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Y OF RUMI 關于魯米

莫拉維·賈拉魯丁·魯米(Molana Jalaluddin Rumi,1207—1273),人類偉大的精神導師、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他是蘇菲教派倡導追求熱情與狂喜是天人合一境界唯一途徑的創始人之一,他被許多歷史和現代文學家視為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詩人兼哲學家,影響力甚至超過但丁和莎士比亞。他的作品從19世紀起被引介到西方世界,至今已被公認為世界文學中的瑰寶。
“魯米”意指來自東羅馬帝國。魯米原名穆罕默德,賈拉魯丁是他的稱號,意為宗教圣人。后來他也被尊稱為莫拉維,意為大師、長老。魯米1207年9月30日生于波斯帝國東海岸的巴爾赫城(Balkh),即今日阿富汗所在地,最終他定居在科尼亞城(Konya),即今日土耳其所在地。現在有三個國家都稱他為他們國家的詩人:伊朗、土耳其和阿富汗。但是,現在的這三個國家當時其實并不存在。伊朗以前叫波斯帝國,一個君主專制國家,比今天這個國家要大得多。它包括今天伊朗及阿富汗的全部,還有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及伊拉克這些國家的一部分。那時土耳其還不存在,而阿富汗是老波斯帝國呼羅珊省的一部分。
魯米出身于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學識的神學家。為了躲避當時蒙古人的侵略,他們全家逃往麥加,在穆斯林地區幾經輾轉之后,最終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的科尼亞定居。魯米自幼受父親的教育和熏陶,在伊斯蘭教神學、哲學和文學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功底。父親去世后,魯米在1231年繼承父業,成為一名伊斯蘭教的學者。
將魯米引入神秘主義之門的人是一個名叫沙姆士的苦修僧人。與沙姆士在1244年的相遇,使魯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用魯米自己的話來說:“我從人類身上看到了從前認為只有在真主身上才有的東西。”他開始成為一位神秘主義詩人。魯米把他的抒情詩集命名為《沙姆士·塔布里茲詩歌集》。這部詩集收錄了3230首抒情詩,共計35000詩行。詩中運用隱喻、暗示和象征等藝術手法,通過對“心上人”“朋友”的思念、愛戀和追求,表達修道者對真主的虔誠和信仰,闡發了“人神合一”的蘇菲之道。
八年之后,沙姆士去世。為了紀念這位摯友,魯米創立了蘇菲派莫拉維教派,即我們熟知的“旋轉的苦行僧”。魯米通過詩歌、音樂和旋轉舞將蘇菲們引向對真主的愛,最終進入與真主合一的境界。
魯米在生命的最后13年中,創作了詩歌巨作——敘事詩集《瑪斯納維》(Mathnawi),共6卷,51000余行。這是應他最喜歡的學生胡薩姆·丁·查拉比(Husam al-Din Chalabi)的要求而寫的。在這部鴻篇巨制中,魯米將蘇菲教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出來,更易于蘇菲們的理解和記憶。整部詩集都是由魯米口述,胡薩姆聽寫而成。
《瑪斯納維》被譽為“波斯語的《古蘭經》”。詩集取材廣泛,內容異常豐富,以寓言、傳奇和故事的形式傳達了神秘的蘇菲教派的哲學和宗教思想,被譽為“知識的海洋”。
《瑪斯納維》第6卷最后一個故事在講述到一半時戛然而止,顯然,魯米還沒有來得及講完他的故事。他于1273年12月17日去世。此后,每年的這一天就成了蘇菲們慶祝的節日,他們把這一夜稱為合一之夜。
此外,魯米還有《講道集》和《書信集》等著述傳世。
魯米在波斯文學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他與菲爾多西、薩迪、哈菲茲齊名,四人有“詩壇四柱”之稱。集詩人和神秘主義者于一身的魯米,受到過諸如黑格爾、柯勒律支、歌德、倫伯朗、教皇約翰二十二世等人的贊譽。隨著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新時代運動的發展和興盛,西方人把目光投向古代、投向東方,尋求一切可能滿足他們心靈渴望和精神追求的靈性源泉。在20世紀90年代,經由魯米詩歌英譯者的努力,700多年前的蘇菲神秘主義詩人魯米,令人難以置信地成為當代美國最受歡迎的心靈詩人,一本收錄了他代表作的英譯詩集在美國銷量達到50萬冊。關于魯米和魯米的詩,在中國,不久的未來,相信定會有勝過美國的奇跡出現。他的詩歌被重新譜曲并演唱,成為進入音樂排行榜的暢銷音樂。甚至蘇菲們的旋轉舞,也被吸收成為現代舞的舞蹈語言。
