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產業經濟學
  • 龔三樂 夏飛編著
  • 5820字
  • 2021-03-11 18:07:28

第一節 產業組織概述

產業組織是指同一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的關系,包括交換關系、競爭與壟斷關系、市場占有關系、資源占用關系等。產業組織理論萌芽于馬歇爾的生產要素理論,奠基于張伯倫等人的壟斷競爭理論,形成于貝恩等人的系統性理論研究。

一、產業組織理論的萌芽

18世紀中葉爆發的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至19世紀60年代,西歐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已發展到頂點,開始進入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疑是以“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為基礎和核心支撐的。規模經濟與技術創新,一直被認為是促進現代經濟增長同等重要的因素,是大多數企業追求發展的不可替代的必然途徑。作為較早涉及“規模經濟”問題研究的學者,馬歇爾觀察到,“規模經濟”與“組織”是密切相關的,規模經濟的獲得和維持,均需要以特定的“組織”為基礎。只有一定的“組織”,才能獲得規模經濟。因此,馬歇爾在對“規模經濟”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薩伊的勞動、資本和土地“三要素”學說進行了擴展,首次提出了第四生產要素——組織。并且,馬歇爾具體提出了“工業組織”的概念,并分析了工業組織的相關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馬歇爾發現了被后人稱之為“馬歇爾沖突”的規模經濟與壟斷的弊病之間的矛盾。馬歇爾認為,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完全競爭市場中的企業必然要追求規模經濟,而廠商對規模經濟的追求必然導致壟斷,壟斷反過來會扼殺自由競爭,使市場價格受到人為因素的操縱,從而使經濟喪失活力,也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由此所謂的“馬歇爾沖突”,是指規模經濟與競爭相互沖突、難以兼得,大規模生產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但規模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壟斷的發展。這也意味著,壟斷與競爭相互沖突、不可兼得,要競爭一定會有壟斷,要壟斷一定會抑制競爭。“馬歇爾沖突”的存在,使得如何維護競爭機制的作用,確保經濟活力,同時又能充分發揮大規模生產的優勢,亦即如何兼容競爭活力和規模經濟性——實現有效競爭所謂有效競爭,簡單說就是既有利于維護競爭又有利于發揮規模經濟性作用的競爭格局。,成為經濟理論界研究的一個中心課題。對其的研究,逐漸延展、擴充為整個現代產業組織理論。

盡管馬歇爾涉及的上述產業組織基本問題,只是散見于其龐大的經濟學體系中,而且均未進行專題研究或明確的分析,但這些工作對后來者從事產業組織的研究極富價值,因而他被西方學者稱為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簡新華,楊艷琳.產業經濟學[M]. 2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二、產業組織理論的奠基

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在西方國家已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隨著生產的不斷集中,企業規模普遍變大,形成卡特爾、托拉斯等眾多的壟斷組織和形式,壟斷、寡頭壟斷逐漸成為影響市場競爭的重要因素和力量。這使得以完全競爭市場為基本前提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與現實的矛盾日益凸顯,理論無法對壟斷條件下的生產與價格決定問題進行解釋,因此許多經濟學家展開了對競爭與壟斷問題的研究,引發了一場有關“馬歇爾沖突”的理論爭論。1933年,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羅賓遜總結了有關“馬歇爾沖突”的爭論形成的理論成果,撰寫出《不完全競爭的經濟學》。同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張伯倫也出版了著作《壟斷競爭理論》,為產業組織理論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張伯倫的產業組織理論,以具體、現實的企業活動的市場取代了理論上抽象的市場概念,以壟斷因素的強弱程序為根據,對市場形態作了具體分析,突破了要么競爭要么壟斷的框框,將完全競爭與獨家壟斷之間的各種市場形態作了區分,并分別研究了價格機制在其中發揮的具體作用。這為后來的產業組織理論及實證研究指出了方向。他的研究獲得的若干成果也直接為產業組織研究提供了理論起點與來源,主要包括:從分析純粹競爭出發,否定了純粹競爭存在的條件,引出了壟斷和競爭混合的壟斷性競爭的觀點;提出通過對企業集團的分析來觀察壟斷性競爭的觀點;提出了企業在市場上的進入退出問題;以產品差別化為基礎,分析了壟斷與競爭的關系。由于其對產業組織理論發展的貢獻,張伯倫被譽為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鄔義鈞,邱鈞.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三、產業組織理論體系——SCP分析框架的形成劉樹林.產業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0世紀3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期,是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在此期間,哈佛大學成為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中心。梅森教授及其弟子貝恩、威廉姆森(Williamson)、謝勒(Scherer)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探討壟斷與競爭問題,并逐漸延展到不同的壟斷與競爭條件下的產業內部結構、市場行為的分析。他們大量運用案例研究法,對不同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進行實證分析。1939年,他們分析了美國主流產業的市場結構,發表了第一批主要產業的集中度資料;20世紀40至50年代,進行了一系列關于具體產業市場結構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重點轉向統計比較各個行業的市場結構。至1959年,貝恩發表了第一部系統闡述產業組織理論的經典著作——《產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這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的正式形成。哈佛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以壟斷競爭理論為基礎,以實證研究為主要手段,將對特定產業的分析分解為結構、行為和績效三個方面,構造了一個既能深入具體環節,又有系統邏輯體系的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簡稱SCP分析框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SCP框架是在貝恩提出的“結構——績效”范式的基礎上,經謝勒進一步的補充、完善,提出完整的“結構——行為——績效”范式(載于謝勒1970年出版的《產業市場結構和經濟績效》)而逐漸形成的。

