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伯雷與赫爾墨斯秘學(“經典與解釋”第41期)
- 婁林
- 30字
- 2020-05-22 17:44:32
激情與國家
——重讀《利維坦》
黃 濤
本文作者是華東政法大學講師。
引 言
霍布斯究竟是如何構建其國家學說的,這是政治哲學研究者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要想為這個問題尋找答案,必須首先理解霍布斯關于人性的看法。《論公民》的前言中說:
我要從構成國家的要素入手,然后看看它的出現、它所采取的形式, 以及正義的起源, 因為對事物的理解,莫過于知道 其成分……在研究國家的權利和公民的義務時,雖然不能將國 家拆散,但也要分別考察它的成分,要正確地理解人性,它的哪些特點適合、哪些特點不適合建立國家, 以及謀求共同發展的人必須怎樣結合在一起。[1]
唯有正確認識人,才能探明國家建立的根源。在《利維坦》“引言”中,霍布斯對于“認識人自身”這句古老的格言進行了全新的詮釋。他提出,認識人自身就是要認識人性的普遍性方面,就是要探究人的全部感情活動,最終發現人與人之間“情感相似”的方面。[2]
對于共通情感的探究屬于哲學的內容。但在霍布斯的時代,這個論題無疑是令人疑惑的,那時,受經院哲學浸染的知識人仍然有一種“信而好古”的熱誠(頁576),政治法律學說仍然堅守亞里士多德的前提,認為有一類人根據天性更適合于“治人”,另一類人則根據天性則更宜于“治于人”?;舨妓官|疑這種區分,他想要在“普遍共通”的人性基礎上建構其政治法律學說(頁117)。這里所謂的“普遍共通”的人性不同于一般意義上談論的個體情感和情緒,它必定反映了人性中最深刻的同一性,正是這種同一性,為政治統一體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觀念基礎。我們由此可以推出,霍布斯倚重的激情并非局限于個體的激情,而是一種超出個體、屬于政治社會的“獨特的激情”。然而,人們習慣用一種局限于個體的激情概念來解說霍布斯的國家學說,并在此基礎上,將個體的自然權利而非義務作為國家學的根據。[3]對這個結論,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未感覺到有檢驗和審查的必要。在論述霍布斯的作品中,很少有專門的篇幅對作為其國家學基礎的“激情”概念進行細致的分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