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人類行為的50個心理學實驗:從巴甫洛夫的狗到羅夏墨跡測驗
- (美)邁克爾·A.布里特
- 5798字
- 2020-04-15 14:10:19
導言
心理學實驗在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對象繁多:從垂涎欲滴的狗、困惑的貓、迷信的鴿子、富有洞察力的大猩猩、好斗的兒童,到充滿恐懼感的成年人。有關人類的研究是豐富而多樣的,其中包括奇特的、偉大的、令人尷尬的,甚至有時會產生我們難以相信的實驗結果。自從實驗心理學之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找到被試來聽他的節拍器發出來的“滴答”聲來協助他完成內省實驗的時候起,心理學家們就做了很多實驗,這也不斷地顛覆著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如今,我們可以利用復雜的人格測驗與核磁共振技術(MRI)掃描人們在思考時大腦內部“黑箱”的景象。有些心理學實驗,例如,斯金納的鴿子實驗雖然已經比較陳舊,但絕非過時的或是錯誤的。至今,它們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我們能夠使用核磁共振技術掃描我們的大腦,我們也無法完全理解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我們時常會在看到弗洛伊德的理論的時候懷疑某些部分的真實性,但是我相信在一百年以后,如若未來的研究者再回顧如今的研究,他們同樣會一笑了之。
心理學實驗為何如此重要
在本書中,我們將探討一些在心理學史上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心理學實驗。我確信,即使你沒有真正做過本書中提及的心理學實驗,你也會獲得很多樂趣。以下是一些奇特的、偉大的及重要的心理學實驗(我們將對其中的一些實驗進行改版)的例子。
奇特的實驗
想象一下,如果你需要協助一位研究者,他要求你站在衛生間錄下一個男人站在小便池邊小便的過程。是的,這項研究實際上是由R.丹尼斯·米德爾米斯特(R.Dennis Middlemist)和他的同事在20世紀70年代做的。這也許聽起來很奇怪,但他們想看看當我們在小便的時候,身邊有其他人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并不奇怪,當有人在附近時,排尿確實需要更長的時間。你可能會說這侵犯了你的隱私。這項研究雖然確實有點奇怪,但對患有害羞膀胱綜合征的人卻有很大的幫助。
令人驚訝的實驗
許多人都害怕世界末日,有時他們甚至害怕某一個特定的日期。(還記得2012年12月12日嗎?很多人都認為這一天是世界末日。)當人們非常堅定地相信這樣的事情,而世界末日并沒有來臨時,他們的大腦在想什么?他們是怎么面對現實的?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和他的戰友們決定通過加入一個“世界末日”邪教組織,去看看這一天究竟會發生什么。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關于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知識。正如你將在本書中看到的,認知失調與你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
令人印象深刻的實驗
沒有多少研究是從《圣經》里的故事得到啟發的,但是約翰·M.達利(John M.Darley)和C.丹尼爾·巴特森(C.Daniel Batson)的研究做到了這一點。他們把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改編成了心理學研究。這個寓言講述的是幾個人從一個明顯需要幫助的陌生人身邊經過時,只有一個人幫助了那位陌生人。所以達利開展了一項研究,被試(都是神學院的學生)被要求基于這個寓言做一個簡短的演講。但你不知道的是,被試必須步行穿過校園去完成演講。一路上,達利和巴特森把一個假裝需要幫助的人暗插在沿途。我們學到了很多,包括在哪些情況下能獲得幫助、在哪些情況下無法獲得幫助,以及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該怎樣去求助等。
有影響力的實驗
許多人相信自己的記憶是準確的。我們認為我們有“閃光燈記憶”,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們“親眼看到了它”,它一定是按照我們的記憶發生的。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向我們展示了記憶有多么不準確、多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她給被試看了車禍現場的錄像,然后問他們看到了什么。只要在措辭上稍作修改,人們就會相信他們看到了實際上不存在或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情。這項研究在今天的法庭上仍然非常有影響力,尤其是當陪審員在審查證據并做出裁決的時候。
概念性重復
我們不會復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研究,在這項研究中,許多被試都認為他們給了某人致命的電擊。我們也不會把被試鎖在虛擬的牢房里,讓他們扮演“囚犯”和“警衛”的角色[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所做的研究];我們不會對狗進行電擊[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做的研究];不會讓自己住進精神病院[大衛·羅森漢(David Rosenhan)所做的研究];不會讓老鼠在迷宮里跑,也不會塑造鴿子的行為[斯金納(Skinner)所做的研究]。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進行所謂的“概念性重復”來了解從眾、社會角色、標簽、塑造行為和無助的力量。也就是說,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做一些小的研究來檢驗這些重要的觀點,這些研究與原始的研究不同,但它們仍然可以證實這些重要的觀點。
