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外國法制史
  • 朱琳主編
  • 4715字
  • 2021-03-11 18:02:26

5.3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

羅馬私法體系,一般是根據《法學階梯》一書中所確定的法律結構,即按照法律上的權利主體、客體和保護方法,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個部分。

5.3.1 人法

人法,又稱為身份法,是對在法律上作為權利與義務主體的人的規定,大致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婚姻與家庭關系等。

(1)自然人。

羅馬法上的自然人有兩種含義:一是生物學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二是法律上的人,是指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主體。

①人格。

羅馬法規定,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自然人必須有人格,人格的意思是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由三種身份權構成,即自由身份權(自由權)、市民身份權(市民權)、家庭身份權(家庭權)。

自由權是自由實現自己意志的權利,是享有市民權和家族權的前提條件和基礎,羅馬法依據自由權的有無,將居民區分為自由民和奴隸。自由權的取得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父母為自由人,那么其生下來便是生來自由人;二是奴隸由于獲得解放而取得自由人身份,成為解放自由人,解放自由人雖然能夠成為權利主體,但是仍受到一定限制。市民權是羅馬市民依市民法所享有的特權,包括公權和私權兩個部分,比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榮譽權、結婚權、財產權(包括訂立契約和立遺囑)、訴訟權。市民身份的取得,有出生、法律宣布和皇帝賜予等方式。根據市民權的有無,將自由民區分為市民、拉丁人和外來人。家族權是指家族團體內的成員在家庭關系中所享有的權利,包括家長權、夫權、家主權。根據家庭權享有的程度大小,將家庭成員區分為自權人和他權人,如家父可代表全家獨立行使各種權利,被稱為“自權人”,其他處于家父權利之下的人(子、妻、奴)被稱為“他權人”。

羅馬法規定,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身份權的人,才屬于具備完整人格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上述三種身份權發生部分或者全部變更的時候,人格將會發生變化,比如喪失自由權,則為人格大減等,喪失市民權和家庭權,則為人格中減等,喪失家庭權則為人格小減等。

②行為能力。

行為能力是指能否以自己的行為獨立實現其權利的能力。羅馬法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作了詳細的規定:不滿7歲的兒童和精神病患者屬于完全無行為能力;7歲以上14歲以下的男子和7歲以上12歲以下的女子屬于未適婚人,行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雖已到適婚年齡,但未滿25歲的成年人及“浪費人”(揮霍財產不能理財者),行為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婦女的行為能力也受到限制;只有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完全的行為能力。

(2)法人。

羅馬法上并沒有明確的法人概念和術語。雖然當時已有宗教、軍人等團體的存在,但是卻沒有法人的名稱。羅馬法承認“團體”具有法人資格經歷了漫長的時期。直到共和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各種社會團體的大量涌現,才開始承認國家、地方政府等有獨立的人格。到了帝國時期,羅馬法開始承認某些特殊團體,如商業團體、宗教團體、慈善團體等在法律上享有獨立的人格,享有權利,承擔義務。

羅馬法的法人分為以自然人的集合為成立基礎的社團法人和以財產為成立基礎的財團法人兩種。前者包括地方行政機關、宗教團體、手工業行會、士兵會等;后者包含慈善基金會、寺院以及“未繼承的財產”等。法人的成立必須包含三個條件:一是必須以幫助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二是必須具備一定數額的財產,達到最低法定人數(三人);三是必須經過政府的承認。如果社團成員減少到不足三人,財團的財產缺乏到不能維持或者政府撤銷承認以及法人章程所規定的解散事由發生時,法人即行消滅。

(3)婚姻與家庭法。

羅馬人對婚姻十分重視,婚姻與家庭法在羅馬私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羅馬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庭制度,認為婚姻應該是男女雙方以共同生活為目的的永久結合。婚姻制度經歷了由“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轉變。

