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能信服你

傾聽孩子的心聲,走進孩子的心靈

15歲的楊帆離家出走了。當父母找到他時,楊帆已經進了少管所。楊帆一看到父母時,臉上隱現著一絲絲的仇恨和不屑。楊帆并沒有做出什么大的舉動,他只是用一種冷漠的眼光看著父母,說了一句:“你們走吧,我和你們沒什么要說的!”

其實,楊帆以前也是個很優秀的孩子,父母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他們只是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從來不關心他的內心世界。每天回到家里,父母的第一句話就是:“費什么話,進屋看書去!”處于青春期的楊帆,很希望有一個人能夠傾聽他的心里話,但他的父母從來不和他聊天,甚至連讓他說話的機會都不給,更別說了解他的想法了。

于是,處于青春期的楊帆感到了寂寞和壓抑,他白天逃學,經常出入網吧等閑雜場所,晚上回到家里就把自己鎖進小屋里。

后來,楊帆的網癮越來越大,學習成績也已經滑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父母的漠不關心,老師的另眼相待,網絡的深深吸引,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之中。

幾個月過去了,內心寂寞、壓抑的楊帆,從優等生落入了“痞子生”的行列,再加上嚴重的網癮,楊帆覺得,自己真的是已經變得一無是處了。于是,他每天都沉迷于網絡之中,他覺得只有網絡才能讓他找回從前的自己。就這樣,空虛的楊帆每天逃學泡網吧,碰到上網沒錢,他就開始偷、搶,最終因為一次搶劫,他走進了少管所。楊帆的父母悔恨莫及,痛恨自己沒有聽孩子說出他的心事。而孩子呢,對父母除了恨還是恨。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壓抑或開心的時候能有人聽自己訴說,讓自己的情緒、情感得到發泄和寄托。在一般情況下,人與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溝通,就是因為沒有很好的傾聽對象。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對孩子的訴說“亮紅燈”,應該耐心、積極地配合,不急于打斷孩子的訴說,給孩子訴說的機會,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孩子成長過程最開始的時候,其實他們最愿意傾訴的對象就是爸爸媽媽,上學有哪個同學犯錯誤被老師懲罰,在學校得到老師表揚,遇到什么好玩可笑的事,放學第一時間都會向父母講述。他們會沉浸在自己認為值得重復講述的事情中,希望得到父母的回應,希望雙方能體會自己開心或苦惱的心情,這是一種尋求最親近人認同感的訴求,因為孩子把你當作最值得信賴的人??墒沁@樣渴望得到回應的心情,很多家長對此卻并不理解,只要孩子講的不是關于學習,不是自己認為的“正經事”,就硬生生地打斷他們的話語:“在學校別管這些閑事,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多次下來,孩子傾訴的欲望被一點點澆滅,一旦有一天他們徹底對傾訴對象失望,關上與父母溝通交流的心門,想要打開就很難了……

當有一天孩子不允許你進他的房間,不許你打聽他的事,飯桌上呈現默默吃飯,一問一答的情境,你會不會懷念當初那個滔滔不絕,追著你屁股后面手舞足蹈講故事的孩子?成人總是有很多對孩子的偏見,認為他們思想幼稚,什么都不懂,講述的都是毫無意義的話,其實不然,孩子的世界是一塵不染的,講述的也都是最真實的心聲,如果沒有傾聽,就不能知道他們內心的想法,在孩子走錯路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勸導,這樣的父母是最失職也是最愚蠢的。

有位記者朋友對我說,他小時候特別喜歡把心里話講給母親聽,覺得自己在她那里能受到重視。他說:“每次我說話時,我媽總是細心、耐心、專注地傾聽。”

他上中學后,父母工作總是加班,有時一連幾天他都見不到他們。但他從沒有感覺到和父母有心理上的距離。

每到周六,父母都會在百忙中抽出一些時間,定期開一次“家庭會議”。在這個會議上,父母會讓他把一周中遇到的事情講出來,還會讓他談談看法和感想。

他說:“這個家庭會議是我倒苦水的日子。當我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講給爸媽聽,他們耐心地聽完后還會幫我出主意,或是想辦法逗我開心?!?