要準確和深入理解魯米的詩歌,就要對被稱為“教中之教”的伊斯蘭教神秘教派蘇菲派有所了解。歷史記載,蘇菲派(Sufism)是伊斯蘭教內部一個非主流派別,包括很多彼此獨立的教團,教團的首領即長老。在教團內,由長老傳道,指導教徒修行。據說,魯米領導的莫拉維教團是較著名的一個蘇菲教團。蘇菲派通過禁欲苦修、克己忍讓和行善濟人來進行自我修煉和凈化,最終進入自我消解、與摯愛者合一的境界。蘇菲派最重要的儀式為齊克爾(Zikr),要反覆念誦頌主經文或語句(從數百遍到十萬遍不等),往往伴隨著詩歌、音樂和舞蹈。通過不斷的頌主、悅耳的歌唱、婆娑的舞姿、激烈的旋轉,蘇菲們會慢慢進入恍惚、陶醉、出神、狂喜的狀態,獲得與真主合一的體驗。
從這點來看,魯米其實是蘇菲當中的蘇菲,也就是,他其實并非蘇菲,而是身在蘇菲教團,但遠遠超越了、超脫于蘇菲。他是覺者,已經超越任何宗教、教團、教派。你看:
不要談論夜,因我們的日子沒有夜。
每種宗教都有愛,愛卻無宗教之分。
愛是海洋,無邊無岸,
很多人溺水,卻聽不到后悔的呻吟,對上帝的呼喚。
不管我頭放在哪兒,他都是頭下的枕墊。
在六方及六方之外,他都是上帝。
花園、花朵、夜鶯、旋轉舞,以及伴侶。
這些統統是借口。他才是我唯一的理由。
魯米的詩歌表達的是人類永恒不變的主題:愛、生命、死亡;對真主的愛,以及與真主合一是魯米詩歌尤具特色的主題。真主在魯米詩集里被稱作摯愛者。魯米用詩歌表達對神、對萬物之源的愛,并不會讓現代人無法理解和接受,因為魯米描述的確是人類終極想要達成的,反倒更適合無神論者和懷疑論者閱讀。盲目的信仰的羔羊其實是魯米也已經摒棄的——自從他被沙姆士這個覺者點燃之后。正如魯米詩中描述:
他們說:“頭腦的愛更好,
所有信仰中,偏見更好。”
是的,你們的話金子般閃爍,但是,
我的生命,獻給沙姆士·塔布里茲,更好。
魯米詩集反復在闡釋的,是很多覺者一直在重復的:靈修就是求證一道證明題。答案已給出,方程等式已給出。覺醒的我=上帝=道=佛=真主。
首先,你要知道,你要求證的,就是這道已經有答案,有等式的證明題。多數人是不知道,也不相信這一點的。他們一般會覺得,上帝>覺醒的我。他們也會覺得,上帝不等于道,不等于佛,更和真主不沾邊兒。
其次,你要求證,要經歷一個求證的過程。就是這個求證的過程,耗費了恒河沙的行者一生,甚至數生的光陰,也演繹出那么多故事。魯米已經完成這個求證的過程,我們多數的人依然在這個求證的過程中,是恒河沙的行者中的一粒。有的人甚至還沒有開始這個過程,也有的人懼怕經歷這個過程,依然在兩個世界里沉溺貪玩。
一旦生起完全的自信,你就會突然發現,原來你自古及今,乃至未來,從來都是覺者,都是上帝,都是真主,都是摯愛者,同時也是被愛者。不過是隨著發心、愿力,及上天賦予的角色的不同而示現不同的比例而已。魯米的詩就能給你這種自信。開悟,覺醒是每個人的專利,是每個誠實的人,真正放開、放下的人的專利,不是給道貌岸然的宗教導師準備的,和宗教無關,和道德無關,是和死相關的。而這死,并不是身體的死,它是頭腦的死,是頭腦的降服。降伏其心,讓頭腦靜默,給直覺讓路,你會即刻看到星星的升起,甚至七重天堂都因而失色,因為星是你的星,七重天堂不過是宗教編造的綁縛你的偏執的、虛無的謊言而已。其實,星也不是你的星,不過是你在為自己創造生命的一個示現而已。當你允許你的心、你的直覺發揮作用,讓頭腦讓路,當你覺醒,你在加速創造你的生命,因而你便會時時喜悅到瘋狂,時時看到光,時時感受到摯愛者的,其實就是你自己的無邊的愛。
在純凈之水,我似鹽消融,
褻瀆不再,信仰不再,確信不再,猶疑不再。
在心的中央,升起一顆星。
竟令七重天堂失色。
魯米的詩,雖時隔800年,但他吟唱的那亙古不變的真理卻是歷久彌新,縱使千年萬年,也是鮮活如初。如老子的《道德經》,如《莊子》,如《金剛經》,卻又是有著獨特的詩意,有著獨特的音樂與舞蹈的因子。看《道德經》,看《莊子》,看《金剛經》,或許你會拍案叫絕,或許你會醍醐灌頂,但你很難有歌唱的沖動,也很難有飛舞的渴望,但讀魯米的詩,你是有的,而且是強烈的。
它的詩讓你完全打開自己,丟掉所有的矯飾,丟掉所有的盔甲,丟掉所有的頭腦,讓頭腦死去,只讓本能和直覺主導,讓自己變成俗人眼中的瘋子,而這瘋子恰是多數真正求道者眼中的覺者。
今天摯愛者要我發瘋。
我已發瘋,但他要我再瘋一點。
若非如此,那么為何他撕下面紗?
我已失態,但他要我原形畢露。
當你發現自己和摯愛者在一起,有一剎那的擁抱,
那一刻你會發現你真正的命運。
啊,不要破壞這寶貴的時刻,
這樣的時刻非常、非常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