早期的“有夫權婚姻”以家族利益為基礎,是市民法上的婚姻,丈夫享有特權,妻子無任何權利,該婚姻的締結在形式上非常講究,有共食婚、買賣婚和實效婚三種形式,而在離婚方面相當于丈夫的片面休妻,妻子離婚則受到極大地限制。在此制度下,母親與子女的地位幾乎一樣,相互之間是法親和血親的關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而“無夫權婚姻”則產生于共和國時期,直到帝國時期廣為流行,它以夫妻本身利益為依據,該婚姻的締結則不需要履行法定的儀式,只要男女雙方同意,共同生活即可。夫對妻沒有所謂的“夫權”,妻子也沒有絕對服從丈夫的義務,而且夫妻雙方的財產各自獨立,妻的財產婚前婚后均歸自己所有,只有無法定繼承人的時候,配偶才有繼承權。這種婚姻在離婚方面也相對容易,可以基于雙方的意愿或者單方的意愿離婚即可。而在此制度下,母親與子女之間只有血親關系而無法親關系,相互間的繼承權直到2世紀才被承認。

5.3.2 物法

物法是羅馬私法的主體和核心,在羅馬私法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物權。

①物的概念和分類。

物本來是泛指除了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東西,后來這一范圍逐漸縮小,法律上的物是指能夠為人力所支配,并能構成人們財產組成部分的事物。

羅馬法將物分為四類。第一,可有物(財產物)與不可有物(非財產物)。可有物是指能為私人所有并能構成私人財產組成部分的物;不可有物是指不能為私人所有,不能構成私人財產組成部分的物,包括“神法物”和“人法物”兩類。第二,有體物和無體物。有體物是指有實體存在的并能感覺、認識的物體;無體物是指法律上人們擬制的關系,即權利,但不能用金錢估價法律關系,如家長權、夫權、婚姻權等不是無體物。第三,要式轉移物和略式轉移物。要式轉移物是指其所有權的轉移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儀式,講固定套語,完成一定的動作且需證人到場等煩瑣程序的物,如土地、房屋、大型牲畜等;而略式轉移物則是指所有權的轉移不需履行上述煩瑣法定程序手續的物。第四,動產與不動產。動產是指能夠自行移動或外力移動而不影響其價值的物;不動產是指不能夠自行移動或外力移動的物。

②物權的概念和種類。

物權是指權利人可以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權利。包括自物權和他物權,自物權是指權利人對自己所擁有的物體的權利,也就是所有權,他物權是指權利人對他人擁有的物體的權利,由自物權派生而來,是依附于自物權的。

③所有權。

所有權是物權的核心,是權利人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最完全的權利,包括權利人對其所有物進行使用、收益和處分的積極權利以及禁止他人對其所有物為任何行為的消極權利,具有絕對性、排他性和永續性三個特征。羅馬所有權的形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市民法所有權;最高裁判官所有權;外來人所有權;外省土地所有權。到了帝國后期,上述所有權的差別逐漸消失。

④他物權。

他物權是對他人的物體的權利,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以他人的所有權為基礎,分為益物權(包括役權、地上權、永佃權)和擔保物權(包括質權和抵押權)兩種形式。

(2)債權。

在羅馬法中,債權是一個重要的內容。

按照債發生的原因,羅馬法將其分為兩類。一是合法原因,即是指由雙方當事人因訂立契約而引起的債,契約是發生債的主要原因。羅馬早期,僅有要式契約,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契約的種類也日漸豐富,到了共和國時期,出現要物契約、口頭契約、文書契約以及合意契約等形式。二是違法原因,即是指由侵權行為引起的債,也稱之為私犯。《法學階梯》將私犯列為四種:即盜竊、強盜、對物私犯以及對人私犯。

后來,又增加了規定準契約和準私犯為債的發生原因。準契約是指雙方當事人事前未訂立契約,但因其行為產生與契約相同的法律關系,并具有與契約相同的法律效力,包括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監護、海損、共有等。而準私犯是指類似私犯而未列入私犯的侵權行為,如法官瀆職誤判使得訴訟人權利受到損害、向公共道路投棄物品致人傷害的行為等。

在羅馬,債可以通過債的變更、訴訟代理和債權繼承等方式發生轉移,也可以通過清償、給付不能、提存、免除、抵銷、混同、更改、當事人的死亡、消滅實效、當事人的同意以及權利的剝奪等而消滅。

(3)繼承權。

羅馬的繼承制度有一個演變過程:由身份繼承向財產繼承及與之相適應的由概括繼承到限定繼承。早期羅馬法上的繼承以身份繼承為主,而財產繼承是附屬的。繼承人必須繼承被繼承人的所有財產和全部債務,當遺產不足還債的時候,也須由繼承人負責償還,即所謂的“概括繼承”,到了共和國末期,概括繼承制度逐漸被廢除,開始實行限定繼承,即允許繼承人對死者的債務權就其遺產范圍內負責清償。531年,限定繼承原則正式確立。