正是這種家庭教育方式,讓他養成了一遇到困難就主動找父母商量的好習慣。親子之間如果能彼此傾訴,定時談心,不但會讓孩子的不良情緒得到宣泄,還會取得他的信任。當他有了心事時,首先會想到要告訴你,爭取你的支持和鼓勵。

因此,身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學會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當他的好聽眾,這樣才能采取適合他的教育方法,以讓他健康活潑地成長。

那么,父母應該怎么做呢,傾聽的過程中又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1.不要找借口拒絕孩子的訴說

由于社會競爭比較殘酷,很多人既面臨著工作的壓力,也面臨著生存的壓力,在這種雙重壓力的擠壓下,人們極易出現心力交瘁的現象。于是,很多人動輒脾氣暴躁,怒氣沖天,很難接受來自他人的批評或指責。尤其是很多父母,由于外界的壓力比較大,面對孩子喋喋不休的抱怨,內心很是煩躁。于是,有的父母會嚴厲地讓孩子“閉嘴”,還有的父母很干脆地對孩子說:“我很忙,沒時間,以后再說!”

其實,當面對孩子傾訴的時候,父母即使在很忙碌或者心情很差的情況下,也要傾聽孩子的訴說。傾聽孩子的訴說,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了解孩子的機會,也是和孩子很好地溝通的機會,更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因此,不論孩子什么時候提出問題,提出了什么問題,父母都要盡可能地找時間立即去傾聽,而不是讓孩子等你有了時間再說。立即聽孩子說話,有助于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情都說出來,也有利于父母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理,更有利于引導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2.傾聽的時候要用心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種人特別受大家歡迎,他們在聽對方談話時,無論對方的地位怎樣,總是細心、耐心、專注地傾聽,說者自然也就感覺暢快淋漓,受到重視。其實,對待孩子也應該這樣。

每當孩子主動要向父母傾訴,父母應該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傾聽孩子暢所欲言,讓孩子把心中的郁悶宣泄出來。親子之間如果能彼此傾訴,經常懇談,問題會少得多。

另外,家長要注意,不要還沒有聽完孩子所講的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就妄下結論。如孩子告訴父母,他今天被老師批評了,父母馬上就來一句“一定是你上課不認真聽,犯錯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沒話可說了。只有當父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知道孩子的許多經歷后,才會獲得正確引導孩子的機會。

3.傾聽時,要讓孩子感覺到被關注

關注是傾聽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使孩子從父母那兒獲得親切與安全的信息。所謂關注,是指父母通過自己的行為與語言,給孩子一個“我正在專心聽你訴說”的信息。

關注分兩類,一類是體態語言,一類是口頭語言。

體態語言就是通過人的面部表情、眼睛、手、腳,以及身體的動作、姿態,傳達某種情感的不言之語。在傾聽孩子的訴說時,父母可以用許多體態語言對孩子表示關注。如:

讓孩子坐下,自己也靠近孩子坐下。父母坐的時候要使自己的身體前傾,不要后仰。前傾表示重視孩子的講話,后仰則顯示出對孩子的一種不在乎。

父母的表情要與孩子的情感相吻合。如果孩子當時非常痛苦,父母要有沉重的表情;如果孩子很高興,父母也要流露出愉快的神情。

如果孩子說到傷心處,有時會痛哭,這時,父母最好的做法是遞過手絹、紙巾,或為孩子拭淚,但不要阻止。因為哭也是一種宣泄,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遞上手絹或紙巾是對孩子哭的行為的一種支持。

將孩子擁在懷里,撫摸他的頭發、臉頰、肩膀。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樂于表達親昵的行為,等到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就覺得肢體接觸“不好意思”或者沒有那個必要,其實,孩子長大后,也需要溫暖的身體接觸,這可令孩子切身體會到父母的關懷。

父母還可用口頭語言來表示關注。如“嗯”“哦”“我知道了”之類的話語,表示自己正在專心地關注孩子講話。如果父母只顧聽孩子說,而不用自己的聲音傳遞關注,會引起孩子的誤會,以為父母在想別的問題,沒有在傾聽他說話。當然父母的口頭語言要簡潔、清晰、合情。如孩子在覺得委屈時,父母卻只是一味地跟他說“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過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如果父母說:“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毕嘈艜薪厝徊煌男Ч?。

在跟孩子講話時,低聲細語能讓孩子感到與父母處在平等的地位上。孩子的情緒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高聲訓斥會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襲擊而驚慌失措,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甚至引起反感,反而聽不進家長的話。常用溫和親切的低聲調來與孩子對話,還可以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增強孩子與父母進行交流的自信心,并能增進孩子和父母間的關系。

