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的故事:源起與演變(下冊)
- (美)莫頓·亨特
- 3018字
- 2020-04-13 21:58:48
第七節 人格研究前沿的最新報道
人格研究不再是心理學最顯著的領域,這并不是因為它已縮小規模,而是因為其他更新的領域已得到擴展,并成為注意力的焦點。此外,如同在其他成熟的科學領域中一樣,許多人格研究者制造了大量過于專門化的細節研究。值得欣慰的是,仍有一些人致力于廣泛的和激動人心的研究。
這一領域最新也最有趣的發展是研究人格對中晚年普遍產生的“幸福感”(普通意義上的滿足感)的影響。保羅·T.科斯塔和羅伯特·R.麥克雷與參加巴爾的摩老齡化縱向研究的人一起從事這項研究。這是國家老齡化研究所的一個長期研究項目。他們發現,外向的人在社交能力、總體行為和“支配性”(類似于統治)中可得高分,且其中年生活及以后的生活要比內向的人更幸福。他們還發現,與神經質程度(通過長期焦慮、敵意、自我意識和沖動性等特質進行衡量)嚴重的人相比,神經質程度較輕的人更適應中老年生活的變化,前者更傾向于將中年問題看作危機,他們擔心自己的健康,并因為退休而感到沮喪和失望,常常處于抑郁和絕望的邊緣。
對于這些人格缺陷,人們該如何應對呢?科斯塔和麥克雷認為,心理療法可以起到幫助作用,但作用有限,因為巴爾的摩的數據和其他研究結果指出,人格特質在成年生活中已相對穩定。但他們仍然認為,幸福感即使得到一點點改善都會使人受益無窮,完全可和重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相提并論。
根據最近的許多研究結果,許多身體上的疾病起源于某種人格特質,或因其惡化。1975年和1980年的兩項重要研究結果均可提供調查數據,證明A型人格(有競爭性、進取心、敵意和緊迫感)的人容易患冠心病。對這一問題的許多后續研究非但沒有否決上述結論,反而更加證實了它。
1988年,馬丁·塞利格曼及其同事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喬治·瓦利恩特等在更廣范圍內論證說,一個人的解釋風格可影響他的健康。他們對哈佛畢業生進行了35年的縱向研究,從中得出的數據指出,習慣以悲觀或消極態度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解釋的人比樂觀者更容易罹病,期望壽命也更短。他們認為心理療法,特別是短期的認知療法,對悲觀解釋生活者大有益處。我們看到,塞利格曼繼續發展了這一觀念,他認為認知訓練可將消極的解釋風格轉變為積極的風格,這對身體和心理健康均有益處,這一觀點成為他現在的積極心理學體系中的核心。
漢斯·艾森克回顧了一系列人格和健康研究,包括自己所進行的研究,最后說道:“戲劇性的結果……指明在某些人格和具體疾病之間存在非常直接的聯系。”他還認為,許多醫生將致癌因素與不會表達憤怒、恐懼或焦慮聯系起來,還與絕望、無助和抑郁等感覺聯系起來。他說,縱向研究顯示,許多同樣的特質也與心臟病有關。艾森克和一位名叫羅納德·格羅薩斯-馬迪塞的南斯拉夫心理學家以這些數據為基礎,進行過一項預防醫學的實驗,得出結果如下:
[我們]試圖用行為療法教會一些易患癌癥和心臟病的人以更情愿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教會他們如何應對壓力,打消他們的情感依賴,讓他們更加自立。換句話說,我們教他們過人格更為健康的生活。
我們將100個易患癌癥的人分成兩組:50人不接受這種療法,另外50人接受這種療法。13年后,45位接受過本療法的人仍然活著,而在沒有接受本療法的一組中,活著的只有19人。
我們對92名易發心臟病者進行了類似實驗,把他們分成療法組和非療法組。差別也很明顯。13年后,接受本療法的一組里有37人還活著,另一組活下來的只有17人。
令我們感到奇怪的是,為什么這樣的實驗沒有人復制,也沒有人效仿。
特質理論仍然是人格研究中具有指導意義的觀點。它在不斷地走向成熟,特質理論中的“大五模型”是主要的成熟形式。
