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化進程中青藏高原草場使用和管理的制度變遷
- 貢布澤仁
- 3026字
- 2021-04-09 14:16:51
3 案例地介紹與研究方法
3.1 案例地介紹
本研究在青藏高原的草原牧區展開。本書回答的研究問題是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青藏高原的牧區是否出現新的草場管理模式,即不同于傳統的社區共用管理或者國家政策推動的草場承包到戶政策,以及在新的草場管理中,市場機制與習俗制度的關系是什么?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在青藏高原牧區選擇了已實施國家推動的草場流轉政策的村子和牧民新創造的草場管理制度安排的村子作為案例研究對象。青藏高原牧區仍有很多社區沿用習俗制度來管理草場,而且根據研究小組以往的調查發現,青藏高原很多牧區的社區習俗制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與市場化共同演進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多樣化的草場管理制度(Gongbueren et al., 2016; Gongbuzeren et al., 2018)。因此,青藏高原草場管理制度演變為本書試圖回答的研究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根據降水量和氣溫的分布情況,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態系統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山地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之間的生態特征具有較大的差異,荒漠草原的降水量變化大,具有夏天熱而冬天冷的極端氣溫,干旱是主要的自然限制因素;高寒草甸草原具有豐富和相對穩定的降水量,但處于高海拔地區,冬季的寒冷和雪災成為畜牧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考慮到不同類型草場的生態環境對草場管理制度的形成有影響,本書分別在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選取案例研究點。此外,社會經濟變化也是導致草場管理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隨著市場化的逐步深化,青藏高原的社會經濟發生了幾個方面的變化,包括畜牧業市場化的發展、牧區旅游開發及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因此,考慮到牧區社會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征,本書將在位于青海省的貴南縣和四川省的若爾蓋縣兩個案例所在地區開展調研工作。
如表3-1,貴南縣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平均海拔在3200m左右,年均降水量為398mm,年均蒸發量為1378.5mm,年均氣溫為2.3℃。主要的自然災害為干旱、暴雨、冰雹、沙塵暴等,其中干旱是發生最為頻繁和危害程度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貴南縣是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示范縣之一,所以其縣內的牧民參與畜牧業市場化的程度遠高于藏區其他牧區??h城設有兩個較大的畜牧業交易市場、屠宰場以及三個飼料生產基地。該縣的牧民主要以出欄牲畜、銷售畜產品、購買飼料等方式來參與畜牧業市場。
表3-1 研究區域的自然特征對比

若爾蓋縣屬于高原寒溫濕潤季風氣候,平均海拔在3500m左右,全縣年均降水量656mm,年均蒸發量為700mm。主要自然災害包括雪災、寒潮連陰雪、霜凍、冰雹、洪澇(暴雨)、干旱等。雪災是若爾蓋縣比較頻繁出現的氣象災害。該縣因為降水量豐富,年均變化較小,屬于整個青藏高原牧區草地生產最好的牧區之一。若爾蓋縣是四川省最大的牧業縣,畜牧業是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若爾蓋縣地處我國四川、甘肅兩省的交界處,317國道貫穿若爾蓋縣,毗鄰兩個國家級機場。目前,政府正在建設一條貫穿若爾蓋縣的鐵路,這條鐵路將連接成都和蘭州,預計將于2025年完工。近年來,該縣牧民參與畜牧業市場的程度較高。縣城設有一個較大的肉廠和乳業公司,該縣草場資源豐富,當地沒有生產飼料的基地,牧民購買飼草料的行為相對少。若爾蓋縣復雜多樣的文化生態景觀成為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條件之一,隨著旅游的發展,人口流動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是全域旅游的先行示范區。
兩個案例縣都在經歷著不同的市場化進程,具備市場化的發展中經歷社會經濟變化最大的案例代表性。經過我們的實地調查發現,兩個案例縣采取了不同的草場管理模式來應對市場化帶來的變化,其中常見的管理模式為草場經營權流轉和基于社區的放牧配額管理。因此,本書在每個案例縣選取了兩個生態系統和基本的社會條件相似且實施了兩個不同的草場管理模式的案例村。具體案例村的情況,將在下面分別對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以及草場利用和管理制度的變遷做詳細介紹。
3.1.1 案例一:青海省貴南縣案例村介紹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的兩個案例村,分別為GA村(N35° 35′01″, E100°43′18″)和GB村(N35° 54′42″, E101° 16′35″),相距50千米,具有相似的生態環境特征。貴南縣的兩個案例村的草場類型分別為高寒荒漠草原(主要建群種為薹草、賴草和小針茅)和高寒草原(主要建群種為矮嵩草和小針茅)。高寒荒漠草原主要是冬季草場和春季草場,位于海拔較低的平原。高寒草原主要為夏季草場,平均海拔在3700m左右,均為山地和峽谷。兩個村的秋季草場,也稱為中季草場,具有高寒草原特征,平均海拔在3400m左右,牧草生長相對較好,傳統上被用作秋季牲畜抓膘的草場。
表3-2展示了GA村和GB村的人口組成、草場面積以及牲畜數量。貴南縣的兩個案例村均擁有牦牛和藏綿羊,羊的數量較多,牛的數量較少。在2014年,GA村共有106戶,440人,其中有17戶是無畜戶,全村共有草場8萬畝,共有11318只羊和1388頭牛。GB村共431戶,約2000人,其中有20戶是無畜戶,全村共有草場23萬畝,共有60000只羊和6000頭牦牛。兩個村的人均草場面積和人均牲畜頭數接近。
表3-2 GA村和GB村的基本情況對比(2014年)