4.把握好傾聽的時機

父母再忙,也要抽時間傾聽孩子的訴說,時間長短都可以,但是,要保證傾聽的質量。傾聽孩子講話也需要合適的環境,有些交流需要一家人在一起,可以熱熱鬧鬧、歡欣愉快;而有些談話需要一個清凈溫馨的環境。在孩子吃飯時,或者睡覺前,或者與其他孩子在一起時,或者父母的心情不佳時,都不是與孩子交流的好時機,更不適合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否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孩子,切忌嘮叨不休

有位中學生來到心理咨詢中心向我傾訴說,現在她一聽到母親講話,就想離家出走。她說:“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到一個沒有我媽聲音的地方,好好地睡上一覺。”

她5歲時父母就離婚了,母親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不管她成績下降了,還是犯了一丁點兒錯誤,母親都會講一連串她不知道聽了多少遍的話。

她難過地對我說:“這么多年,我媽一個人把我帶大確實不容易,我更能體會她為了我沒有再婚的心情。在心里,我是如此愛她,可是她就不能少說一句話嗎?”

她講到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情。

原來,從上小學開始,她每天早上起床時都要讓母親叫她,這已經成習慣了。

前幾天母親加班,早上沒叫她,那幾天她都遲到了。

母親為這事一連說了她一周,而且這一周說的話都是:“你說你都這么大了,還這么依賴我,萬一我以后有個什么意外,你可怎么辦啊?”

她無可奈何地說:“不管我如何解釋,也不管我現在不用她叫也能早起了,她一見到我,都這么反復地講這話,讓我不勝其煩。有時為了氣她,我真想故意晚起遲到一次?!?

曾經有一項調查,問青春期的孩子對媽媽最大的希望是什么?結果74%的孩子都說:“我希望媽媽不要太嘮叨。”面對這樣的回答,家長在抱怨青春期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遍遍嘮叨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呢?有沒有想過為何有如此多的孩子認為父母愛嘮叨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父母嘮叨的內容。孩子們認為父母的嘮叨大多都集中在孩子全部的生活、學習與考試中,比如“多吃點飯,別餓著”“到學校好好學習,別打架”“某某家的孩子又考了前幾名”,等等。孩子每天都聽著這些大致相同的話語,并且還是他們不感興趣甚至有些反感的話題。

當然,孩子本來就不太喜歡父母嘮叨,而那些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就更加如此。

一方面,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其心理上出現了“第二次斷乳期”,孩子的獨立性逐漸增強,心智不斷成熟,對成人的權威依賴不斷降低,處處都想以獨立言行來表明自己的“成人形象”。

另一方面,處于這一時期的孩子往往從心理上采取一種執拗的態度來回應父母的干預,以顯示自己的獨立,因而對父母的嘮叨很是反感,有的甚至還會采取極端的方式,比如用離家出走、自殘等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再者,沉重的學習任務與競爭的壓力,使得青春期孩子很希望有一種輕松的家庭氛圍,而父母那“嘮叨不休”的話語,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加沉重的煩惱中,這樣難免使孩子感到更深的失落與反感,進而導致孩子的反抗心理。

可見,父母的嘮叨和數落不但不會對孩子有任何幫助,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父母更不能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這種不明智的教育方式無時無刻不在毒害著孩子。當然,要想改變這種狀況,父母就要先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和思想認識,依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點,采取積極而恰當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可以借鑒以下幾種方法:

1.跟孩子提前約定好

凡是要一遍遍嘮叨的事情,比如吃飯、起床等,家長可以提前跟孩子約定好,可以這樣說:“孩子,請你在10分鐘之內結束手頭的事情來到飯桌旁,我再也不會一遍遍喊了。”一旦約定好之后,就一定要堅決地執行,如果孩子在10分鐘之內沒有來吃飯,那么其他人可以先開飯,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孩子少吃一兩頓沒有關系。

2.說話不能信口開河

比如說,規定孩子做好作業再開飯,但有的父母話雖說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餓,就沒事找事地說:“你餓不餓?”“快做快做,飯都涼了,你還想不想吃飯?”諸如此類自相矛盾的話,反映了家長自己感情的軟弱,說話不算數,沒有威望。因此,家長要想克服嘮叨的毛病,那在對孩子講話之前就要先經過一番理智的過濾,不能信口開河。

