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香濃瓜條
- 錦鯉女孩玩轉古代
- 草莓甜心派
- 2067字
- 2020-07-05 22:55:03
大鍋燒水,牛氏在鍋里搭上甑子將土瓜條兒盡數裝進去,兩大盆的土瓜裝滿了三個大甑子。一口鍋不夠蒸,無奈,王寡婦只得另外開了兩口灶火,同樣鍋里加水上鍋蒸土瓜條。
土瓜條蒸好之后用筷子一根根放在竹篾上曬制,原本白中略帶一點黃色變成了明燦燦的黃色。不能一起堆在竹篾上,土瓜條甜糖分大,會粘在一起。
曬干之后再拿去蒸,如此反復三次,土瓜條中的淀粉會轉化成糖,流出來的糖油清甜似蜜。在時間的作用下,糖分會逐漸轉化,土瓜條兒才會變得香甜軟糯,涼了之后也不會發硬難嚼。
這樣做出來的土瓜兒,行話叫做倒蒸干,顏色呈漂亮的橘黃色。而不會是前世工廠出產的金黃色,吃著口感不好撅愣愣的(硬實不好嚼)。
縱使這些天天氣晴朗,第一批土瓜干做出來也已經是三天后了。其實喜兒前世今生加起來也不過是第二次做土瓜干,為了保證口感她特意摻了些靈泉水洗土瓜。
吃過土瓜干的沒人不說好,這讓蘇文起了想拿去賣的心思。喜兒心里也歡喜,想了想還是潑了一小盆涼水給他,免得他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爹,土瓜干和做果干可不一樣,能用烤箱烤。要想土瓜干做出來味道香濃耐嚼,只能憑曬的,這是個慢工活兒,急不得的,”這東西吃個零嘴兒還成,要是想當作飯買,可就打錯注意了(手工做又靠天吃飯,量小)。
蘇文滿腔熱血好像一下被撲滅,不過他反應很快,眉一挑,“這么說得話,做這土瓜干最重要的其實是時間?”
喜兒豎起大拇指,果然姜還是老的辣啊,這么快就意識到了其中問題所在,“我覺得是,前天我也用烤箱做了一盤出來,撅愣愣的(硬實不好嚼),一點都不好吃,而且也沒有曬出來的甜。”
蘇文用手掌撐著下巴,食指和中指不時點點面頰,緩了緩道:“要不這樣,這些日子咱就抽時間做,左右家里人多,到時候攢了多了再拿去賣。多少也是個進項。”
林氏幾人對此自然沒有什么意見,隨后和喜兒去拿了山芋干回來。一如喜兒所料,味道果然不如土瓜干好,不過味道倒也不錯。
她們娘幾個吃的歡快,蘇文卻是帶著蘇楊大順幾人提著鋤頭和鐵鍬開始干活了。之前喜兒托宋彧弄的五種梅花樹苗均已被送回來,只可惜宋彧外出還未回家。
蘇文從村里人家收回來的果樹苗也已經齊全,能開始種了。宋彧從屋旁的蓄糞池中弄了不少回來準備給樹苗做基肥。
樹坑都是早起和林氏幾人一起商量過的,所以現在蘇文直接開挖種苗就成。大順和二順蘇楊幾人提來幾桶水來放在一邊。
給樹埋肥也是有說法的。糞肥要是埋得淺了,小樹苗根就會被燒死,簡單點說也就是肥大傷苗;糞肥要是埋的太深,剛種下的樹苗吸收不了肥料,就沒有營養長大長高,也就白種了。
這對于旁人來說或許還有些難度,但可難不住地地道道的種地人蘇文。他下鐵鍬的深度剛剛好,埋下糞肥之后蓋上一層土澆些水上去,然后再蓋土才能種樹苗。
蘇文最開始種的便是梅花樹,五棵樹苗環抱著喜兒的屋子,確保她冬日一開窗便能看見院里綻放的梅花。
蘇楊幾人拿著水瓢跟在后面澆水,種一棵就澆一棵,以此提高樹苗成活率。黃桃樹、梨子樹、蘋果樹還有李子樹等都一一被種在院里。其中以梨子樹和杏樹最多。
昨天林大舅來家送菜時,帶了一棵四季桂樹苗來。這是林姥娘專門給喜兒搜羅的,她想著喜兒姊妹倆應該會喜歡。
果然喜兒兩人見了欣喜不已,叫嚷著要趕忙栽在院里去,免得樹苗離土太久死掉了。林氏心里也歡喜,和喜兒兩人盤算著直接栽在院門口不遠處即可,栽院里太香了些怕嗆著人。反正四季桂常年開花,香飄十里,不怕聞不見。
——————————
此時的宋彧在清泉縣和府城李家的李昱商討開辦瓷窯的事情。
清泉縣,人煙稀少,農作物收成極低,無論種什么,無論怎么種,無論怎么給施肥澆水,作物都不能豐收。因此整個縣城方圓百里都是極貧困的,這也是府城里做貧困的縣城。
這縣城宋彧已經來過三次,一次是與人談生意時偶然路過,余下的兩次特意帶了專門的匠人來琢磨土質。
宋彧有前世的記憶,自然明白人人“畏之如虎”的清泉縣大概是土質不一樣。請了匠人來研究得知,清泉縣是黏土適宜燒窯而不適合播種。
那匠人是個真正有能耐的,又與宋彧說此處土質最是適合烤制青瓷。宋彧眼底閃過一抹驚喜,原本只是好奇懷疑,此時均已被證實。
可是燒瓷倒賣瓷器雖是暴利,但是自古以來高收入必有高回報也有高風險。宋彧此時做生意雖然小有成就,但是如何與那些富商巨賈相比?
所以保險起見,宋彧找了府城李家的人合作。李昱便是李家這一代庶務的掌管人,整個李家他是最有錢的。而且此人還身懷功名,算是儒商。
李昱派人仔細查探過清泉縣,心里有了不一般的盤算。原本此時只李家也可吞得下,可是宋彧隨出身鄉野,卻是個極有能耐的。
宋家的生意短短一年,擴張了數倍,身后的關系網錯綜復雜,不容他撩開宋彧自己開窯烤制瓷器。
李昱是個生意人,兩相比較之下痛快的與宋彧合作。這不,兩人遂來此買地賣地,到衙門交錢落戶交接地契。
但是哪里都不缺聰明人,前頭已經有人看好了地皮下手買。但是他們手段殘忍,和不知情的農人以極地的價錢簽了買地契書,欺行霸市,使得農民無家可歸,流落街頭,風餐露宿,逼得農民賣兒賣女,活不下去。
當地的知府也收受了大量欠款賄賂,對此裝聾作啞,聽不見百姓民生疾苦。府城李家代代都有進士郎,只不過因為有制度規章所轄,不在府城內做官防止一家獨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