簡而言之,市場結構是指產業內企業間市場關系的表現形式及其特征,市場行為是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采取的行為,市場績效是指市場運行的效果。哈佛學派認為,結構、行為和績效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即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又決定市場績效。而市場結構又取決于一些外生的基本條件(如消費者需求、生產、技術、原材料等),同時政府的行為(通過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又分別對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產生影響。遵循上述內在邏輯關系的SCP分析框架,如圖2-1所示。哈佛學派建立的SCP分析范式,為早期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都是產業組織的主流理論。

圖2-1 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框架

在SCP分析框架中,對結構、行為與績效之間關系的分析是研究的重點所在。其中,衡量市場結構的核心指標——集中度和作為衡量市場績效的核心基準——利潤率兩者之間的關系,則是研究的核心所在。哈佛學派認為,在具有寡占或壟斷競爭市場結構的產業中,由于存在著少數企業間的合謀、協調行為以及通過高進入壁壘限制競爭的行為,削弱了市場的競爭性,其結果往往是產生超額利潤,破壞資源配置效率,這就是“集中度——利潤率”假說夏大慰.產業組織與公共政策[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8(8).。基于此得出的哈佛學派的公共政策的主要取向是:應采取企業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場結構的產業組織政策來調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場結構,限制壟斷力量的發展,保持市場的有效競爭。哈佛學派的政策主張,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工業國家特別是美國實施和強化反壟斷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四、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來哈佛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在發展和完善的同時,也始終受到批評和挑戰。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產業組織理論。

(一)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大學的一些經濟學家們,如施蒂格勒(G. J. Stigler)、德姆塞茲(H. Demsetz)、布羅曾(Y. Brozen)、波斯納(R. Posener)等,在批評哈佛學派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和形成芝加哥學派,在20世紀70年代初之后的10余年時間里,取得了產業組織理論的主流地位。

芝加哥學派繼承了芝加哥大學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和社會達爾文主義,信奉自由市場制度和價格理論,認為市場競爭的過程就是市場力量自由發揮作用的過程,是一個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的所謂“適存檢驗”過程。他們主張政府應盡量減少對市場競爭的干預,而只需要為市場競爭確立制度框架條件。基于此芝加哥學派研究產業組織的方法,仍然是從古典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出發,以價格理論中的完全競爭和壟斷兩個基本模型作為分析產業組織的基礎,而哈佛學派則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論如壟斷競爭、產品差異化、進入壁壘等模型進行產業組織分析。在S、C、P三者的關系上,芝加哥學派認為并不是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再決定市場績效,而是反過來,市場績效和市場行為決定市場結構。企業只有在競爭中相對競爭對手具有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生產效率,才能獲得超額利潤,從而才有能力擴大規模,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形成具有一定壟斷特征的市場結構。即使某特定產業中出現持續的高利潤率,也完全可能是產業中企業的高效率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像哈佛學派所認為的“是因為產業中存在壟斷勢力”。也正是如此,芝加哥學派不認可“集中度——利潤率”假設。因為在具有高集中度的市場中,即使企業通過市場權力獲得了超額利潤,這也是臨時性的非均衡狀態。通過市場競爭的作用,市場最終總會不斷“稀釋”、趨向于均衡而使超額利潤消失,“真實世界總是趨于走向帕累托改善”。因此,現實經濟活動中并不存在特別嚴重的壟斷問題,大企業的高利潤完全可能是一些高效率因素作用的結果。

與其理論一致,芝加哥學派反對哈佛學派所主張的對過度集中的大企業采取分割和嚴格控制兼并的做法,認為這樣會破壞效率增長的源泉,而只有自由競爭才是提高產業活動效率、保證消費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條件。因此,他們主張放松對反壟斷和規制政策的實施,盡可能減少政府對產業的干預,以擴大企業和私人的自由經濟活動范圍。

(二)新奧地利學派

新奧地利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繼承和發展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傳統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上,由米塞斯(L. Mises)和哈耶克(F. A. Hayek)等人提出的經濟思想所形成的產業經濟學流派。這一流派的思想理念,在西方學術界、政治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奧地利學派具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論。他們認為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是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所謂“人類行為科學”,反對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如數學方法、經濟計量技術等運用到經濟學的研究之中。因此,他們主張對經濟問題的研究與道德倫理、政治學、法學和哲學聯系起來,從“人類行為是實現其目的的合理行動”這一前提出發,通過邏輯推理發現個人行為和經濟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新奧地利學派完全否定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理論,認為完全競爭的概念僅僅描述了作為競爭結果的均衡狀態,而不是過程。他們從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有限理性和環境的不確定性來理解市場,認為市場運行的根本問題在于如何發現和利用分散的知識和信息,使資源配置到對社會具有最高價值的方面。市場競爭就是企業對分散的知識、信息的發現和利用的競爭,企業家通過學習和發現新的知識和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正確的行動來指導資源的合理流動,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同時實現自己理想的經濟績效。因此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家及其創新精神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創新精神本質上就是發現人們新的需要以及滿足這些需要的新資源、新技術的能力。