3.降低說話的聲調

家庭語言的低聲調是親子關系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氣氛惡化。倘若想讓孩子做什么事情,可以用親切的語言在他的身邊輕輕地告訴他,尤其對青春期的孩子,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話比家長大聲呵斥的作用要大得多。

4.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也就是說要把話說到孩子的心坎上。只要話說到了點子上,不用家長多嘮叨,孩子自然會噌地一下站起來,朝著家長指著的方向走。比如說,青春期的女兒正在發胖,當女兒正在猶豫著要不要吃冰激凌的時候,媽媽說:“都胖成這樣了,還吃,你就沒有點意志力?你說你一個女孩子……”嘮叨又開始了。

這樣一嘮叨孩子肯定會更煩,本來還有點猶豫,這下子反而豁出去了,“我就吃!”

其實,智慧的媽媽只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好了,可以這樣說:“女兒啊,你胖也好,瘦也好,媽媽都喜歡,你永遠是媽媽的最愛,只不過我會很擔心你的健康。”這時候女兒也許會說:“哦,那算了,我還是不吃了吧!”這位媽媽的話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輕松地解決了問題。

5.盡量不做無謂的埋怨和比較

作為父母,切忌總是在孩子耳邊講你怎樣為他付出,或者拿自己小時候與孩子對比,甚至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較。這樣做,只能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和比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6.不要事事都叮囑

可以說,家長對孩子講的話雖然多,可很多都相當于是“無用功”。

事情無論大小,反復強調叮囑就會搞得全家上下不得安寧,大人為孩子不聽話而氣憤,孩子在繁雜的語言環境里定不下心來做功課,結果會適得其反。因此,家長一定要分清事情的巨細,不要事事叮囑,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盡量少說,因為青春期孩子非常不喜歡有人“管頭管腳”

父母犯錯,請對孩子說聲“對不起”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勇于承認錯誤,不要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而且對待自己的錯誤更要勇于面對,知錯就改??墒怯行└改缸约哄e了卻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認,尤其是在曲解、誤解了孩子時,或錯誤地批評了孩子時,不愿意直接、正面地向孩子承認錯誤,唯恐在孩子面前丟了威信,失了威嚴。其實這種擔憂是多余的,父母如果學會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對教育子女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晶晶的媽媽急了,明天就要期中考試了,晶晶不在家復習,上哪兒玩去了?

過了一會兒,晶晶回來了。媽媽沒等晶晶解釋,就數落開了。晶晶沒言語,進屋學習去了。

過了幾天,隔壁的叔叔忽然登門向晶晶表示謝意。原來那天叔叔家來了電報,晶晶想一定有急事,于是趕緊把電報送到了叔叔單位。

電報上說,叔叔的母親病危,讓叔叔速歸。就這樣,叔叔終于在母親臨終前見了老人一面。

晶晶母親一聽才恍然大悟,非常后悔,那天不該如此武斷地批評孩子。晚上,晶晶媽媽請晶晶坐下,十分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她這樣說:“孩子,我為上次責備你晚回家的事情向你道歉,你是為了給隔壁的叔叔送電報。請你原諒我。以后我一定會先問清楚事情的經過再發脾氣。”

聽了媽媽的道歉,晶晶更愛媽媽了。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天下的父母畢竟都不是圣人,在家庭生活中,難免會發生一些誤解孩子,甚至傷害孩子的事情。關鍵是發生問題后家長怎樣處理。錯怪了孩子,就應主動道歉,而且態度誠懇,不敷衍。有些家長認為這樣做會有失尊嚴,其實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認錯,給孩子樹立了有錯必改的榜樣,會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見識和修養,從而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和睦團結,為孩子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過:“當父母錯了,或違背了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好習慣?!币晃唤逃龑W家也說: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教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重大的影響。當然,父母又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處處要成為孩子的榜樣,“身教勝于言教”。所以,作為父母,要用你的行為影響孩子,用你的語言打動孩子,而孩子也會在“潤物細無聲”中茁壯成長。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犯了錯,也要對孩子說聲“對不起”。那么,當父母做錯事后,向孩子道歉時應當注意哪些事項呢?