例如,我們將研究如下這些概念,但我們將用原始的方式進行研究。
·認知失調:讓我們先忘掉邪教成員,來看看你在網購的時候認知失調是如何發生的。
·社會角色:我們并不需要像津巴多那樣創建一個模擬監獄,僅僅在課堂上的小組討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社會角色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習得性無助:我們也不需要像塞利格曼那樣對狗進行電擊,而是可以通過讓被試解決一些非常難解的謎題來研究無助的影響。
·羅夏墨跡:我們不會給人們看墨跡圖片并判斷他們對這些圖片的解讀是否表明其患有精神分裂癥,我們只需要將這些圖片展示給被試,給他們的回答起不同尋常的名字,并檢驗給墨跡圖打分的難度。
·探測謊言:你身邊可能沒有一個測謊儀,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講故事”的方法去了解我們如何才能識破謊言。
·行為矯正:我猜你也沒有斯金納箱和一群鴿子。盡管如此,你仍然可以驗證用鋼琴鍵盤矯正行為的想法是否正確。
尊重你的被試
盡管我們即將介紹的實驗內容很有趣,但我們必須關注心理學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要對那些同意參與我們研究的人給予關心和尊重。例如,每一所學院和大學都有一個倫理審查委員會(IRB),他們需要仔細閱讀實驗研究建議書的內容,并確保這些核心議題是每項研究的一部分,具體如下所示。
·知情同意:研究者應向每位被試提供足夠的相關資料,然后讓他們決定是否愿意參與研究。
·退出的自由:研究者不可以強迫、愚弄或強制要求被試參加心理學研究。盡管許多高校要求“心理學101”課程的學生把參與研究當作必修課,而18歲以下的學生和那些根本不想參與研究的學生可以選擇完成另一項任務(例如,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寫一篇短文)。
·匯報和跟進:一旦研究結束,所有被試都有權知道研究的確切內容,包括如果他們感興趣,他們如何才能知道結果;當他們對參與研究有任何問題或擔憂時,他們應該聯系誰等信息。有些研究者為了真正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需要隱瞞或欺騙被試,或者至少省略一些重要的信息,這樣被試才會以盡可能自然的方式參與其中。然而,一旦研究完成,研究者就應將所有的事情都向被試解釋清楚。
這道德嗎
作為人類行為的研究者,研究人員必須權衡研究的重要性和被試面臨的潛在風險。這就是倫理審查委員會在閱讀提案時必須評估的“倫理困境”(ethical dilemma)。
風險
被試面臨的潛在風險是什么?除了身體有可能受到傷害以外,被試在參與研究期間是否會承受過大的壓力?他們會不會在完成研究時覺得自己很糟糕、焦慮或悲傷?在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被試在結束研究時的感受是正面的和積極的。例如,在研究人類社會并以了解人類社會為目標的事業上做出貢獻。但任何研究都可能激發被試的負面情緒,而這很有可能是研究人員(也就是你)沒有預料到的。在有些情況下,個體會產生明顯的擔憂情緒,例如在關于虐待兒童的研究中,你可能會問一些關于過去的、他們一直害怕回想的問題。其他情況則更微妙。假設你對記憶很感興趣,你讓被試記住列表上的單詞。這聽起來沒有什么害處,但有些被試可能在這個實驗中表現得很差,如果他們年齡較大,他們可能會開始擔心自己是否會因為父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而也患上此病。這就是研究者需要將后續相關信息提供給被試的原因,這可以減輕被試在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擔憂。
優勢
這項研究對人類有什么好處?通常情況下,倫理審查委員會關注你的被試所面臨的風險是否最小。然而,有些風險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當研究員嘗試使用一種新藥卻不知道確切的合適劑量,或者不清楚其副作用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倫理審查委員會成員必須問自己:“我們是否可以在這項研究當中獲得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到底值不值得冒這樣的風險?”這是一個重要而又很難衡量的問題。
心理學研究和倫理困境
以下是一些研究的例子,有一些存在明顯的困境,還有一些不存在那么明顯的困境。
米爾格拉姆對權威的研究
人們會在即使需要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情況下也服從權威人物嗎?你可能聽說過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被試被要求扮演“老師”的角色,當“學習者”給出錯誤答案時,被試就需要對“學習者”進行電擊。這項研究給我們揭示了一些關于人類的、令人不安的信息,并且證明了當權威人士要求我們有悖道德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做出反應的。我們還學習了如何以及何時才能減少對權威的盲目服從。當然,在米爾格拉姆的研究中沒有人真正受到傷害,這些學習者發出的痛苦的叫喊聲是假裝的,研究者會將其錄下來,以便每名被試都能聽到完全相同的聲音。但盡管如此,這項研究還是讓許多被試感到震驚。這是促使APA道德準則得以建立的研究之一。這項研究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人們認為盡管這些發現很重要,但由于可能會對被試造成心理傷害,因此這項研究永遠不會被復制。然而,心理學家杰里·伯格(Jerry Burger)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來復制這項研究,同時大大降低了被試有可能面臨的風險。他仔細研究了米爾格拉姆的研究,他發現給“學習者”施加150伏電擊的“老師”中有79%的人最終會給“學習者”施加450伏電擊,所以150伏是一個轉折點。如果你愿意繼續下去,你可能會越來越瘋狂。那么,如果我們重復做這項研究,但在150伏時停止呢?我們為什么還要更進一步呢?伯格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了這個設想,由此著名的米爾格拉姆研究在2009年被復制。與米爾格拉姆相比,伯格對被試進行了更詳盡的情況說明,被試感受到的壓力也相對小得多。不幸的是,自“米爾格拉姆時代”以來,人類的心理似乎并沒有多大改變,伯格還發現,他的被試中約有2/3的人按照權威人士的指示付諸行動,并執行了向“學習者”施加150伏電壓的指令。對權威盲目服從的行為顯然仍然存在。