多年以來,若干研究者一直試圖在卡特爾的基礎上,對因素結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他們辨出比他的16因素組更全面也更基本的因素集合。30年前,部分研究者對卡特爾的相關數據再次進行研究,他們宣布說,可以找到5種超因素的證據。此后的許多年里,當人們讓其他被廣泛使用的人格調查表經受統計學檢驗的時候,他們發現這5種超因素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著。到20世紀90年代,絕大多數人格心理學家同意,大五模型是人格中的基本尺度。從那時起,不同的研究者對因素的名字作過潤色,但“大五”是現在的特質理論中的基礎。
它們是:
——外傾性,該因素在一些人格調查表中被列在相關標簽之下,如社交能力、活動能力和人際交往等。
——神經質,或按照其他研究術語說是情緒性、情緒穩定性和適應性。
——對經驗的開放性,亦叫做詢知智力、智力和“智評性”(這是個不必要的新詞,幸好也沒有引起注意)。
——宜人性,也叫受歡迎度、利他主義、信任、社會交際力等。
——責任心,也叫可靠性、超我力量、受約束的自律。
按照目前的看法,這五種因素是關鍵性與總管一切的人格因素,這五條主干的分枝構成了人類人格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盡管這些超級因素對視野只起模糊而不是聚焦的作用——請想象一下,用大五模式中的詞語怎樣描述哈姆雷特、麥克白夫人或李爾王吧——但它的確為研究者和臨床心理學家提供了一套得到驗證的尺度,足以用來建構人格研究設計,并把由臨床使用的不管哪一種人格測試中得出的數據組織起來。
此領域在另一方面的成熟是解決“一貫性矛盾”:盡管人們都有可測量的特質和可辨認的人格,但任何人在特定情形下的行為卻絲毫不能指示他或她在其他情形中的行為方式。面對炮火不動聲色的人可能會在與妻子的沖突中膽小如鼠;作為教會支柱的某位婦女,作為公司財務人員,卻可能為情人竊取公司資金;模范丈夫和好爸爸可能在其他地方另養情人,或是隱蔽的公共衛生間里的同性戀者。
由于這些跨情形的不一致特性,一些心理學家多年來一直攻擊特質理論是無效的。然而最近,更為準確的研究數據使人們得以更明智地解決這個問題:情形越相似,人的行為就越一致;情形越不同,人的行為差異就越大。著名人格研究者和曾經的特質理論批評者、哥倫比亞大學的沃爾特·米舍爾說道:
這些數據……并不意味著無法作出有用的預測,也并不意味著,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形下不會以不同的方式依某些一貫性行事……條件或等價單元的特定種類得以更加小心的方式加以注意,它們似乎比傳統的特質理論所假想的更狹窄,或更具局域性。
對一貫性和行為預測的論述給出了不一樣的觀點,但這卻是個好消息:人格特質隨著時間推移會發生變化,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朝好的方向發展。利用大五模型的六個因素變量進行的元分析(在92項研究中對50,120人進行了調查,匯集其平均變化)表明,一般而言,在人的中老年階段,六大特質中有四大特質會朝好的方向發展。詳見圖20(垂直維度測量的是d值,代表與“標準”的平均偏差)。

圖20 一生中,各個特質域的d累計值
此領域的另一項新近發展平息了情境論和本性論之間的長期爭斗。大多數心理學家現已傾向于兩者相互影響的觀點,即任何既定行為都是某情形與個人人格相互影響造成的。同樣,人格是先天的還是習得的這一古老的爭論也逐漸讓位于相互影響說。一些心理學家仍認為,父母、同齡人、社會等級和其他環境因素是生成人格的唯一重要因素;另一些人似乎認為,我們的行為就像大多數動物的行為一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然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傾向于認為,人在任何一個生命點的人格或行為,都是他或她的先天氣質與后天經驗相互影響的結果。
這是一個復雜的概念。遺傳影響和環境影響并不在人格之中簡單地疊加,而是和在化合物中加入化學品一樣,重新生成一種不同于任何原有化學品的東西,然后再產生后續反應。這就是發展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即我們接下去要談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