1.無論何時,承認錯誤都不晚

很多父母在孩子“闖禍”之后,往往由于一時的感情沖動,對孩子進行了不恰當的、過重的批評或懲罰,但在事后,又覺得很后悔??墒菦]有及時地道歉,隨著時間的推移,覺得更沒有道歉的必要。其實,如果父母真的做錯了,一定要向孩子承認錯誤,并且無論何時都不晚。

2.先穩定情緒,再道歉

如果你仍在生孩子的氣,那千萬別道歉,即使你知道自己錯了,也要等你情緒穩定后再說,情緒沮喪時的道歉會使孩子產生迷惑或恐懼的心理。

3.道歉要明確

當跟孩子說“對不起”時,一定要明確又具體地告訴孩子你錯在哪里,為什么要認錯。否則也會使孩子困惑,弄不清楚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也不知道自己在事件中怎么做才合適。

4.態度要誠懇

父母在給孩子道歉時,態度要誠懇,對任何一個錯誤,切勿漫不經心地說“對不起”,要承認自己的不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改正,不然,孩子會覺得父母虛偽、不可靠。

5.不要低估孩子的接納能力

事實上,很多孩子是很樂于原諒別人,也樂于接受他人意見的。所以,父母不要懷疑或低估孩子接納別人道歉的能力。相對于成人來說,孩子的心是坦誠的、胸懷是寬闊的,他們不會對父母所犯的錯誤而耿耿于懷,甚至斤斤計較的。

批評講藝術,孩子才會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堪稱世人的楷模,他曾經說過一段話: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批評孩子可以說是所有為人父母的必修課。但如果不分時間、地點,采用不適宜的方式批評孩子,甚至把批評變成對孩子的情感虐待,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的性格,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批評后孩子還是會不以為然、我行我素,甚至引起孩子和父母唱對臺戲,這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都比較強,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不講究方法,根本無法讓孩子心服口服,那么也就無法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清晨,校長在校園里散步,忽然發現一朵盛開的玫瑰花,那朵玫瑰花看上去又大又鮮艷。他想:這朵美麗的花肯定會引來更多人的觀賞。

然而,當校長轉身即將離開的時候,忽然跑來一個女學生,摘下了那朵漂亮的玫瑰花,正準備拿著向校外走去。校長非常生氣,急忙走近女學生……女學生看到校長站在她前面,顯得十分膽怯。

然而,校長雖然很生氣,可是并沒有很嚴厲地指責女學生,而是微笑著、親切地問道:“孩子,你摘這朵花送給誰呢?”女學生有些害怕,怯怯地說:“送給我的奶奶,她病得很厲害,我想送給她一朵最大、最漂亮的鮮花,希望她能快點好起來。”

看著女學生那純真的小臉,校長很受感動,于是牽著女學生的手,又摘下了兩朵又大又漂亮的玫瑰花,送給她說:“這兩朵玫瑰,一朵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擁有美好的愛心;另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女學生回到家把三朵玫瑰花擺放到奶奶的病床前,奶奶很欣慰,但隨即一臉疑惑地問:“這些花你是從哪兒弄來的?”小女孩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奶奶,并說校長發現她摘花了,沒責怪,反而又送了兩朵花給她,她認識到了摘花行為不好,保證以后不會隨便破壞公共環境了。

這個故事片中的校長雖然很生氣,可是并沒有直接指責那個孩子,而是從她的錯誤行為中挖掘出她關心老人的優點,甚至還肯定了孩子的長輩教子有方。這樣不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隨便采摘公共之物是一種錯誤,而且還激勵了孩子進一步關心、孝敬老人的美好品質。

可見,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一般情況下,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在做錯事或者犯錯誤之后,內心會處于一種不安的狀態,他們會焦急地等待著父母或老師的懲罰。但在受到懲罰或指責以后,孩子就會這樣想:我已經受到了處罰,這件事以后就應該與我毫無關系了。這樣,孩子也就喪失了一次從內心深處反省的機會。

另外,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之后,父母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會使孩子產生一種錯覺:父母是不是輕視我、厭惡我,甚至是有意為難我?在這種錯覺的影響下,孩子的錯誤行為會越來越多。與之不同的是,如果父母沒有直接批評犯錯的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肯定他們、鼓勵他們,就會點燃孩子向善的意念,從而使孩子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決心改正過錯,從而使家庭教育的目的順利達成。那么,父母在批評孩子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1.批評孩子切莫傷害其自尊心

明智的家長應懂得如何熟練地運用批評藝術:

(1)分清場合和措辭。當著親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評孩子,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家長的批評。

