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理論篇(中國鄉村建設系列叢書)作者名: 孫君 徐寧本章字數: 13字更新時間: 2020-04-22 18:46:49
第二章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一、中國傳統農村的社會特質
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傳統的鄉村社會文明繁衍和培育了現代文明,是現代文明的源頭和基石。中國曾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鄉村是中國社會的根基和華夏文明的源頭,要研究新時期的鄉村建設,就要從對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的認識說起。
(一)農本主義——傳統鄉村社會的經濟特征
中國是一個是具有悠久農耕文明的國家。早在距今幾千年以前,中國的黃河、長江中下游流域就有相當發達的原始農業。崇尚農業或農本主義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經濟的思想流。農業立國、重農主義是傳統中國社會的一大特質。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農耕社會。中國的古代經濟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部以農為本的經濟發展史。傳統的農本主義思想流不僅催生了中國高度發達的傳統農業文明,而且也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儒家文化。儒家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重農主義思想又孕育了中國獨有的農耕文化,加深了重農情結。由此,中國歷代有作為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農業,把發展農業放在國家發展的首位,更使農業成了傳統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石。
同時,農本主義思想也激發了人們對土地的崇拜。在先民的眼中,土地的力量是無窮的,它不僅承載萬物,而且被人們視為衣食之根本、再生之本源。正是這種對土地的崇拜,造就了“土地神”這個神秘、受人敬畏且不可冒犯的崇拜符號。在人們的眼中,“土地神”既可以賜予人們幸福,讓生活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也能降災塵世,讓人們感受到冒犯它時受到懲罰。這種對土地神的崇拜與中國的“禮”中所崇尚的“尊天親地”的思想是一致的。“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等,這一切都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農耕思想的悠久與深厚。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農業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既與中國自身的自然稟賦相關聯,也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哲學思想相聯系。
首先,農業生產環節大都直接寓于自然環境之中,土壤、氣候、水資源等自然稟賦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性條件,中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國傳統社會高度發達的農業。
其次,中國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決定了統治階層對農業的重視,這也是重農主義思想客觀存在的根源。歷代統治者不斷地開疆拓土,使得統治區域擴大,帶來了人口的激增,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進步和農業文明的繁榮,從而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力儲備,最終實現維持統治穩定與國強民富的目的。
最后,中國獨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思想流,促進了中國傳統農業的興旺發達。儒家主張的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思想,不僅符合中國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狀態,而且滿足統治者維護自身統治的需求,成為傳統中國社會農業經久不衰的根源。
因此,農本主義不僅造就了中國高度發達的傳統農業文明,也造就了中國特有的傳統農耕文化。正如金耀基在他的《從傳統到現代》一書中所言,“賴德費爾特認為,古典中國是一‘復合的農村社會’(Compound peasant society),系由士人和農人組成,是大傳統(指‘深思的少數人’)與小傳統(指‘不深思的多數人’)彼此溝通而形成的文化的社會結構。的確,‘士人和農人是構成中國社會之最重要成分’,士人的工作是非經濟性的,他們擔負起建造文化的責任,而農人的工作則是經濟性的,他們成為中國經濟結構的基石……‘耕讀傳家’‘半耕半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文人的自謂,亦是社會的現象。所以,梁漱溟先生說:‘最平允的一句話!在中國耕與讀之兩事,士與農之二種人,其間氣脈渾然,相通而不隔。’是以,錢賓四先生所謂‘中國文化始終在自由農村的園地上滋長’。”這一切都是通過鄉村——中國傳統社會的根基來體現的,也成為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經濟基礎。這一經濟基礎的特質表現為一種自然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態。
(二)天人合一——傳統鄉村社會的生活價值觀
崇尚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僅是中國人追求的遠大目標,也是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一種“直覺思維”的生活價值觀,即人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含有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意思,其蘊含的古典生態智慧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價值。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莊子所提出的,而《易經》更是將天、地、人并立起來,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這些觀點被漢代著名大儒董仲舒發展成“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后又得到宋明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成為影響傳統中國社會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指向的重要思想。