注:1頭牛=5個羊單位。
畜牧業是GA村和GB村的主要收入來源。2014年的數據顯示(如圖3-1),畜牧業收入占戶均年收入的75%以上。其次收入來源是草原相關的國家補貼以及從草原獲得的其他資源(如藥材等)。雖然兩個案例村都有通過務工和工作的形式獲得收入,但比例相對較低。這兩個案例村的牧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而獲得其他收入的比例相對較低。兩個村的收入結構方面沒有太大的差異,兩個村居住的草場生態特征也比較相似。

圖3-1 2014年貴南縣GA村和GB村的收入結構對比
3.1.2 案例二:四川省若爾蓋縣案例村介紹
位于四川若爾蓋縣的兩個案例村,分別為RA村(N33°46′28″, E102°58′08″)和RB村(N33°56′20″, E102°56′38″),相距10千米,具有相似的生態環境特征。兩個村的草場類型均包括高寒草甸(主要建群種矮嵩草、藏嵩草、小針毛)、高寒草原(羊茅、小針茅、早熟禾等)和濕地(藏嵩草、矮嵩草)。高寒草甸主要為夏季草場和牦牛的春季草場,具有豐富的產草量,利于牲畜抓膘時期提高生產量。高寒草原為冬季草場和秋季草場,均為峽谷,產草量豐富,冬季溫暖。濕地產草量豐富,但夏季水位高,牲畜難以進入,因此用于羊的春季草場。
表3-3展示了若爾蓋RA村和RB村的人口組成、草場面積以及牲畜數量。2014年,RA村共有203戶,約1000人,相對而言,RB村的人口和戶數少一點,2014年全村共有140戶,802人。兩個村的主要牲畜是牦牛和藏綿羊。RA村共有16000只藏羊,15000頭牦牛,總草場面積是30萬畝。RB村共有20180只藏綿羊和6000頭牦牛。
表3-3 比較RA村和RB村的基本情況

注:1頭牛=5個羊單位。
如圖3-2所示,若爾蓋縣兩個案例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畜牧業生產,分別在RA村和RB村占74%和82%。兩個案例村也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包括旅游收入、工資性收入、國家項目補貼和務工收入。雖然,若爾蓋縣的這兩個案例村主要依靠于畜牧業生產,但同時其他的收入來源也處于被不斷開發的過程中,尤其是牧區旅游開發對牧民收入的貢獻。此外,這兩個村的工資性收入也比較高,這里的工資性收入主要來源于在國家機構工作的牧戶家庭成員以及在旅游公司等單位里有長期穩定工作的工作人員。兩個案例村離縣城的距離也比較接近,隨著旅游的發展,兩個案例村的一些年輕人開始前往縣城務工。因此,無論是兩個村居住的生態環境特征,還是牧戶家庭的基礎信息以及收入結構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兩個村的人均草場面積和人均牲畜頭數接近,牧戶收入結構的差異較小,草場生態比較相似,因此為本書提供了可對比的分析案例。

圖3-2 2014年若爾蓋縣RA村和RB村的收入結構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