(2)批評措辭要適當,切忌“你簡直不可救藥”“你怎么不如某某學習好”“你真笨”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3)對事不對人。真正懂得批評的家長,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促進孩子改正缺點上,而不是揪著缺點不放。即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4)適當冷處理。當孩子情緒反應強烈、言語沖動的時候,家長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態度,等孩子冷靜思考,平息沖動后再作批評。

2.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

家長過問、干涉孩子的行動,應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擔心和憂慮,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愛心。比如,處理孩子放學晚歸這種事情,有的家長是等孩子回家后,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勒令以后不準晚歸。這種處理方式過于急躁,孩子不但沒有體會到家長的愛心,反而對家長產生了抵觸情緒,認為小題大做,管得太寬。而有的家長則會盡量壓住怒氣,心平氣和地詢問原因,并說明因為不知道你為什么晚歸,心里很著急、很擔心、希望你能夠站在家長的角度,體會家長的愛心和不易,以后早點回來。相信懂事的孩子聽了這一番話后,會為自己的晚歸給家長帶來不安而感到內疚自責,對家長的干涉行為也不會產生反抗與抵觸。

3.采用實踐體驗法

用實踐體驗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命令和口頭說教有效得多。一位父親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傍晚,父親與兒子散步時,兒子看到西瓜攤賣西瓜就非要買。父親說:“離家太遠,抱回去太累人,不買?!眱鹤硬桓吲d了:“我要買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習?!备赣H略一思量,對兒子說:“買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眱鹤颖еI的西瓜走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一路歇了幾次才把西瓜抱回家。這一體驗讓孩子感觸頗深:“吃個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體會到父親的苦。

少用命令式口吻,孩子更愛商量式

很多父母對孩子說話或讓孩子做事時,經常使用命令的口氣,這樣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相反,還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放下自己的尊嚴,把孩子當作平等的朋友,父母一定會體驗到非常美妙的境界?!?

很多人都知道連通器的原理,只有兩頭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間的管道里來回流動,如果一頭高,一頭低,水就只能往一個方向流了。孩子與父母的交流也是一樣的。拒絕命令的方式,平等地和孩子說話,媽媽與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睙o數事實也表明,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命令姿態來跟孩子說話,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轉變姿態,像對待朋友那樣去跟孩子說話,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有位叫圓圓的中學生來到心理咨詢中心對我說,她最害怕聽母親講話。原因就是母親老是用命令的口氣和她說話,她說:“她用這種口氣和我說話,我覺得是因為她不尊重我。”

有一次,她回家后餓了,就吃了點零食,母親就命令她:“不想寫作業是吧,那就過來幫我擇菜?!?

她不情愿地回答:“我吃了這點餅干就去寫作業?!?

母親卻說:“我說讓你擇菜你就來擇菜,哪來那么多廢話?!?

母親的語氣讓她很難堪,同時也激起了她的逆反情緒,她說道:“我今天作業多,不能幫您擇菜。”說著就打開了自己的書。

母親卻過去一把搶過書,命令道:“我再說一遍,你現在去廚房擇菜。”

她看著母親那張說一不二的臉,聽著這命令的聲音,心頭的怒火開始往上冒。

她怒視著母親,說道:“我今天就是不擇菜,您能把我怎么樣?”說完跑出了家門。

那天晚上,她在樓下小區的亭子里坐了很久才回家,回去后她拒絕吃母親做的飯。之后有好長時間,她不再理采母親。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他們希望父母能夠平等地對待自己,不愿意聽到父母命令自己的口氣,更不喜歡父母強迫自己的行為。當父母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時,孩子很容易產生與父母對抗的行為。如上例中的圓圓,在聽到媽媽的命令后,就產生了對立的情緒,結果她沒有聽從媽媽的安排,媽媽也被氣得夠嗆,弄成兩敗俱傷,導致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越來越僵。

“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溝通的鑰匙,不僅僅掌握在大人手中,而且是大人和孩子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把,最重要的是大人手中的鑰匙。媽媽要想和孩子溝通,需要學會一件事——經常從孩子的觀點上來思考,從孩子的角度來觀察、決定事情,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能使父母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把握孩子的思想脈搏、情感體驗和行為意向,自然就能得到教育子女的正確對策,從而避免很多弊端,例如,可以減少在處理問題或教育疏導中出現的操之過急、主觀臆斷、簡單粗暴等不良的情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使孩子覺得被父母所接納、承認和理解,從而讓孩子產生一種情感上的愉悅感和滿足感,這不僅可以促使孩子更加積極上進,還可以填補兩代人之間的鴻溝,形成良好的家庭關系,為兩代人之間的交流合作和互相學習清除了障礙。

那么,父母怎樣做才能實現與孩子更好的溝通呢?

