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弱點
- 卡耐基
- 17字
- 2020-08-24 15:45:29
第二章 分析憂慮時所用的幾個基本技巧
第一節 如何分析和解決憂慮問題
我有六個誠實的仆人
我的一切知識都是他們教與
他們是什么、為何、何時
怎樣、何地與何人
——魯德亞德·吉卜林
要用我在第一章第二節中描述過的威利斯·H·凱瑞爾那個神奇妙法來解決所有的憂慮問題嗎?不,當然不用。
那么答案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我們先得學會分析問題時所需要的三個基本步驟,這樣我們才能解決各種不同的焦慮問題。
1.獲得事實。
2.分析事實。
3.得出結論——開始行動。
都是一些顯而易見的東西,是不是?是的,亞里士多德把這個辦法交給世人,自己也使用它。我們也要用這個辦法,解決那些折磨我們的、讓我們的日子變成地獄的問題。
我們先分析第一個法則:獲得事實。獲得事實為什么這么重要?因為要是我們不這么做的話,那么我們就連解決問題的愿望也沒有了。缺少事實,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在混亂中不停憂慮。這是我的觀點嗎?哦,不,這是赫爾伯特·E·霍奇斯的觀點,他是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學院的校長,一度干過22年。他幫助20000多名學生解決了他們的憂慮問題;他曾經告訴我:“頭腦混亂是憂慮的主因。”他是這么跟我說的:“人們還沒有獲得足夠的知識就開始下結論,世界上有一半的憂慮就是這么來的。舉例來說,下星期二凌晨三點我有個問題必須要面對,我拒絕過早做出結論,直到星期二到來。與此同時,我在不斷地獲取事實,我并沒有憂慮。我沒有感到痛苦,沒有失眠。我只是把精力全部用到思考事實上面。因為我掌握了足夠多的事實,所以星期二一來,我的問題就自動解決了。”
我問霍奇斯校長,這是否意味著他完全克服了憂慮。他說:“是的,如今我可以誠實地說,我的生活完全遠離了憂慮。要是一個人愿意以一種不偏不倚的、客觀的態度把他所有的時間用來獲得事實的話,那么他的憂慮會在知識面前自動消失的。”
讓我再重復一遍上面那句話:“要是一個人愿意以一種不偏不倚的、客觀的態度把他所有的時間用來獲得事實的話,那么他的憂慮會在知識面前自動消失的。”
但大多數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托馬斯·愛迪生曾嚴肅地說:“逃避思考,沒有權宜之計。”要是我們被事實困擾,我們通常會像捕鳥犬那樣追捕我們已經想到過的事實,而忽視掉其他的。我們只想要那些能夠證明我們行為的事實——我們樂見的事實和證明我們預想偏見的事實。
正如安德烈·莫羅亞所言:“那些符合我們個人愿望的東西好像是真的。那些不符合我們的個人愿望的東西使我們憤怒。”
我們發現,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竟然很難,這難道不令人感到困惑嗎?要是我們事先假定2×2=5,那么我們想要解決一個二年級的數學題就也成了一件難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為他們和別人制造了一個地獄,他們堅持認為2×2=5,或者2×2=500!
我們該怎么做?在思考時,我們應該把感情驅逐出去,正如霍奇斯校長所言,我們必須以“一種不偏不倚的、客觀的態度”來獲得事實。
憂慮時,這任務可不簡單。憂慮時,我們容易感情用事。我這兒有兩個意見,很有效,它們能讓我們避開憂慮,以一種清晰、客觀的態度看待事實。
1.獲取事實時,假定這件事不是為我做,而是為他人。這能幫助我能冷靜、客觀地看待證據,除去感情成分。
2.收集事實時,我假定自己是一位律師,正準備為事情的另一面辯護。換句話說,我努力收集對我不利的事實,這些事實會毀了我的意愿,是我不愿面對的。
然后,我寫下這件事中對我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我經常發現,真理總會藏在這兩種極端中的某個地方。
這就是我想要說的。你、我、愛因斯坦和美國最高法院誰也沒有聰明到這個地步:不用事先獲取事實就能明智地解決任何問題。托馬斯·愛迪生深知這一點。在他去世的時候,他的2500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他所面對的問題。
因此法則一就是:獲得事實。讓我們按照霍奇斯校長說的話去做:先要以一種不偏不倚的、客觀的態度收集事實,然后再試圖解決我們的問題。
然而把世界上的所有事實都抓在手里對我們沒有好處,我們得分析它們,理解它們。
我有過寶貴的經驗:把事實寫下來更容易分析。其實,把事實寫在紙上,并對其進行清晰陳述,會幫助我們得出合理的結論。正如查理斯·凱特寧所言:“合理陳述已使問題的一半得到解決。”
讓我們看看這句話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運用的。中國有句諺語:一幅畫抵得上千言萬語,下面我就為你們展示一幅畫——一個人如何把我們所談的內容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行動。
故事的主人公叫戈林·里奇菲爾德,我認識這個人已經好幾年了,他是遠東最成功的商人之一。1942年,里奇菲爾德先生出生在中國,那時日本正侵略上海。在我家做客時,他把下面這個故事告訴了我:
“日本轟炸珍珠港不久,日本兵就紛紛涌入上海。當時我是亞洲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的經理。有一天,他們從‘部隊上派來了一位清算人’,的的確確,這人是一位海軍上將,他們命我協助他對我們的資產進行清算。我沒有別的選擇,要么合作,要么被殺。
“我照做了,因為我沒有別的選擇。但有一筆價值75萬美金的保險金被我從交給那位海軍上將的單子上劃掉了。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份保險金屬于我們在香港的公司,和上海的資產沒有任何關系。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擔心,萬一被日本人發現了,我的麻煩就來了。結果他們還是發現了。
“這事發生時,我并沒在辦公室,但我的會計主管在。他告訴我,那位日本海軍上將氣瘋了,不停跺腳、發誓,稱我是個騙子、叛國者。我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我將被投進護橋警衛室!
