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 劉雪純
- 2893字
- 2020-08-21 16:14:03
用心傾聽孩子,讓孩子愿意溝通
“傾”是趨于、趨向、側著身子、用盡力量的意思,“傾聽”就是要用盡力量地去聽,要感同身受地去聽,要俯下身子、放低姿態地去聽。
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永遠處于強勢,如果父母能傾聽孩子的訴說,一定要有高超的智慧,因為傾聽意味著接納,也意味著尊重。假如父母能用心傾聽孩子的言語,雙方之間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耐心傾聽利于與孩子的溝通
據調查,70%的父母承認沒有耐心聽孩子說話,這是導致親子溝通不暢的最大障礙,也是孩子出問題的罪魁禍首。
只要父母學會耐心傾聽,孩子有了煩惱能及時傾訴,并得到化解,便不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就是說,耐心傾聽是家庭教育中最簡單、最聰明的方法。
第一,父母聽孩子說得越多,越能意識到:經過無數的停頓、重復、前后不連貫的話語,孩子能說出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當父母真心體會到孩子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時,會很樂意傾聽對方說話。
第二,父母只有對孩子深入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如果你對孩子了解得很少,那你教授的東西,他很可能早已學過。把學過的內容再講一遍,孩子會不屑一顧,這對雙方都是一種打擊。
第三,能夠用心傾聽,說明父母對孩子具有足夠的尊重,這種尊重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進而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父母越是充分地尊重孩子,孩子越能懂得自尊自愛。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對自身價值的認識也就越多。
第四,在父母的傾聽中,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會覺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占有地位。父母了解孩子,關系良好,孩子就給予父母同樣的尊重,愿意聽從教誨。只要父母給予正確的愛,沒有哪個孩子不想按其意志辦事,不想得到對方的認可。

在愛的互惠中,親子雙方可以感受到成長和進步的力量。價值創造價值,愛心誕生愛心,能量產生能量,在愛的默契中,父母和孩子將共同走向幸福。
讓孩子表達想法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腦、手機等已普及,孩子從小獲得的信息量已遠非30年前可比。現在的孩子不僅智商高,而且內心世界非常豐富,喜歡堅持自己的看法、見解和選擇。當父母與孩子一起生活,不能只給予生活上的關懷和照顧,還要深入到孩子的內心,聽聽他們是怎么想的。
現在,大多數年輕父母在生活上對孩子都十分關愛,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燙著。可是,真正將孩子作為獨立人來看待,能夠尊重和傾聽的父母并不多。
當孩子坦露心聲時,父母往往沒有耐心聽完,隨便打斷孩子的話,甚至出現訓斥、打罵的情況。當大人熱火朝天地聊天時,突然冒出一個小腦袋,時不時地瞪大眼睛問一句,父母就會呵斥:“大人說話,小孩兒不許插嘴,一邊玩去!”這樣等于剝奪了孩子的發言權,孩子只能將要說的話咽回去,悻悻地回到自己房間。
對于父母來說,沒讓孩子表達想法也許不算什么,但對于孩子來說,父母不關心自己的想法就是不尊重他們,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會受到打擊。
再小的孩子也有很強的自尊心,也需要別人的尊重,更需要他人的傾聽。因此,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擺正心態,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平等溝通。
許多孩子心里有話不愿跟父母說,而愿意跟朋友說,就是因為朋友可以和自己平等溝通,父母卻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看待孩子的事情,認為都是小事。父母何不做他們的大朋友?做孩子的良師益友?這會讓孩子對父母更尊重、更理解,甚至會崇拜父母。
一對父子在餐廳里用餐,爸爸隨口說:“這個餐廳不賺錢。”
兒子說:“我覺得能賺錢。”
爸爸有些不滿:“怎么可能?你看這個餐廳多小啊?”