1.放下權威至上的觀念

父母應放下權威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只是提出想法和建議,讓孩子自己選擇。很多父母之所以不讓孩子自主選擇,是因為擔心他犯錯誤。但是,孩子正是在錯誤中成長的,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當父母的想法跟孩子有沖突的時候,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不尊重我而只是要我聽話,我會是什么感受呢?這樣就會更多地理解孩子的行為和想法。

2.學會與孩子商量

父母對孩子要少使用命令的口氣,多一些商量的方式,就會使孩子改變對父母的抵觸,消除或減輕兩代人的隔閡,從而使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溫馨友愛的氛圍,這些不但體現了父母的修養與教育有方,也會使孩子變得更加懂事。

3.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

父母要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的言語行為,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才不會對孩子提出苛刻的要求;理解了孩子看問題的角度,才不會拿成人的標準去批評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理,才不會采取命令的口氣對待孩子。

掌握非語言溝通很重要

教育孩子時,父母除了有意識地用語言與孩子交流,或傳授知識,或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外,另一種則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目光、表情、服飾、姿態等非語言行為與孩子交往。這種非語言行為既能表露一個人的意志、性格和情緒,又能表示某些意圖。可以說,非語言行為可以補充、加強甚至代替語言,同樣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的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高達93%是通過非語言進行溝通的,只有7%是通過語言溝通的。而在非語言溝通中,有55%是通過面部表情、形體姿態和手勢等肢體語言進行的,只有38%是通過音調的高低進行的。

因此,艾伯特·梅瑞賓提出了一個著名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由此可見,非語言信息在溝通過程中是多么重要。

然而,一份社會調查卻顯示,在親子之間的溝通中,非語言溝通常常被忽視。例如,當孩子對媽媽講述某件事情時,大多數的媽媽都不會放下手中的家務,注視著孩子的眼睛,而是一邊做家務,一邊聽孩子說話。有時,甚至還會向孩子大吼:“沒看我正做飯呢嗎,你不能等會再說!”

正是因為家長這種忽視非語言溝通的態度,使得這些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與家長溝通“沒勁”,并且還會使他們產生了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因此他們會不愿意與家長溝通,甚至是拒絕與家長溝通。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用了錯誤的非語言與孩子溝通,例如經常向孩子發脾氣、拍桌子、摔東西等。這些非語言行為都是拒絕溝通的信息,因此它更會阻礙親子之間的溝通,破壞親子關系。

其實,正確的非語言溝通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具體的環境中,非語言溝通往往能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從而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例如,當孩子做出了自認為很自豪的事情時,很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可,這時,如果媽媽單純地用語言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兒子,你真棒,媽媽因為你而驕傲!”孩子也會很高興,但是這種高興勁也許沒過多久就被孩子忘記;如果媽媽運用非語言與孩子溝通,微笑地走到孩子面前,給他一個擁抱,然后再告訴孩子:“兒子,媽媽因為你而驕傲?!边@樣,孩子將永遠也不會忘記媽媽對他的賞識和鼓勵。

看到這里,也許有些父母又要產生疑問了:孩子到了青春期時會對自己的身體很敏感,他們會不會討厭我們接觸他們的身體?

是的,到了青春期,孩子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覺很難為情,因此對自己的身體很敏感?;蛟S他們真的討厭他人接觸他們的身體,但他們永遠都不會拒絕來自于家長的欣賞和鼓勵。

孩子身體發生了變化,孩子還沒有表現出什么,很多家長開始緊張了,他們不敢再像孩子小的時候那樣擁抱孩子,也不會再愛撫地摸孩子的頭、拍孩子的肩膀了。也許正是因為家長的這些變化,孩子才會對自己的身體變得敏感起來。其實,家長與孩子之間正確的非語言溝通,并不會使孩子討厭,相反,正是因為這些非語言,孩子才能真實地感覺到家長對他們的愛與欣賞。

所以,建議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用一些非語言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

