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沒想到她會變成這個樣子,可以說朋友家人都是比較失敗的,怎么可以這樣?”
起初針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因為我覺得大家所熟悉的男人是家里的頂梁柱。這句話不止于現實方面的問題,還說在精神方面。當然,這個精神指的是精神寄托,對于精神脆弱的家庭來說,如果家里的精神寄托已不復存在,那換來的可能就是心理上的崩潰。
“我是真的心疼她,可是我們離她太遠了,小志去世后沒想到她到現在都沒能扛過去。”
“那我想請問,您覺得您的女兒是否存在悲觀情緒?是否在這些事發生過后她都十分自閉呢?”
如果讓我判斷的話,我想我那個時候會粗略地判斷成是悲觀情緒導致,但事實并非如此。
“沒有啊,他在那之后對待我們都挺好的,沒有看出來她有什么不適。或許她心里難受都自己憋在心里吧,可憐的孩子。”
“為什么不安排家里人和她一起住呢,一起陪她共度這個難關。”
“我們當然清楚這一點,我們一開始陪她一起住的,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她說她沒有事情了所以我們才搬回來的,孩子知道我們不容易,不想讓我們擔心太多。”
“可是她有這樣的情緒抑郁癥也是在所難免啊,你們沒有這個意識嗎?”
“不是的,她是精神太脆弱了,從她失眠開始我就想讓她別再在那里住著和我們一起回來,她死活不同意,我們也沒辦法。”
“她畢竟還是放不下。”
“她即便是心里難受,但是她知道自己還要繼續生活,她沒有傷害自己,懂事,也沒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就只是在心里憋著。”
“她本不應該自己承擔這一切的。”
“孩子啊,你不懂,夫妻關系一旦好到一定程度,一方去世了,另一方缺少了精神寄托,生命中的一切都會因此變得暗淡的,難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