政策上,新奧地利學派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強烈反對行政干預,抨擊行政壟斷。在他們看來,市場不均衡是因為市場參與者的無知即存在未被發現的信息或信息不完全,造成的獲利機會的損失,市場運行過程就是企業家通過不斷試錯,來學習和發現知識和信息以實現和維護市場均衡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市場實現均衡的必須過程,如果政府試圖加以干預,由于政府本身的知識和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則必然會帶來市場調整過程的扭曲,最終損害經濟效益,因此新奧地利學派強烈反對政府干預。同時,新奧地利學派認為,高利潤是對企業家成功創新的報酬,而與該市場的集中度無關。只要確保自由的進入機會,高利潤和充滿旺盛創業精神的市場就能形成充分的競爭壓力,限制市場壟斷勢力的滋生。唯一能成為市場進入壁壘的是政府的進入規制政策和行政壟斷,因此,應及時廢除那些不合時宜的規制政策和行政壟斷,以此保護和促進市場競爭。

(三)新產業組織理論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產業組織理論發展出現了一次新的高潮,進入了用理論模型取代統計分析的“理論期”,形成了以突出理論研究為特征的所謂“新產業組織理論”。新產業組織理論在研究方法和理論范式上的創新,主要是干春暉.產業經濟學教程與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第一,在市場結構和行為的關系上,重視對行為的研究,考察結構和行為間的“逆向因果關系”,即由“結構主義”轉向“行為主義”;第二,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特別是寡占和壟斷市場上,大量引入博弈論的分析方法;第三,隨著博弈論主要是動態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的發展,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完全信息假定和靜態分析范式,開始研究不完全信息下的企業行為以及企業間的動態競爭關系。

新產業組織理論運用博弈論的方法,針對SCP范式的不足之處——對企業行為很少或幾乎沒有關注,著重研究了企業的策略性行為。所謂策略性行為,是指一家企業為提高其利潤所采取的旨在影響市場環境的行為DENNIS W CARLTON, JEFFREY M PERLOFF.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4th edition. New York:Addison Wesley,2005:350.。通過對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應用,新產業組織理論分析了企業在既定的初始均衡條件和狀態下,如何運用策略性行為來實現新的均衡。這種新的研究方法,在寡占和壟斷市場下現有企業間的競爭、在位企業與潛在進入企業間的策略性行為、企業的進入退出行為、價格競爭與合謀、廣告、產品差異化、研究與開發等方面的動態分析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使人們對復雜交易背后的動機和福利效果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干春暉,姚瑜琳.策略性行為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5(11).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產業組織理論性研究的興盛,人們發現對于理論印證的經驗研究開始滯后,“只有經驗性研究才能揭示什么樣的理論模型是‘空盒子’,什么樣的理論模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RICHARD SCHMALENSEE. Industrial Economics:An Overview [J]. The Economic Journal,1998(98):676.,因此出現了“經驗性研究的復興”。新的經驗性研究除了傳統的案例研究法外,主要是運用了計量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方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產業組織理論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是企業內部活動。新產業組織理論運用交易費用理論、委托——代理理論、激勵理論等,深入分析了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產生了一系列的相關理論成果,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現代企業理論。此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市場結構和競爭問題,也成為新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焦點,在網絡經濟、具有網絡效應的市場上企業的策略性行為、標準競爭和產品兼容以及國際寡占、跨國并購、策略性貿易政策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多的理論進展。干春暉.產業經濟學教程與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產業國際化愈加顯著,產業全球性的市場集中現象越來越突出。跨國公司寡占下的產業內企業競爭,行為愈來愈精巧、復雜,這為新產業組織理論的應用提供了用武之地。新產業組織理論對于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反壟斷政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反壟斷的重心從反壟斷結構轉向反壟斷行為,大企業的策略性行為受到特別的關注,帶動反壟斷政策從過于寬松轉向溫和的干預周茂榮,辜海笑.新產業組織理論的興起對美國反托拉斯政策的影響[J].國外社會科學,200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水县| 天峨县| 建宁县| 上饶市| 新巴尔虎右旗| 蓬溪县| 青神县| 渝北区| 永丰县| 临猗县| 温宿县| 滦平县| 阳泉市| 聂拉木县| 射洪县| 沙雅县| 九江市| 论坛| 会理县| 交口县| 巩义市| 织金县| 新平| 聊城市| 绥滨县| 焦作市| 文安县| 海盐县| 金阳县| 麟游县| 镇赉县| 华宁县| 邢台市| 阿拉善左旗| 贵定县| 手游| 泽库县| 阿克苏市| 孟州市| 通化市| 酒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