1.孩子遇到困難時拍拍孩子的肩膀

拍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尤其是孩子遇到困難時,拍拍孩子的肩膀,不僅能夠使孩子對父母產生一種信任,還會給予孩子無窮的勇氣和力量,讓孩子去戰勝困難。

例如孩子成績沒考好,正在自己的房間里煩惱時,父母給孩子倒了一杯水,拍拍孩子的肩膀,轉身離開了……孩子心愛的小伙伴小花貓走失了,孩子正在傷心地哭泣,父母拍拍孩子的肩膀,給孩子遞過一張紙巾。

其實,無論孩子是高興還是傷心、是興奮還是沮喪,父母拍拍孩子的肩膀,都能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

當孩子做出了引以為豪的事情時,父母拍拍孩子的肩膀,孩子一下就會領會父母的意思,并會在心里對自己說:“媽媽/爸爸在為我而驕傲,我一定會更加努力,成為媽媽/爸爸永遠的驕傲。”

當孩子傷心的時候,或者正為某些事情而煩惱時,父母拍拍孩子的肩膀對他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個動作往往能夠給孩子很大的精神鼓勵,使孩子的情感很快得到安撫。

2.讓擁抱陪孩子長大

調查表明,有70%的孩子喜歡父母的擁抱,有33%的孩子認為人的一生都需要父母的擁抱。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膚饑餓感”。對于年幼的寶寶來說,如果孩子需要擁抱,父母就應該隨時張開臂膀,給孩子溫暖的擁抱,讓孩子在父母的懷抱里找到安全感,感受到父母的親密和愛,實現情感的溝通。

而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當他完成了一項任務或者做了一件好事時,父母滿意地擁抱他一下,孩子會得到極大的滿足;當他們遇到了挫折或者困難時,父母的擁抱則會讓孩子加強信心,鼓起勇氣去克服困難;當孩子要遠離家門,外出求學或者工作時,父母的心往往是復雜的,難以用語言來表達。這時候,父母如果運用擁抱,既可以表達關愛和不舍,也可以表達出牽掛與擔憂??偠灾?,千言萬語盡在此時的擁抱之中。

有些父母覺得擁抱的行為過于親密,感覺不自然,尤其是媽媽對待兒子、爸爸對待女兒的時候,因此往往避免擁抱。實際上,擁抱正好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3.與孩子像朋友一般握手

握手表示一種友好,這是握手禮儀傳達出來的最首要情感。當兩個陌生人相見時,握握手,兩人就認識了,距離就拉近了。

當父母像朋友一樣與孩子握手時,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友好和尊重,他們就更容易打開自己的心扉,愿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媽媽因為工作需要要給同事發一封電子郵件,因為媽媽不太懂,便向上五年級的兒子請教:“兒子,媽媽想拜你為師,你能教我發電子郵件嗎?”

“當然可以了。媽媽,你看,把這個打開……”兒子認真地給媽媽講起課來。

當媽媽的郵件發送成功之后,媽媽真誠地伸出手說:“以后電腦方面的事情我還要多向你請教,來,握個手吧,祝我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兒子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他仍然很認真地與媽媽握了握手。

許多父母不習慣直接對孩子說:“來,孩子,我們做個朋友吧!”而通過握手,父母想與孩子做朋友的意思就很真誠地表達出來了。這時,孩子也很容易從心理上認可父母,從而愿意與父母成為好朋友。因此,想了解孩子心理、成為孩子好朋友的父母,不妨試著與孩子握手。

4.用微笑和點頭肯定孩子

點頭給予孩子的是一種認可和鼓勵。當孩子取得成績之后,父母可以用點頭鼓勵、稱贊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充滿信心,并會努力做到更好。

而當父母微笑著點頭認可孩子時,孩子會比聽到父母的夸獎還要高興。因為微笑和點頭,不僅僅給予孩子一種認可和鼓勵,而且能讓孩子體味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扎赉特旗| 塔河县| 宜都市| 武清区| 青田县| 金坛市| 鄂伦春自治旗| 冷水江市| 新乡县| 杭州市| 康保县| 正蓝旗| 北票市| 静海县| 江北区| 稷山县| 平乐县| 宜兴市| 南投县| 兴业县| 黎川县| 平昌县| 卫辉市| 石阡县| 成武县| 宁河县| 青岛市| 北流市| 新晃| 宁阳县| 千阳县| 漳州市| 美姑县| 铜陵市| 夹江县| 香港 | 景宁| 广丰县| 崇义县| 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