“護橋警衛室!日本蓋世太保折磨犯人的密室!我有幾個朋友寧愿自殺,也不愿去那兒。還有幾個朋友,經過10天嚴刑拷打與逼問后,死在了那里。如今我也上了護橋警衛室的名單!
“我該怎么辦?星期天下午我得到了消息。我想自己當時被嚇壞了。要是我不想出辦法解決掉我的問題的話,我還會一直怕下去。很多年來,一旦我處于憂慮中,就會走到我的打字機旁,敲下兩個問題——還有這些問題的答案。
“1.我在擔心什么?
“2.我能做什么?
“過去我在回答這兩個問題時從不寫下來。但幾年前,我不再這么做了。我發現寫下這些問題和答案能讓我更加清醒地思考。因此,那個星期天下午,我徑直來到自己位于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房間,拿出打字機,寫了下去:
“1.我在擔心什么?
“我擔心明天一早被關進護橋警衛室。
“然后我敲下了第二個問題:
“2.我能做什么?
“我用了幾個小時來思考,最后敲下了四種行動方案——還有每種方案可能會導致的后果。
“1.我可以試著向那位日本海軍上將解釋。但這人不懂英語,要是我通過翻譯向他解釋,會再次激怒他。我有可能會因此喪命,因為這家伙很殘暴,寧可把我關進護橋警衛室,也不愿聽我解釋。
“2.我可以逃走。這不可能。他們每時每刻都在跟蹤我。在基督教青年會,進出房間我都得登記。他們會抓住我,然后把我槍殺。
“3.我可以待在房間里,再不靠近辦公室。要是我這么做的話,那位日本海軍上將肯定會懷疑的,他會派士兵過來抓我,然后不容分說就把我關進護橋警衛室。
“4.星期一早晨,我還像往常那樣去上班。要是我這么做的話,那位忙碌的日本海軍上將也許會想不起我做過的事。即便是他想起了,也會平靜下來,不去打擾我的。如果真是這樣,我就平安無事了。要是他打擾我,我還是有機會向他解釋的。因此,星期一早晨,我還會像往常那樣去上班,就像什么事都沒發生過,這樣一來,我就獲得了兩次避免被關進護橋警衛室的機會。
“我想好了,準備采取第四種行動方案——星期一早晨還像往常那樣去上班——問題解決了,我也放松了。
“星期一早晨,當我走進辦公室時,那位日本海軍上將正坐在椅子上,嘴里叼著一根香煙。他像往常那樣瞪著我,什么也沒說。六個星期過去了——感謝上帝——他回到了東京,我的憂慮也結束了。
“我已經說過,那個星期日下午,我坐在打字機前面,寫下了四種不同的行動方案和每一種方案可能會導致的結果,并冷靜地做出了決定,這最終救了我的命。要是我沒有這樣做,在這個緊要關頭,我肯定會猶猶豫豫,做錯事的。要是我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問題并做出決定的話,那個星期日的下午我可能就會瘋了。那天晚上,我會睡不著覺。周一早晨,我會帶著一張憂慮的臉走進辦公室,這一點足夠引起那位日本海軍上將的懷疑,促使他立刻行動。
“經驗無數次向我證明做決定的巨大價值。沒有達到既定目標,在一個瘋狂的怪圈中不停旋轉,這是促成人們精神崩潰,讓生活變成地獄的原因。我發現,一旦我做出了清晰的決定,我的憂慮有50%就消失了;一旦我執行了那個決定,我的憂慮又有40%不見了。
“這么說吧,我通過四個步驟使自己擺脫了90%的憂慮:
“1.寫下我擔心的事。
“2.寫下我的行動方案。
“3.做出決定。
“4.立即行動,執行決定。”
戈林·里奇菲爾德成了遠東地區一家大公司的主管,這使他成為遠東地區美國最重要的商人之一;他曾向我坦白,他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種分析憂慮、解決憂慮的辦法。
這辦法為什么這么棒?因為它有效、具體,直指問題實質。在此之上,還有不容忽視的第三個法則:做事。如果不付諸行動,我們所做的獲得事實和分析事實的工作就會像一陣風一樣飄走——這純粹是浪費精力。
威廉·詹姆斯曾說:“一旦下了決定,就應該立即行動,把所有的負擔都放下,只關心結果。”(在這句話中,威廉·詹姆斯用“關心”這個詞代替了“憂慮”。)他的意思是——一旦做出決定,就應馬上行動,不要再前思后想。不要再猶豫、憂慮,往回走。不要讓自己在自我懷疑中迷失,因為這還會產生新的懷疑。也不要回頭看。
有一次我問俄克拉荷馬州著名的石油商維克·菲利普斯,他是如何做決定的。他的回答是:“我發現在某個特定點之上反復思考我們面臨的問題會產生新的煩惱和困擾。這時候,我們再調查、再思考就是有害的了。這時候,我們必須立即行動,并且不要回頭看。”
為何你不馬上用戈林·里奇菲爾德的辦法來解決你面臨的焦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