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對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會產生重要影響。企業所處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越高,則其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越大,從而對業績評價系統的設計影響越大(Tymon、Stout和Shaw, 1998)。Gul(1991)發現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不確定性程度越高,其管理會計系統就越傾向于使用復雜的管理技術。Gosselin(2005)發現組織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程度越高,采用非財務指標的程度越高。具體的行業和競爭壓力也將影響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Ittner et al.(1997)認為非財務指標在管制行業被較為廣泛地使用,因為在公用事業行業,監管部門將職位晉升跟非財務目標的取得掛鉤。而且管制行業的政府干預將導致這些行業的企業更加重視非財務指標。同時,Bushman et al.(1996)和Ittner et al.(1997)都發現有證據表明,管制和競爭壓力使得許多公用事業行業和電信行業在高管薪酬計劃中使用非財務指標,即受管制企業比非受管制企業將使用更多的非財務指標。潘飛和張川(2008)發現市場競爭程度與財務指標的采用程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與非財務指標的采用程度不相關。Fleming et al.(2009)運用104家中國上市制造業公司的數據實證檢驗發現,市場競爭程度與增長戰略正相關,環境不確定性與增長戰略負相關,但是增長戰略與綜合業績評價系統的使用正相關。
(3)產品生命周期
Richardson和Gordon(1980)認為企業生命周期對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與處于成熟期的企業相比,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將更多地使用非財務指標,較少使用財務指標。Bushman et al.(1996)發現產品生命周期越長,財務指標的信息含量越低,而非財務指標將更有信息含量。Hoque和James(2000)發現企業的新產品比例越高,企業越傾向于使用與新產品相關的業績指標。
Ittner et al.(1997)認為財務困境公司為了避免企業破產,將更多地關注短期收益,因此財務困境公司將更多地使用短期財務指標,即財務困境公司比健康的公司更少使用非財務指標。
(6)經營戰略
大量研究已經檢驗經營戰略對企業會計與控制系統設計的影響。Govindarajan和Gupta(1985)發現采用前瞻型戰略的企業(增加銷售額和市場份額)比采用防守型戰略的企業(最大化短期利潤)更重視非財務業績指標,如新產品開發、市場份額、R&D、客戶滿意度等。類似地,Simons(1987)和Simons(1995)發現采用防守型戰略的企業更多地使用財務業績指標(如:短期預算額)。Ittner et al.(1997)研究發現采用創新導向的前瞻性戰略的企業比采用防守型戰略的企業更重視非財務指標。采用防守型戰略的企業通過改善企業內部經營效率,最小化企業運行成本,以維持已有的產品和市場份額。這種戰略取向的企業傾向于使用短期財務業績指標評價企業的經營效率,以獲得短期利潤最大化(Govindarajan和Fisher, 1990)。相反,采用前瞻型戰略的企業通過新產品研發等創新活動,尋求新的產品和市場份額,但是這種創新活動并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企業利潤,而是有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為企業帶來高的利潤增長。這樣一來,對于前瞻型戰略的企業來說,短期的財務業績指標并不能反映出管理者為了企業長期的戰略目標而做出的努力,而非財務業績指標是一種過程指標,能夠及時地反映企業經營過程情況。因此前瞻型戰略的企業需要使用非財務業績指標來反映管理者當期做出的管理努力。因此我們預期追求未來戰略目標的企業在與管理者的薪酬合約中更重視非財務業績指標。
Daniel和Reitsperger(1991)、Ittner和Larcker(1995)、Ittner et al.(1997)認為采取質量戰略的企業將更多地使用非財務指標以反映公司為了改善質量所做出的努力。Abernethy和Lillis(1995)研究發現采用彈性生產戰略的企業;Perera、Harrison和Poole(1997)發現采用顧客導向生產戰略的企業更多地使用非財務業績指標。Gosselin(2005)使用101份加拿大制造業企業問卷調查數據,發現采用前瞻型戰略的企業使用非財務指標的程度較高。
(7)財務指標的噪音
由于財務指標自身存在業績評價噪音,其并不能完全解決管理者與所有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需要引入非財務業績指標以緩解財務業績指標的噪音。Ittner et al.(1997)發現財務指標的噪音與薪酬合約中非財務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