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強調的是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對立要素的統一。其中“天”和“人”的關系,一方面,體現的是人和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另一方面,則體現的是中國人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如莊子所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如孔子所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國人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西方人那種總是試圖以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征服、戰勝自然的態度截然相反,“天人合一”強調了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自覺與天地參贊化育、和諧共生。
“天人合一”作為一種“直覺思維”的生活價值觀,在傳統的鄉村社會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在鄉村人看來,天即天神、老天或上天,是控制人世間一切生靈(事物)的主宰力量,上天給人與萬物以生命,滋育大地,天是創造生命的源泉。人的禍福、自然的收成等都離不開這種神秘力量的控制。同時鄉村人又認為,老天講求善行,一旦人世間出現了自然災害,往往被看成上天對人世的一種警示、對罪過的一種懲罰,而老天也表現出對世人的寬容和憐愛,讓世人在它的庇護下安然地生存。所以,人們對“天”又存有一種感恩的心態。因此,有祭天、祭神、拜天的傳統習俗。同時,在傳統的鄉村社會,人們對地(土地)無限地感恩。地承載萬物,孕育生命,給人衣食之根本、再生之本源,人們一向視土地為生命。所以,在傳統的鄉村社會,又有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以示對地的崇敬。在傳統的鄉村社會里,人們意念中的天、地(亦即大自然)與人是互為一體、相互依存的關系,彼此同戚共生、和諧相處,“從不想征服自然而只想與自然融合為一”。
不僅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里也是無處不在的。譬如在中國的茶文化中,蓋、碗、托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天、人、地和諧統一的理念。又比如,中國人重團圓、以享受天倫之樂為人生之大喜。同時,“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融入了中國的繪畫與建筑藝術中。
在社會邁向現代化的今天,人類在享受現代化工業革命帶來的文明發展的同時,也感受到其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生態的急劇惡化和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因此,重拾“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讓世人感覺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沒有未來。
(三)倫理本位——傳統鄉村社會的秩序根本
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調整和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或者說維持社會秩序的,不是西方式的法律制度,而是建立在倫理關系、生活習俗上的一種禮治秩序,倫理本位是維系整個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秩序的根本。
所謂“倫理本位”,就是一種基于家庭血緣關系的倫理關系,它涵蓋了整個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的人際關系網絡。在倫理本位的社會中,“綱”“常”成為國家政治、社會道德及社會秩序的根本原則。社會秩序的維持,倚重的不是法律而是禮俗,倫理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
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里,倫理本位這一社會特征在人際關系上涵蓋了兩個層面。一個是家庭層面。家庭是一個群居的社會共同體,每一個人都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分子。而在這一共同體中,父母、兄弟是最先的、最近的一層關系,是天然的關聯關系,所以“倫理首重家庭”。另一個是社會層面。所謂“倫理關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這是因為人類社會既然是一個群居的社會,為了生存和生活,免不了要與周圍的人打交道,因而“人生將始終在與人相關聯中而生活(不能脫離社會)”,而且一般情況下,“彼此不是宗族便是姻戚,不是姻戚便是鄉里世好”。所以,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里,便有“師徒”“東伙”“君臣”“官民”和“鄉鄰朋友”的說法,而且為了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還有相應的稱謂,如“師父”“徒子徒孫”“子民”和“伯叔兄弟”等,由此形成所謂的“情誼生活習俗”。
倫理本位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和思想體系,其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中的影響無處不在且影響深遠。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中,為了讓倫理本位成為維系傳統(鄉村)秩序的根本,這一思想體系還從制度上強化了它的內涵,從而成為約束甚至禁錮人們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的規范。譬如,在社會(家庭)人際關系上強調用“綱常”倫理來規范人的行為,一方面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另一方面又強調男女有別、長幼有序、朋誠、友信等。
而在經濟和家庭財產關系上,也用“共財之義”“分財之義”和“通財之義”來規定其處分的原則。所謂“共財之義”是指家庭財產為全體家人所共有、共享,不可一人獨占。除此之外,人與人之間因情感的親疏、生活的便宜也提倡分財,即所謂的“分財之義”。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倫理本位強調的是“使經濟趨于分散、不趨于集中,趨于消費本位、不趨于生產本位”的哲學理念,其目的在于維護家族的興盛與繁衍,這才是倫理本位的終極目標。
