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制的黃昏:區塊鏈思維與數字化激勵
- 龔焱 李磊 于洪鈞
- 1084字
- 2020-04-07 16:38:49
被破壞的信任
在商業社會,對一個人的征信來自其銀行流水記錄,有時候還必須要加蓋銀行柜臺的印章。對一個企業的信任是來自審計事務所審核的三張表(反映資產負債情況);為安全起見,還需要四大事務所的審計才行。
但現實是,處處都有問題,一旦爆出,就能驚天。2016年年底,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德勤(Deloitte)巴西分公司開出了一張天價罰單——重罰800萬美元,這也是該機構有史以來開出的最大一張罰單。理由是:德勤在2010年對其在巴西的客戶、拉美規模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Gol Linhas Aéreas Inteligentes出具了重大虛假審計報告,試圖通過不恰當更改文件來掩蓋違規行為,且提供虛假證詞。
“這是迄今最嚴重的審計舞弊,它被層層掩蓋了”,哪怕有審計準則及美國聯邦證券法在前,這也是PCAOB首次以欺詐和不配合調查為由,指控并處罰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其中一員。
這樣令人失望的事情屢現的背后,其實構成了現代社會的一處吊詭所在:人們在質疑賬本真實性的同時,又不得不讓自己相信賬本的真實性,倚賴賬本的記錄,不然想要的真實便如無根的浮萍。
很難想象,支持商業社會運轉的根基是如此脆弱,信任是如此易碎。而所有人都認同,一旦社會信任缺失,不僅會使經濟發展承擔巨大成本,也必然導致社會道德的退化,人們將被迫陷入“自利自保”,而非“互利共贏”的社會模式。
Pew Research(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對美國政府信任度展開的縱向研究中很明顯地反映了這個問題。2017年5月,對美國政府表示信任的美國公眾僅占20%,差不多創了歷史新低。Gallup(蓋洛普公司)所做的另一項調查則表明,對美國國會表示信任的美國公民的比例已從1979年的40%下跌到了2017年的12%;對報紙表示信任的比例已從38年前的51%跌到了2017年的27%;而對大公司表示信任的比例已從32%跌到了21%了。
如果說藝術源于生活,那么這些年來在影視制作中,與華爾街或金融相關的作品,大多以人性的貪婪、信任的喪失、規則的不公作為敘事的基本面。就在雷曼兄弟倒閉五周年之時,2013年,一部記錄“占領華爾街”運動的電影《99%》在美國各大院線上映。《99%》在華語世界雖不如《監守自盜》有名,但片中,工薪階層兢兢業業地工作卻仍入不敷出,而銀行家們則繼續享受高光時刻的對比感,牽扯出人們無盡的思考:所有繁榮背后的泡沫,都是誰在買單?
當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強烈來襲時,《時代》雜志曾干脆利落地甩出了一張25人的榜單,稱他們都該為這場危機買單。這25人,從國家總統、議員,到華爾街投行精英,從美聯儲主席作為一個個體,到“普通美國民眾”作為一個整體,悉數在列。
時至今日,我們也許可以為這個榜單再加上一個名字:做賬的人。于經濟的危機,于信任的危機中,賬本作為商業社會的底層邏輯,那么重要,卻又那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