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學習要點
(1)會計產生于物質資料生產的需要。會計發展過程中,環境因素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復式簿記的誕生標志著現代會計的開始。復式簿記產生以后,從15世紀到18世紀,會計發展基本上處于停滯時期。直到19世紀后期,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技術的改進和工商活動的發展,促進了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進步。進入20世紀以后,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深刻變革,一個重要表現是會計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同時,會計領域不斷拓寬,新的會計分支不斷出現。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出現,現代會計學家一般將會計看成一個信息系統。
我國會計工作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1992—1993年,我國對財務會計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這場被譽為“會計風暴”的改革標志著我國會計走上了與國際接軌的道路。
(2)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會計系統圍繞自己的目標開展活動,根據這一目標的要求發揮功能。會計系統的目標,一是提供財務信息,二是加工利用會計信息。隨著現代會計的發展,會計加工利用信息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會計系統的目標決定會計系統的結構。會計系統由會計信息生成和會計信息加工利用兩個子系統構成。財務會計主要是一個會計信息生成系統,財務報表分析和管理會計主要是一個會計信息加工利用系統。會計信息生成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反映經濟過程,會計信息加工利用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參與經濟管理。
會計信息生成系統究竟生成什么樣的會計信息,首先取決于會計信息的用戶及其需要。會計信息的用戶按其與企業的關系,可以分為外部用戶和內部用戶兩大類。會計信息生成系統所生成的信息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會計信息生成系統不能提供用戶決策所需的全部信息,而只能提供他們需要的基本財務信息。
會計信息用戶需要什么質量的信息,這主要由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來回答。我國會計核算涉及八個信息質量標準——可靠性、相關性、可比性、及時性、可理解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
會計信息是由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人員主要從事三大職業:企業會計、非營利組織會計、注冊會計師。“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是對會計人員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是一個人機合一的系統,它由會計人員、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和系統運行規范等基本要素組成。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實質是將手工會計信息處理流程計算機化。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與手工會計信息系統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我國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任重道遠。
(3)為了避免判斷和估計的隨意性,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需要做出普遍認可的假定,這些假定是會計信息生成的前提條件。會計假設有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期間和貨幣計量,它們分別從空間、時間和計量單位上對會計信息的生成活動進行了限制。
會計核算的基礎是權責發生制。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能計量。
會計要素是對經濟事項引起變化的項目所做的歸類。會計要素分為靜態會計要素和動態會計要素兩類。靜態會計要素描述一瞬間的資產和對資產的要求權,反映企業在一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包括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動態會計要素描述企業在一定時期資產和對資產要求權的變動過程,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包括收入、費用和利潤,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是:收入-費用=利潤。
會計技術是指會計信息處理程序、方法的總稱。會計技術有兩類:一類是會計信息處理的程序,即從經濟事項進入會計系統開始直到會計系統輸出會計信息為止的整個過程,包括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和會計報告;另一類是會計信息的生成方法,包括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財務報表,這些方法既獨立存在,又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方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