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市場績效
市場績效反映了特定的市場結構下和市場行為下市場運行的效率。無論什么樣的市場結構、什么樣的市場行為,只有具有較好的市場績效,才能說明產業組織的狀況是合理的。良好的市場績效,是各產業市場運行參與主體共同追求的目標所在。如果說市場結構是產業組織關系的表現形式、市場行為是產業組織關系形成和變動的推動力量,則市場績效是產業組織關系綜合作用的最終效果,是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基本判斷標準。
一、市場績效的內涵
市場績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由一定的市場行為所形成的市場在價格、產量、費用、利潤、產品、質量和品種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所達到的最終經濟成果。上述市場運行的成果,歸納起來主要反映為資源配置成果和技術進步成果。其中,資源配置成果又包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和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三個方面內容。表2-7總結了市場績效的內容及其測度指標。
表2-7 市場績效的內容

二、市場績效的測度
(一)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資源配置的最佳效率是實現社會總效用或者社會總剩余最大。但現實的產業市場中,往往做不到對于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因而社會總效用或者社會總剩余往往低于最大值。于是,產業組織理論便用社會總效用或者社會總剩余的大小,來測度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由于在實際中社會總效用或社會總剩余均不方便測度,因此產業組織理論選取一些替代指標來間接衡量社會總效用或總剩余的大小,以此測度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這些指標,主要包括利潤率、勒納指數和托賓的q值。
1.利潤率
利潤率主要從企業的角度來評價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西方經濟學理論指出,完全競爭條件下各種資源在產業間、企業間自由流動,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將使各產業的利潤率趨于平均化,所有的企業都只能獲得正常利潤,不存在壟斷利潤。因此,可以用企業的利潤率水平來測度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如果某一產業的企業長時期得到高利潤,則意味著該產業存在過度壟斷,阻礙了資源的流入,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社會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低水平。
最常見的企業利潤率計算,采用稅后股本收益率公式:
R=(π - T)/E
其中:R表示稅后股本收益率,π表示稅前利潤(一般指會計利潤), T表示稅收額,E表示自有資本和股本。
2.勒納指數(Lerner Index)
勒納指數(Lerner Index,用L表示)是指產品價格與邊際成本的偏離率。指數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L=(P - MC)/P
其中:P表示產品價格,MC表示產品生產的邊際成本。因為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MR),即MC=MR,則勒納指數可以寫為:

又(ε表示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因此
。此式表明,在完全競爭市場下企業的需求價格彈性ε無窮大或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因而勒納指數為0,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最高。然后,需求價格彈性越小,勒納指數越大,表明市場的競爭程度越低、壟斷實力越強(壟斷使得產品價格剛性,不容易受需求變動的影響),因而資源配置效率越低,市場績效越差。
3.托賓的q值
托賓的q值是指一家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與這家資產的重置成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q為托賓值,R1值是股票的市值,R2是債券的市值,Q是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q值的概念由托賓于1969年提出來,公式分子表示投資所帶來的現金流入現值,分母表示投資所需要的現金流出現值,則q值反映同一時點上每單位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即利潤率。經濟學家用這一概念來測度市場績效的高低。當q>1時,表明該企業以賣出的股票和債券計量的市場價值(可以理解為投資帶來的現金流入現值),大于以當前市場價格評估的資產重置成本(可以理解為投資所需的現金流出現值),意味著該企業在市場中能夠獲得超額利潤(如是完全競爭市場中則企業的利潤為0)。顯然q值越大,表示企業獲得的超額利潤越多,該企業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就越大,市場績效越差。
(二)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
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也稱為產業組織的技術效率,反映產業經濟規模和規模效益的實現程度。顯然,產業市場越能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和獲得越好的規模效益,意味著產業的市場績效越好。對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的測度,通常用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考察經濟規模(MES,最小經濟規模)的實現程度,用達到或接近經濟規模的企業的產量占整個產業產量的比例來表示。比例越高,表明對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的實現程度越好,從而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越高;反之則反。第二種,考察企業規模生產能力的利用程度,主要考察產業內過剩的生產能力占整個產能的比例。比例越高,表明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越嚴重,此時不僅無法獲得規模效益,還意味著資源的過度配置。
現實的產業市場中,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存在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低效率狀態,市場上未達到規模經濟效益所必需的經濟規模的企業是市場的主要供給者,從而該產業市場未能充分利用規模經濟效益,存在著低效率的小規模生產。第二種情形,過度集中狀態,即市場的主要供給者是超過經濟規模的企業。由于過度集中,大企業的市場力量得到了過度增強,無法使產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降低,反而不利于提高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電信、電力、石油等產業都處于過度集中的狀態。第三種情形,是理想情形,達到或接近MES的企業是市場的主要供給者。這表明該產業市場已經充分獲得了規模經濟效益,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處于理想狀態。
(三)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
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是從單個企業的角度來反映市場績效的資源配置成果。測度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的指標是X非效率,與之對應概念是X效率。X非效率概念最早由哈維·勒伯斯坦于1966年提出。壟斷性大企業的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小,內部的組織層次多,機構龐大,關系復雜,加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使企業難以形成利潤最大化和費用最小化的共同行為,導致企業利潤費用化,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效率很低,這種狀態就稱為X非效率。相反的情況就是X效率。如果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能夠使企業在每一產出水平上達到低成本,該企業就實現了X效率。一般說來,壟斷性企業和競爭性企業都存在X非效率,但比較起來壟斷性企業更容易產生X非效率。
X非效率可以用來測度企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X非效率帶來的后果,是使實際成本超過可能的最低成本,即生產一定數量產品的實際成本高于最低平均成本,用公式表達為:
X非效率的程度=超額成本/最低成本
X非效率的程度越大,表明實際成本高于最低成本越多,從而表明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越低。如果一個產業市場中企業的X非效率程度均較低,則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均較好,從而表明該產業市場的市場績效較好。
需補充說明的是,資源配置成果所涵括的三方面內容中,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是從單個企業內部的角度考察市場的資源配置成果,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是從企業之間的角度來考察資源成果,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是從企業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角度來考察資源配置成果。
(四)技術進步
產業經濟學中的技術進步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產業內的發明、創新和技術擴散行為;二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僅指勞動生產率而且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技術進步動態地反映了各種經濟資源利用的效率,因而也成為市場績效的一個重要內容。顯然,技術進步帶來的各種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速度越快、幅度越大,表明市場績效越好。
1.技術進步的三種類型
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意味著相同資源的投入帶來較大的產出或者較小的投入帶來同樣的產出,即節約了經濟資源。假設生產中只投入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則按照技術進步帶來的對勞動和資本的節約情況,可以劃分三種類型的技術進步。
(1)中性技術進步:指技術進步帶來生產相同產量所需投入的勞動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的同比例減少。由于技術進步并沒有改變勞動和資本的投入比例,此種技術進步被看作是中性的。
(2)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指技術進步帶來生產相同產量所需投入的勞動的減少幅度,大于資本減少的幅度。由于技術進步使得相對于同量資本只需要使用較少勞動,此種技術進步被看作是勞動節約型的。
(3)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指技術進步帶來生產相同產量所需投入的資本的減少幅度,大于勞動減少的幅度。由于技術進步使得相對于同量勞動只需要使用較少資本,此種技術進步被看作是資本節約型的。
2.產業內技術進步的測度
產業內的技術進步,主要包括發明(即研發)、創新和擴散三種形式。所謂擴散,是指新產品或新的生產方法被廣泛采用時所帶來的技術模仿和技術擴散。這三種技術進步形式,分別采用不同的測度方法。發明狀況即研發狀況往往采用專利數量的增減程度來進行測度,創新狀況主要采用創新支出數量來進行測度,擴散狀況可以用科研機構、技術市場交易數量的增長幅度以及技術引進項目數量等來進行測度。
3.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測度
對于企業和產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測度主要運用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如人均產量、人均產值等指標。宏觀層面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般采用全要素生產率(TFP)指標。全要素生產率又稱技術進步率,是指因技術進步而提高了的所有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一般是通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其基本函數形式是:
Y=ALαKβ
其中Y表示產量,L、K分別表示勞動和資本的投入量,A代表技術,參數α、β分別表示勞動和資本在收入中的份額權數。對上式經過簡單的數學推理,得:

