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在北京,她認識了胡也頻——一個扮演她弟弟給她送花的文藝男青年。
和胡的愛情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
最初,胡也頻對于她是微不足道的。這種微不足道就像是沈從文對她的描述:“這個圓臉長眉的女孩子,即如女子所不可缺少的穿衣撲粉本行也不會,年輕女子媚人處也沒有,故比起旁的女人來,似乎更不足道了。”
但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男子,卻有著鍥而不舍的“厚臉皮”精神。
暑假,她從北京回到湖南老家休假,他跟到湖南。
“我母親詫異這是從哪里來的訪問者,我也詫異這個我在北京剛剛只見過兩三次面的、萍水相逢、印象不深的人,為什么遠道來訪。”
如此魯莽沖動不顧他人感受的人,按丁玲的性情,她是不會愛上的,可后來怎么就與他同居了呢?
有資料提到,面對滿天飛的相關緋聞,叛逆的丁玲非常憤怒,賭氣說:“本擬到北平后即分手,但卻遭到友人誤解和異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
一個會勸女同胞們“用腦子”工作與生活的丁玲,是不會真正同居的——所以,很有可能真如某些丁玲研究者所說的,他們只不過是同住罷了,是同住的戀人關系。
丁玲曾說:“也頻這個人真是純潔得很,這樣純潔的人只有一個朱謙之,‘五四’時代的,他沒有和他老婆發生關系,五年沒有發生關系。”
早期的丁玲和胡也頻,大概就是復制了朱謙之夫婦的同居模式。
如果說那個人們以為的開放、灑脫、狂野、熱烈的丁玲是A面的話,在性方面保守矜持的丁玲是B面。
丁玲晚年說:“我要保持我自己的自由嘛,我覺得要是和你發生關系,那就好像定了。”
雖然和胡也頻“同居”,但只要不發生關系,她就不屬于他,她依然是自由的,自由到依然可以擁有好多奢望——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愛想愛的人,完全不受束縛。
就是在這樣的思想浪潮下,丁玲愛上了馮雪峰。
如果說胡也頻沖動,馮雪峰則是十分克制;如果說胡也頻單純,馮雪峰則是十分沉穩。
很顯然,克制的、理性的馮雪峰才是丁玲的菜。
但顯然胡也頻不愿意放手,丁玲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于是,就有了丁玲將自己置頂于輿論風口浪尖的提議:三人一起住。
三人很是經歷了一番掙扎,最終,理智的馮雪峰自愿出局。
1925年秋,丁玲與胡也頻結婚,那段驚世駭俗的三人行愛情終于落幕。
兒子蔣祖林的誕生,讓倆人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命運就是時不時讓人添堵——1931年2月7日,28歲的胡也頻犧牲。
喪失愛人的丁玲開始筆耕不輟地寫作,將苦悶再次寫進小說里。
彼時,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爆紅,重新為她帶來瞿秋白和馮雪峰的關注,這兩人在政治思想與文學才華上始終引領著她。
而她本人的內心也有股永不放棄的力量,這股力量將她從濃郁的市井生活里,推進了遼闊的革命江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