除此之外,倫理本位的思想在政治上則強調忠君、尊長和男尊女卑,即所謂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些使人性遭受到嚴重的摧殘。
當然,倫理本位作為一個社會秩序的根本,也一定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意義的一面。倫理本位的思想體系強調了家族、團體的力量,即所謂的重團體(家庭、家族、氏族)大于重個人,也非常強調個體對家族的責任和義務,即所謂重義務(責任)大于重權力。而在中國傳統的倫理本位的思想體系中,以祖先、本身、子孫為“三世”,因此,它重視的是過去(先祖)、現在(本身或家室)和將來(子孫)。“信仰寄于祖先父母,現在安慰寄予家室和合,將來希望寄予兒孫后代。”這也是中西方倫理本位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的區別。
所以,倫理本位作為一種思想和規范,在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雖然,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規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但從客觀上講,這種倫理本位的思想觀對維護傳統的(鄉村)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然,它也無法留存兩千多年。
(四)差序格局——傳統鄉村社會的人際關系特質
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是一個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以家族制度為核心的社會。家族制度是傳統中國(鄉村)的“社會系統”,是“社構基石”。正如馮芝生所言:“在現代工業國家,家庭只是許多制度之一。但在傳統中國,從廣闊的觀點看,家庭實在就是一個社會。”
在這種社會結構形態下,中國的家庭不僅是一個“生殖單元”,還是社會的、經濟的、教育的和政治的單元,甚至是一個宗教的和娛樂的單元,它是維系整個傳統中國(鄉村)社會凝結的基本力量。這里的家庭,不僅指單一地居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所有成員,它更是一個以血緣為基底的生命的延續體,是一個“延展的、多面的、巨型的家”(extended multiple great family)。這一延續體,從橫向看它涵蓋了家族、宗族,而至氏族;從縱向看,它上追溯到祖先,下延至子孫。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家是社會的核心。它是一個‘緊緊結合的團體’,并且是建構化的,整個社會價值系統都經由家的‘育化’與‘社化’作用以傳遞給個人”。
也正是這種特殊的社會結構形態,構建了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特有的人際關系體系——以“原級團體”為主的,人與人的關系基于身份的,亦即特殊取向的人際關系系統。此外這種人際關系系統是建立在血緣、地緣的基礎之上,且“以己為中心”一層一層地向外推,每個人都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圈子,同時又從屬于以優于自己的人為中心的一個巨大的、繁雜的、覆蓋多層級的(社會)圈子。即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關系,是一種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如費孝通先生所言的“差異格局”模式,其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里表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這種“差異格局”是建立在血緣和地緣基礎上的人際關系體系,是一個建立在以人倫為經、以血緣親情為緯的“蜘蛛的網”,具有明顯的封閉性。第二,這種“差異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意識”,一切價值都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因而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第三,這種“差異格局”是建立在倫理基礎上的調適人際關系的規范體系,具有明顯的約束性:首先,它是確定父系權威的規范,即家庭權力的授予是遵循血緣上的等差秩序的;其次,是家庭財產分配的調適規范,即家庭財產的分配是嚴格遵循血緣上的等差順序進行的;再次,是確定家庭成員長幼身份的規范,即家庭成員的身份是遵循血緣上的等差秩序的;最后,是確立婚姻關系的規范,重視家庭的地位、財富,而無視個人意愿。
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倫理、利益與情感這三個維度上建構著各自的關系網(圈子),并以此來調適彼此間的相互關聯。
(五)官紳共治——傳統鄉村社會的治理模式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縣以下的基層社會是鄉里社會。所謂鄉里社會,它是“一種差序結構的社會,是一種血緣與地緣關系緊密結合,是家長式的統治占有絕對優勢的地方”。在這種鄉里社會中,官與紳是鄉里社會的兩極,代表官治與紳(民)治的兩大政治利益集團。所以官治又稱鄉政,它涵蓋了鄉村“生產生活之管、養、教、衛等方面”。紳(民)治亦稱鄉治,是“官府設立鄉里制度、協調與以鄉村領袖為代表的鄉里關系,達到鄉里政治生態平衡、官紳共治的過程”。因此,官紳共治是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一種特有的鄉村治理模式。
官紳共治,即“官”和“紳”(民)相互依靠,共同治理。“官治”代表皇權,是國家權力在鄉村的延伸和管制;“紳(民)治”代表地方利益,是鄉民的自我管理和約束。在地方公事上,官紳互補互利。官吏被視為國家的棟梁,士紳被視為一邑之望、四民之首;官吏有國家皇權作為后盾,士紳有地方宗族作為靠山。官吏(縣官)掌管一縣的稅賦、治安、教化、風俗。士紳因熟悉地方事務、了解當地民風、與當地鄉民有鄉親之誼,且自視為地方福祉的代言人和守護者,所以“下則領民向善,上則補官治不足”。可以說在這種架構下,“官府不能離紳士而有為,紳士不能離官府而治民”。因此,這種官紳共治的架構實質上反映出的是中國傳統鄉村社會一種特有的由“自上而下的皇權”和“自下而上的紳權”構成的鄉村治理格局。
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鄉紳又稱為士紳。士紳在傳統中國鄉村社會里,是一個非官、非民的特殊社會階層。他們享有國家制度賦予他們的特權——經濟和政治特權。因此,在職的官員或者不在職的士紳都是士大夫,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國家治天下需要官僚,官僚非士大夫不可”。由于士紳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其所代表的“紳權”是皇權的延伸,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基礎;另一方面,士紳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表,是鄉村內部治理的首領。所以,在“紳治”中,一方面,借助宗族勢力,承擔起鄉村秩序和宗族凝聚的公共責任;另一方面,倚重官府權威,填補了官府與鄉民之間治理上的真空,成為官民之間的紐帶,既是官府治民的工具,又是鄉民對付官府的代表。因此,士紳是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的定型力量和組織因素,士紳力量的穩定、興衰與向背,直接影響著帝制的穩定與傳統社會的走向。