挫折和創造力
挫折能幫助人們變得更有創造力嗎?也許你發現自己正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而這恰恰促使你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所以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挫折會不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力?若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讓一些被試感到沮喪。你如何才能讓他人感到沮喪?你可以做以下這些事情。
1. 讓他們做一件實際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 給他們錯誤的信息,例如,告知他們在完成某項任務時他們的表現很差(實際上,他們做得和其他人一樣好)。
3. 告訴學生,他們的課程表丟了,他們不得不重新報名參加所有課程(這實際上是我上過的一所大學提出的)。
我們要做的是找到一種不會給被試帶來太大壓力,但仍能讓我們檢驗我們感興趣的主題的研究方法。請參考“實驗37:創造力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以了解研究人員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使用的一種方法。
用虛擬手段戰勝恐懼
虛擬現實頭盔可以被用來治療恐懼癥嗎?假設你有恐高癥(大多數人都有,而且理由很充分),但你想克服它,因為你的新工作要求你經常待在很高的樓層。有一種治療恐懼癥的方法叫作“洪水療法”(flooding),使用這種方法的治療師會把你帶到一棟很高的建筑里,讓你站在靠近窗邊的地方。你會感到焦慮并且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你的焦慮會消退。之前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這種技術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今天我們有虛擬現實頭盔。我們可以思考:讓客戶戴上這種頭盔站在虛擬建筑的邊緣是否會同樣有效?這能治療恐懼癥嗎?這項研究聽起來很簡單:找來虛擬現實頭盔,雇一個虛擬現實編程專家來創建一個“建筑物邊緣場景”,并且發布一則尋找被試的廣告,廣告上指明需要有恐高癥的被試嘗試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之后再看看是否有人可以利用這樣的穿戴式設備成功地克服相關疾病。這聽起來比讓他們站在真正的建筑物的邊緣更安全。然而,你會意識到許多人發現戴虛擬頭盔的體驗不僅會讓人迷失方向,而且令人作嘔。你將如何幫助那些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被試呢?
正面文章以及積極性
當你看到臉書上發布的積極的文章時,你自己發布積極的文章的概率會不會有所提升?你可能聽說過,早在2012年臉書的研究人員就已經開展了一項研究,他們分別將正面的和負面的文章推送給不同的人群。他們想看到那些接收了正面文章的人群接下來會不會發布正面的、積極的文章。超過70萬人的臉書信息流(Facebook feeds)被這種方式操縱。他們發現這種方法并未對人們造成強烈的影響。但是這種做法道德嗎?你有可能認為這不會產生什么消極影響,但如果是輕度抑郁的人看到大量令人沮喪的文章呢?如果審查委員會在開展這項研究之前有機會對這種方法進行審查,就會堅持奉行知情同意的原則。臉書可能會爭辯說,當用戶同意臉書的服務條款時就表明已經同意了這類相關的操作。
“科學Y”的東西
心理學系的學生和老師們可能已經注意到,我在本書中避免使用了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的許多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術語,如“獨立變量和因變量”“操作定義”“控制變量”,以及處理統計分析細節的術語。
我這樣做是為了讓普通讀者也能夠享受閱讀這本書的樂趣。然而,我們在做本書中描述的所有實驗時都可以進行數據分析并撰寫報告。自變量(被操縱的變量)和因變量(被測定的變量)都將很容易被識別。
這些研究大多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s)。這意味著你的被試需要圈出從1到5、7或10中的一個數字。在這種情況下,當研究涉及兩組被試時,適當的統計檢驗應該是組間t檢驗(此處沒有描述組內設計)。一些研究包括三組被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針對被試進行方差分析。當被試回答“是”或者“否”時,我們就需要進行卡方檢驗。然而,在一般情況下,進行統計檢驗是沒有必要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可以簡單地計算出平均值,并將結果以條形圖的形式呈現出來。
本書中所描述的任何一項研究都無法消除所有我們可以想象到的外部變量,因此,當我們對數據進行分析時,并不一定會發現在統計學上有意義的結果。在任何一項研究中,研究者都無法保證一定能得到顯著的結果。如果你做了一個測試,但沒有發現一個顯著的結果,可能是一個無關的變量影響了你的結果,或者也許原始研究的方向就是錯的,你發現你想要的結果實際上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想弄清楚你的研究到底可不可以發表!
好了,我們已經了解了心理學研究的相關背景信息。你準備好了嗎?那我們來做一些實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