遺產繼承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兩種繼承不能同時使用,遺囑繼承要優于法定繼承。遺囑繼承是按照被繼承人生前立下的遺囑進行遺產繼承。市民法上的遺囑繼承主要以宗親為主,形式主義明顯,較為煩瑣,到查士丁尼時期,確立了完全以血親為基礎的法定繼承原則,且遺囑繼承方式得以簡化,除了書面遺囑外,也允許訂立口述遺囑,但要求在7個證人面前口授訂立。

法定繼承是指在沒有遺囑繼承或因遺囑繼承無效的時候,按照法定程序繼承。法定繼承人的順序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規定。總的原則是變宗親繼承為血親繼承。查士丁尼時期,法定繼承人的順序是:①直系卑親屬;②直系尊親屬及同胞兄弟姐妹;③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④其他旁系血親;⑤配偶,這是指無夫權婚姻中的配偶,有夫權婚姻中的配偶地位與子女相同。前三個順序允許代位繼承。

5.3.3 訴訟法

與公法和私法的劃分相適應,羅馬法中的訴訟也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形式。公訴是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在羅馬私法中,私訴方面涉及的法律內容廣泛,規定比較詳細,私訴的程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式。

(1)法定訴訟。

法定訴訟盛行于共和國初期,是羅馬國家最古老的訴訟程序,只適用于羅馬市民。由于原告必須按照法定的訴權起訴,當事人在訴訟中必須使用法定的語言和動作,稍有出入,即致敗訴,故而稱之為法定訴訟。整個訴訟程序分為法律審查和事實審查兩個階段,實行“公開審理”原則。前一階段主要是決定是否準予起訴,而后一階段則主要是根據相關事實和證據做出判決。訴訟時,雙方當事人必須親自到場,不得委托他人代理。

(2)程式訴訟。

共和國后期,隨著經濟生活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舊式訴訟已經不能適應客觀需要,于是最高裁判官采取了新的訴訟——程式訴訟來彌補其缺陷。

程式訴訟是由裁判官做出一定程式的書狀,內容主要包括訴訟人請求的原因和目的、抗辯的記載以及判決的提示等,主要是適應羅馬對外商業發展的需要。程式訴訟不僅適用于羅馬公民,也適用于審理外國人的違法案件,整個程序仍然分為法律審查和事實審查兩個階段。與法定訴訟相比,它廢除了煩瑣而嚴格的形式,且允許被告委托他人出庭辯護,也可以缺席裁判。程式訴訟在帝國初期比較流行,基本上能滿足大多數新的法律關系的需要,也符合皇帝權力日益加強的要求。

(3)特別訴訟。

3世紀末4世紀初,隨著帝國君主權力的加強,為克服程式訴訟保留的法定訴訟的缺陷,程式訴訟由特別訴訟所替代。特別訴訟也叫非常訴訟,始于羅馬帝國初期并成為羅馬帝國后期唯一通行的訴訟制度。它是最高裁判官憑借其權力,發布強制性命令,采取特殊保護的方法,它不按一般程序進行,以保護不能用一般司法方式來保護的特殊利益的訴訟程序。

它廢除了法律審查和事實審查兩個階段的劃分,結案快,效力高。整個訴訟過程只能由一個官吏擔任,且不拘泥于形式,更加側重于查明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偵查時允許告密,法官在此時可以強制當事人出庭和執行判決,訴訟程序由以當事人為主轉變為完全以法官為主。特別訴訟在訴訟時訴訟當事人需繳納訴訟費,允許代理和辯護,為防止濫訴,若對判決不服,法人可提起上訴,規定上訴敗訴人會科以罰金。此外,特別訴訟大都秘密進行,一般只許少數相關人員參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芦溪县| 勃利县| 西畴县| 宜兴市| 连城县| 岚皋县| 九寨沟县| 澳门| 巴中市| 调兵山市| 浠水县| 曲松县| 类乌齐县| 沅江市| 余干县| 庄河市| 城步| 紫金县| 达拉特旗| 临邑县| 伊宁县| 大冶市| 壶关县| 苍溪县| 庆元县| 舟曲县| 陆丰市| 吉林省| 巫溪县| 太湖县| 荔波县| 阿坝| 肇源县| 郴州市| 手机| 河北区| 万全县| 克东县| 页游|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