(六)禮義仁孝——傳統鄉村社會的文化價值體系
在傳統的中國這個農耕文明的社會中,家族制度是這個社會的基石。在這種制度的構架下,家庭不僅是一個經濟的、社會的單元,還是一個文化的單元,人們在農耕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儒化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文化價值觀——禮、義、仁、孝。這一價值觀,不僅是指導人們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最高準則,而且也構建了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的文化價值體系。
在古代文獻中,“家”指家庭,家庭的意思是家的庭院。家庭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單元,具有三大屬性:首先,它是一個婚姻生活單位(包括生育和兩性生活);其次,它又是一個經濟生活單位,其表現為“同居”“共財”和“合爨”等特性;最后,它還是一個社會生活單位,人們以家庭為單位教育后代,為其婚配,進行社會交往,保障成員的安全等。所謂家族,是以家庭為基礎的,按照一定的規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結合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
禮、義、仁、孝,作為規范家庭或家族成員思想、行為的道德規范和文化價值體系,一直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義、仁、孝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價值體系,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后來又被西漢大儒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即后人所說的“五常”。這“五常”再加上“孝”,一起構成了傳統中國社會文化價值體系中核心的因素。
1.禮
禮,最初是宗教祭祀儀式上的一種儀態。“禮,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之后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里,被用來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從此,禮成為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準。“不學禮,無以立。”
禮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是維護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周朝就以“尊禮”著稱,而論禮最多并自成體系的人則首推孔子,僅《論語》中就有75處記載了孔子論禮。
禮與仁、義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在儒家文化中,以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來強化封建社會秩序,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所以,禮是一個涵蓋多層面的文化價值規范。在儒家心目中放棄禮和禮治,封建社會便無法得以建立和維持了。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里,禮與仁互為表里,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外在表現,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中禮也極為重要,“明禮”從廣義來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來說,就是體現接人待物的禮節“禮儀”、體現個體修養(涵養)的“禮貌”以及用于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的“禮讓”。這些已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征和觀感。
2.義
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義是一個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它的本意是指公正合理而應該做的事。義的繁體“義”:從我,從羊。“我”是兵器,又表儀仗,而儀仗是高舉的旗幟,“羊”表祭牲,合起來的字面意思是為了我信仰的旗幟而犧牲,本義即為了我信仰的旗幟而不惜犧牲。在中國,孔子最早提出“義”。
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義與仁并用成為儒家道德規范的核心——“仁至義盡”。如果仁是美好的道德,那么義則是實現這種道德的準則。孔子說“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古人亦說“義不殺生,義不殺少”……義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詞嚴”等;義還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
3.仁
仁字,從字面上是由“人、二”構成,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其基本含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仁,作為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道德范疇和文化價值觀,其在春秋時,通常與忠、義、信、敏、孝、愛等并列在一起,被看成人的重要德行之一;到了孔子這里才得以從其他德行中超拔出來,并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成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認為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如果一個人能做到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這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