孩子拿出紙筆,說:“爸,我跟你算筆賬,你看這個餐廳一共13張桌子,34個座位,客人用餐時間大約一小時,平均花費是……”
爸爸開始惱怒:“你的算法太幼稚了!你爸我當了二十年商人,這個餐廳賺錢不賺錢我一眼就看出來了,你有什么商業經驗?”
其實,誰對誰錯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去思考判斷對錯的過程。
在餐廳和父親一起用餐的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就敢于用自己的幼稚算法去計算一個餐廳是不是賺錢,但是父親卻愚蠢地把孩子思考判斷、尋找真相的過程粗暴地打斷了。同時,他打斷的還有孩子的自我成長過程。
對于孩子,父母一定都會期待、鼓勵和自己有不一樣的意見。此時,父母可以像蘇格拉底一樣,提出很多問題,讓他們一步步去證明自己是正確或錯誤的。誰對誰錯根本不重要,引導他們學會獨立思考的過程才最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慢慢開始思考自己是誰,人生應該怎樣,應該怎么去做,會慢慢變成一個有想法的人,對于考試、學歷、專業技能等等,自然也懂得了如何應對,父母其實根本不用操心。
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很難,會想是不是需要蘇格拉底那樣的提問能力,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只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理性的態度就可以了。
小技巧讓溝通更融洽
雙方溝通一是要選擇寬松的氛圍,二是要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父母要懂得把握時機,適時溝通,在吃飯時或全家一起散步時,溝通會更融洽,在孩子認真做事和剛剛挨完批評時,溝通往往會適得其反。
當然,除了前文提到幾大誤區需要避免,親子溝通時的肢體語言也很重要,以下是幾個注意事項:
(1)溝通時,要與孩子有目光的交流。和孩子有了眼神上的交流,會讓他們感覺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父母不會用高高在上的語氣來和自己說話。沒有強硬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避免了孩子的恐懼心理。
(2)孩子小的話就蹲下來溫和地平視。孩子喜歡大人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摟摟他的肩等,這些親密動作會讓他們感覺到父母的愛意,讓大人和孩子的心靠得更近。
(3)不管孩子的話有多么好笑,多么幼稚,都要保持誠懇的態度,不要隨意發笑。否則,孩子會認為你在嘲笑他,不愿意再跟你說話。
(4)簡單粗暴的指責會讓孩子大失信心,改變對自己的評價。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質與發展趨勢,引導孩子在反思中進步。
(5)如果你想要求孩子做些什么事,應該采用商量的態度。過多要求和亂下命令,不但會讓孩子產生壓力,還會激發逆反心理。
(6)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要在外人面前隨意評述。中國的父母喜歡在別人面前恭維別人的孩子,有時甚至通過貶低自己孩子的方式去贊美別人家的孩子,這種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只會讓孩子覺得沒面子而對父母產生反感。
凡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當他們不愉快或委屈時,應該先適當安撫。
(7)不要一邊看手機,一邊用“哦”“嗯”之類的語氣詞去敷衍孩子。
(8)有時候,孩子會說出一些讓父母吃驚或反感的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臉上的表情,先淡定地聽孩子說完。他在你面前能夠暢所欲言,比立刻解決那個“問題”更重要。等到孩子說完,再去客觀地解決“問題”。
(9)對于同一件事情,說得次數多了,肯定會讓人煩,也會讓孩子激起“你越不愿意讓我做,我就越去做”的反叛心理。對他們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應該堅決、簡潔、平和地說出來,但當孩子犯錯誤時,一定不要像“翻老黃歷”一樣把之前的錯誤都說出來。
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處理,給予他們管理自己和獨自處理問題的機會。孩子會為父母的進一步信任而高興,并能從中得到深刻的體悟。
(10)允許孩子在家庭事務中商議、表決。對于家中的一些事情,應該引導孩子參與決策,這會增強孩子對家這個概念的理解和感受,會拉近孩子與父母的距離,孩子也會認為自己獲得了認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