其中Δ表示相應變量的改變量。上式為經濟增長的因素分解式,表明經濟增長是由勞動投入增長率、資本投入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三部分共同構成。上式再簡單變形,得:

此式即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公式,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等于經濟增長率減去勞動、資本對增長的貢獻后的差額。
如設α為0.6、β為0.4,勞動投入增加1.5%、資本投入增加3%,經濟增長率為4.6%,則可以算出全要素生產率為:

◇案例2.7
運用勒納指數測算美國制造業市場結構
1954年經濟學家卡萊斯基、1985年經濟學家邁倫·戈登,分別對美國制造業1897—1937年、1939—1982年的勒納指數進行了估算,以衡量美國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變動。估算結果如表2-8所示。
表2-8 美國制造業的勒納指數

數據來源:M J戈登.戰后壟斷勢力的增長[J].后凱恩斯經濟學雜志,1985(秋).
從表2-8中對勒納指數的測算,可以大概得出結論:從19世紀末期美國制造業形成寡頭壟斷市場結構以來,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種市場結構一直是美國工業和制造業的基本市場結構形態,并且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壟斷程度從長期看,具有緩慢提高的趨勢。總的看來,美國制造業的壟斷程度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的100多年時間里,得到較大程度的強化。這種強化不具有持續性,大致情況如下: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于第一次企業并購浪潮的推動,大工業企業大量形成,市場結構由競爭型轉向壟斷型,市場集中度迅速提高,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第二次企業兼并高潮之后,寡頭壟斷市場結構成為西方各個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結構形態。從20世紀初到1947年,市場集中度繼續提高;1947年之后市場集中度增速減緩。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50年代的經濟恢復和重建,制造業部門的集中度逐步提高。根據戈登的測算,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勒納指數超過1.45,而在此之前勒納指數始終沒有達到1.40的水平??傊?,戰后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市場結構的壟斷程度明顯高于戰前水平,尤其是大大高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市場結構剛剛形成的時期。
資料來源:吳漢洪.產業組織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思考題
1.請選擇一產業,運用某一市場結構分類法分析其市場結構類型。
2.針對上述所選擇的產業,分析其市場集中度。
3.分析上述所選擇產業的價格行為、廣告行為和研發與創新行為。
【推薦閱讀書目】
1.丹尼斯·W卡爾頓,杰弗里·M佩洛夫.現代產業組織[M].王立平,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喬治·J施蒂格勒.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讓·泰勒爾.產業組織理論[M].馬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參考文獻】
1.干春暉,姚瑜琳.策略性行為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5(11).
2.干春暉.產業經濟學教程與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3.簡新華,楊艷琳.產業經濟學[M]. 2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劉樹林.產業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5.鄔義鈞,邱鈞.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6.鄔義鈞,胡立君.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7.魏塤,蔡繼明,劉駿民,等.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M]. 2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8.吳漢洪.產業組織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9.夏大慰.產業組織與公共政策[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8(8).
10.周茂榮,辜海笑.新產業組織理論的興起對美國反托拉斯政策的影響[J].國外社會科學,2003(4).
11. M J戈登.戰后壟斷勢力的增長[J].后凱恩斯經濟學雜志,1985(秋).
12. DENNIS W CARLTON, JEFFREY M PERLOFF.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4th edition. New York:Addison Wesley,2005:350.
13. RICHARD SCHMALENSEE. Industrial Economics:An Overview [J]. The Economic Journa l,1998(98):676.
-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模擬試題集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纖維化學與物理
- 丁樹杞《大學俄語(7)》(東方老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單元語法+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工程結構抗震設計
- 2020年翻譯碩士(MTI)357英語翻譯基礎詞語翻譯高分特訓1400題
- SketchUp 2019 室內效果圖設計
- 2019年新托福核心詞匯全突破【附高清視頻講解】(上)
- 接入網技術(第3版)
- 西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9年經濟師《商業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
- 計算流體力學及其應用
- 服飾圖案設計與應用(第2版)
- 成本管理會計
- 2020年廣東省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