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的故事:源起與演變(下冊)
- (美)莫頓·亨特
- 2246字
- 2020-04-13 21:58:48
第十二章 發展心理學家
第一節 “橡樹再大,也得從橡子中長出”
許多人在提到科學家時,眼前大多浮現出一幅幅這樣的畫面:身著圍裙的化學家正把沸騰的液體倒入燒瓶里;細胞生物學家透過顯微鏡觀察;身穿卡其布衣服的古生物學家用刷子刷著泥土,最后露出一塊朽骨。但對于工作中的心理學家來說,沒有人能想象出他的形象。心理學是各門科學的綜合,每一科都有每一科的場面。即使在心理學內部的具體領域也不盡相同。然而,在心理學的所有領域中,情形最復雜的莫過于發展心理學。比如:
——身著白色工作服的技術人員緊握一只悶悶不樂的實驗老鼠的頭,一位助手靈巧地翻開老鼠的左眼皮,在里面放上一塊不透明的接觸鏡。
——一位已懷孕許多個月的年輕女性躺在桌上;在她的腹部上方幾厘米的地方放著一臺擴音器,播放著之前她親自背誦的一首兩分鐘長的詩。
——一個4個月大的嬰兒被支撐著坐在一臺閃光燈前,一位研究人員暗中觀察著嬰兒的臉。閃光燈先是規律地閃了一段時間,然后閃的頻率有所降低。
——8個月大的男嬰坐在微型舞臺前,一位研究人員躲在舞臺后,把一只玩具狗放在男嬰看得見的地方。正當嬰兒準備用手抓它時,研究人員卻拉上帷幕,將狗遮掩起來。
——一位男士蹲在一個玩石子的5歲男孩面前,對他說:“以前我常玩這些東西,可現在忘了如何玩。我想再玩一回,你教我規則,我跟你一起玩。”
——一位年輕的母親跟只有1歲大的女兒蹲在地上。她突然假裝受傷。“哎呀,哎喲!好痛啊!”她大叫起來,緊抱住自己的膝蓋。小女兒伸出手來,好像要拍她的肩,然后突然大哭起來,把自己的臉埋在枕頭里。
——在一間微型辦公室里,一位心理學家手上拿著一張綠色的撲克牌,對坐在桌子對面的10歲女孩說:“我手上這張牌要么是紅色的,要么不是黃色的,這個說法對嗎?”她立即回答說:“不對。”后來,在同一天,他又讓一位14歲的女孩子回答這個問題,她想了一會兒,然后說:“對。”
——一位女研究員給一位學牙科的學生放一段錄像。錄像中,剛來到這座城市的哈林頓夫人第一次去看牙醫。這位牙醫說,她昂貴的假牙中有一些全壞了,根本沒法修復;而且,她患有牙周炎,而以前的牙醫對此根本沒有采取措施。哈林頓夫人心煩起來,開始懷疑這位牙醫的話。研究員停下錄像,問學生說,假設他是這位牙醫,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
在這些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發現心理學的橡子究竟是如何長成心理學這棵參天巨橡的。尤其是:
——把不透明的接觸鏡放進老鼠眼睛后,實驗人員訓練老鼠走迷宮,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大腦。他們的目的是通過比較其左右視覺皮質,觀察神經元上的樹突數目因經驗增多而增多的程度。(由于左眼被蒙住,右腦的視覺皮質在迷宮培訓中就接收不到信息。)
——孕婦腹中胎兒的心跳會被監測,證實當同一首詩在孕婦腹部上方被陌生人誦讀時,胎兒的心跳會加快。很明顯,未出生的孩子可以辨識出母親的聲音。
——當閃光燈閃爍頻率降低時,這個4個月大的嬰兒會顯得驚訝,說明在這個年齡的嬰兒已可以意識到間期的規律性。
——把帷幕拉上藏起玩具狗的研究人員,是要察看嬰兒記憶力的發育情況。在本例中,他要測試的是嬰兒對被藏起來的東西仍然存在這個事實的意識程度。
——那位請求孩子教他玩石子的男士是皮亞杰,時間在20世紀20年代。他想研究小孩子道德推理能力的發育情況。
——那位假裝受傷的母親正在與研究工作者們合作,以確定兒童共情行為出現的準確時間。
——那位就綠色撲克牌提出奇怪問題的研究工作者是在察看兒童邏輯推理能力的成長過程。
——那位請牙科學生回答如何處理上述情況的女研究員,正在調查在成人階段道德推理能力的發育進程。
這些只是現代發展心理學家多種形式的活動和興趣中的幾個例子。他們的研究領域是科學中最廣泛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最典型的:他們研究的是我們是如何成為我們現在這個樣子的,以及我們得以影響這一過程的方式。
在17世紀以前,人們對這個龐大課題并沒有興趣。那時,按照史學家菲利普·阿里耶斯的說法,在歐洲眾多地區占據統治地位的觀點是,孩子是成人的縮影,其特質、德行及惡行就是成人的微型化版本。在6歲前他們應得到關照,此后他們就要自我照料,衣著打扮均和成人一樣,并和成人一道工作。如果冒犯權威或者做錯了事,他們也得像成人一樣受懲罰,甚至可能因偷竊而被處以絞刑。
對孩子態度的轉變始于洛克。洛克認為,嬰兒的思維就像一張白紙。但有關這張白紙如何變成成人思維,他的理論卻顯得極其幼稚:他認為兒童的成長發展僅僅是因為經驗和聯想的積累。
兩個世紀以后,達爾文理論使幾位心理學家受到啟迪,從而提出了更復雜的想法。他們認為,進化過程是從最簡單的同質生命形式向復雜和高級的區分形式發展;同理,心理發展在從嬰兒期走向成熟期這一不可避免的向上過程中,也在從同質和簡單的心理功能形式朝著復雜和專門化的方向發展。
今天,這種理論聽起來有些幼稚。現代心理學家看問題的角度更加現實,他們認為,發展是隨便朝某個方向進行的,甚至是極不好的方向。種族主義者、滿口臟話的妓女、變態殺手、職業虐待狂、虐待兒童者、實行種族滅絕行動的宗教狂熱分子等,都是發展導致的最終結果。此外,發展心理學家還認為,他們的課題還延伸至生命的后幾十年,此時,心理功能已經衰退,老年疾病的癡呆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在處理一個范圍如此廣泛的領域時,他們用上了心理學幾乎所有的專業知識。可想而知,他們認為自己的專業才是了解心理學知識最可靠的途徑。一切如發展心理學家羅切爾·格爾曼所言:“如果不觀察事物的發展過程,我們就無法了解它的最終產物。”這一論斷非常自信。我們來看一看實際情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