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的崛起:全球貨幣新體系的興起
- 歐緯倫 馬國南 羅祥國
- 2552字
- 2020-04-14 14:47:29
人民幣的產品市場
在全球貿易和支付體系中,美元仍然占據了壓倒性的份額。然而人民幣正在快速崛起。2013年10月之前的21個月里,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份額已經從1.9%陡增至8.7%,人民幣超過歐元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貿易結算貨幣。在2013年,中國18%的對外貿易份額是由人民幣來結算的,這大致相當于2 720億美元的量。隨著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們預計到2020年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比重能夠翻番至35%,如果按照目前的匯率計算,人民幣結算的貿易規模能夠達到1萬億美元。
絕大部分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結算都在香港進行。但其他的主要城市,比如倫敦、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首爾、臺北、新加坡和悉尼,也在為建立人民幣結算與商務中心而進行激烈競爭。就全球支付體系而言,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統計,人民幣在2014年底已經躋身全球五大貨幣的行列;而在24個月之前,人民幣還僅僅排名世界第十三位。
涉及人民幣的外匯交易也在急劇增長,從2010年的350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 200億美元,增長幅度超過300%。我們預計其將在2020年增長至1萬億美元。屆時人民幣將躋身全球五大外匯交易幣種的行列,并且超過英鎊,僅次于美元、歐元和日元。在香港,當前每天涉及人民幣的外匯交易已經超過1 000億美元。
人民幣在貨幣市場交易量的大幅上漲是可以預期的,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國際貿易額的增長,中國資本賬戶的日益開放和人民幣匯率的日益靈活。國際資產負債表和跨境資本流動規模的增長,更為頻繁的匯率波動,自然而然又將導致貨幣套利保值需求日益增加,無論對于中國投資者還是外國投資者來說都是如此。
人民幣離岸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人民幣離岸中心無論是在規模、數量還是在產品的范圍上都在迅速擴張。為了逐漸走出十年前資本過度控制的枷鎖,中國政府最初的戰略是檢驗人民幣在離岸中心的使用情況。2004年首先在香港開展,然后擴展到其他的離岸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現在已經從亞洲擴展至歐洲、中東、拉美以及北美,進而編織了一張全球性的人民幣交易網絡,幾乎實現了全天候交易。香港仍然是人民幣最為重要的離岸中心,但是香港的這一地位正在逐漸下降。這種下降表明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經獲得了全球性的進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將最終和未來更加開放的上海境內人民幣市場融為一體,并最終形成一個真正的全球性的人民幣市場。
人民幣的國際化降低了貿易成本和匯率風險,能夠更為有效地分配資源,減少對匯率、利率不穩定的外幣的依賴。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分析在以人民幣為基礎的交易中,商務活動將如何獲利。在這里,我們只簡單討論幾種可能轉向人民幣計價的關鍵性商品的交易。
中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基地,同時也是世界上幾種關鍵金屬商品的最大消費國,其中包括鐵礦石、銅、黃金、鎳和鉑。2013年美國還在持續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的時候,中國就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同時,中國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和黃金生產國。
因此,涉足上述交易的公司以及國家,選擇這些商品最大的賣家或買家的貨幣作為商品交易的報價貨幣,會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這一點應該毫不奇怪。港交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KEx)于2012年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并且已經開始使用以人民幣報價的商品交易合同。
離岸市場上各種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工具正在快速誕生并且發展迅猛。比如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盡管起點很低但增長十分迅速,2007年只有1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到2014年就已經增加到1 400億元人民幣。此外,在過去數年中,人民幣存款、信用違約互換、貸款、外匯交易匯率及利率衍生工具等都在迅速發展。香港投資者對以人民幣為基礎的投資基金的興趣在不斷增長,其中包括上市基金、非上市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IF)以及獲準投資于內地市場的交易基金。然而到目前為止,合和公路基建(Hopewell Highway Infrastructure)是唯一在香港上市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它在2012年10月份開始實行人民幣和港元的雙幣股票報價和資金募集。
為了進一步支持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政府正在建立和強化一個世界范圍內的金融網絡和紐帶。例如,在短短三年的時間里,從事人民幣業務的金融機構已經由900家增加到10 000家。同時,人民幣結算中心也已經遍布全球。此外,如前文所述,中國人民銀行與其他多個央行建立了貨幣互換網絡,這實際上變相地為對方提供了人民幣的外匯儲備。一旦發生危機,這些貨幣互換協議將確保使用人民幣結算的貿易能夠繼續穩定地開展。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以及新的絲路基金都將可能為亞洲的主要建設項目提供更多的人民幣。
以人民幣為基礎的對沖金融工具、期貨以及其他衍生產品市場的擴張都受制于人民幣的流動性。反過來,這些人民幣金融產品的發展又對人民幣流動性的增長至關重要。除非人民幣金融產品的市場有足夠的深度以及流動性,否則相關貿易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波動都將劇烈地影響人民幣金融產品的價格。
漸進地取消資本管制將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使用。從最簡單的層面來說,成群結隊出國的中國游客隨身攜帶了大量的人民幣,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布全球各個角落,成為世界上人均消費最高的群體。往復雜的層面來說,股票市場的互聯互通將帶來大量的跨境人民幣流動,并且其規模還可能不斷擴大。日益擴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意味著人民幣交易將全天候進行,這尤其會讓那些有全球經營能力和在中國有經營經驗的銀行受益頗豐。
允許那些在中國經營的外資公司從各個子公司和分公司來籌集人民幣現金流,將節省成本提高效率,這是另外一個重大的政策舉措。它于2014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之前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進行了短暫的成功試驗。它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但其依然遵循著中國的漸進式制度建設與市場化政策。首先,中央政府選擇一些可以信賴的金融機構,在某個自貿試驗區來試行部分新的政策。在這個過程中,中央政府對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密切追蹤,并進行必要的政策調整。一旦整個過程運行順利,就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
進一步解除對資本的控制,還會帶來其他一些巨大的潛在收益,尤其是在保險和基金管理等領域。比如,在日本,保險大部分都是由私營部門來運營的,其中人壽保險占GDP的20%。而在中國,人壽保險卻只占不到2%的比例。2015年,中國基金管理部門的對外開放也大大提速,因為內地和香港達成了一些跨境基金銷售計劃,初始額度為雙向各3 000億元人民幣。這超過了香港目前基金年銷售量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