仁到了孟子那里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孟子把仁與義聯系起來,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并第一個把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4.孝
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是一個建立在倫常關系上的典型的“父權的社會”,“是一個以孝為基礎的倫理世界。‘孝’實是中國文化的‘大傳統’以及‘小傳統’的核心”。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之一,歷朝歷代都留下了很多對孝的詮釋和說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仁和孝是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內容。在儒家看來,仁是作為圣人的必要準則,孝是作為仁的內核。“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儒家從理論上肯定了孝是人倫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國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之說,擁有“孝的文化”。中國的許多道德觀念,如三綱等,皆是以孝為中心點而展開的。中國人自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家之下,同時也受到“孝”文化的熏育。因此,“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貫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
(七)天地君親師——傳統鄉村社會的文化信仰要義
如前所述,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是一個農耕文明社會,但這種農耕文明與其他國家又有所不同。一方面它深受中國傳統儒學文化的涵化,另一方面它兼受道家、佛家文化的影響,從而構建了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獨特的文化信仰,儒家文化一直起著主流的支撐作用。所以,“天、地、君、親、師”成了傳統中國(鄉村)社會文化信仰的核心,其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和思想道德規范已滲透到傳統中國社會家教家傳的言行舉止中。
1.天
天在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界既指天空、宇宙,又指抽象神秘的神靈。前者是物質的天,是自然形成的;后者是精神的天,是人類創造的。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天在人們的心目中神秘而不可測,在人們的意念中,且不說神靈的法力無邊,就是宇宙的浩瀚也足以讓人望天興嘆。所以,人們對天一直都存有極大的敬畏之心,也因此創造了天命、天意、天道、天然、天神、天子等詞匯。所以,在中國的傳統中有敬天的習俗,如北京的天壇就是用來祭奠天神的場所,它也是傳統中國社會文化信仰的一種有形的表現形式。
2.地
傳統的中國社會作為一個農耕社會,人們對土地懷有很深的情結。在傳統的中國人的眼中,土地是萬物生存的本源,是人類生活的根本。地承載萬物,為人類提供食物的來源。“地,底也,言其底下載萬物也。”“土,土生萬物。”《易經》中也講到,乾主天,有天父的含義;坤則主地,有地母的含義。所以,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除了有祭天的習俗外,還有敬土地神的習俗,即“祈年祭”。隨著人口的繁衍和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人們對土地本身的依賴越來越強烈,在他們看來,五谷、糧、蔬都是土地的恩賜,由此產生了土地崇拜,而且這種崇拜一般多與農事活動相關聯。
3.君
這里的君主要指的是國君,因為國君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他掌管一國之百姓,并握有生殺之大權。這從中國的漢字“群”的寫法中可以有所體現。“羣”是個異體字,君在羊的上邊,寓意老百姓如羊一般,是君在牧放他們、驅使他們、宰割他們。所以,人們對“君”充滿敬畏。當然,在“文化信仰”中,人們對“君”的信仰,一方面,是源于人們對君的威嚴的敬畏;另一方面,是人們祈盼君王的仁政和清明,以此帶來世間的祥和和百姓的富裕。
4.親
親,在《說文》中有“親,至也”,指人倫中的至親之人。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信仰中,親有兩層意思。一是對父母的孝順。人的至親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對父母盡孝,既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國文化信仰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二是對祖先的崇拜,這種信仰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一種人生價值觀。在傳統的宗族社會,人們為了凝聚家族的向心力,通過拜祖、祭祖這種具有文化信仰的祭奠儀式來表達對“親”(先祖)的崇拜和追憶,以求得宗族內部的團結。
5.師
師,原意是指學問深厚、學識先進、恩澤后世、有德行的人。在古代,師更多的是指歷代的明君,如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周公。因為他們的德服眾人,功績使得后人受益。后來師則專指教授學業的老師。在傳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師則是指孔子。祭祀孔子,是歷代朝廷典章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帝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因此,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各地都建有文廟或孔廟對其供奉。這種祭祀和宣揚,一方面,是要維護儒家的綱常倫理,以此來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另一方面,也是在弘揚尊師重教的理念,由此推動中國文化的平民化和普及化。所以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有“師道尊嚴”之說。
總而言之,“天、地、君、親、師”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信仰的精要所在,而且包含了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等傳統的中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