的兒子廖承志和女兒廖夢醒,也先后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
歷史驚人的相似。
1933年,當時何香凝的兒子廖承志以“共黨疑犯”的身份被引渡給上海公安局。何香凝救子心切,不顧重病未愈,在一人陪同下,去找上海公安局要人。她聲如洪鐘,在上海公安局院子里質問市長吳鐵城,“我不是來做客的,我是來坐牢的。罵蔣介石要算我罵得最多,罵得最兇,為什么不抓我,卻把這些無辜的青年關起來?”
她如此氣勢洶洶,當然不是虛張聲勢,而是她知道在聽的這幫人最欺軟怕硬,且她帶病而來,他們多少會有所顧忌。
害怕何香凝心臟病發作當場猝死的上海市市長吳鐵城,趕緊將難題上交,蔣介石也擔心“大腳婆”死了,會受到國內外輿論譴責。一番商量之下,廖承志被釋放了。
又是一場干凈漂亮的勝仗。
何香凝的一生中,打過大大小小無數場漂亮的勝仗,她膽識過人,做派強勢,說話鏗鏘有力,做事雷厲風行,這樣的個性,即使放在當下,也必是一位酷勁十足的大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