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法制史
- 朱琳主編
- 2325字
- 2021-03-11 18:02:26
5.1 羅馬法的產生和發展
羅馬法是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公元前6世紀,隨著階級矛盾的不斷尖銳,羅馬的第六代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進行了改革,他廢除了原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3個氏族部落,把羅馬劃分為4個地域部落并按照居民享有的財產多少把居民劃分為5個等級,確定相應的權利與義務。這標志著羅馬國家的形成,羅馬法應運而生。
羅馬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王政時期(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
這一時期主要是古老氏族的習慣和社會通行的各種慣例,到王政后期國家最早形成時,逐漸演變成習慣法。
公元前8世紀以前,羅馬尚處于氏族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以及戰爭掠奪和債務奴役,羅馬社會的氏族制度趨于解體。公元前6世紀,王政時代的第六代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實行改革,廢除了原來以血緣為基礎的3個氏族部落,按地域原則將羅馬劃分為4個區域,并按照財產的多寡將居民劃分為5個等級,同時明確了相應的權利與義務。這次改革是羅馬國家的形成和羅馬法產生的重要標志。
(2)共和國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
公元前510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進入共和國前期。這是一個由習慣法向成文法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伴隨著階級矛盾的加劇以及平民與貴族斗爭的展開,由貴族壟斷立法與司法權,隨意解釋習慣法的局面再也無法維持。公元前450年頒布的《十二表法》,成為這一時期重要的里程碑。
《十二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共有105條,該法嚴格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秩序,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權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各表的內容為傳喚、審理、執行、家長權、繼承與監護、所有權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相鄰關系)、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補充、后五表的補充,其具有內容廣泛、諸法合體、公法與私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宗教法與世俗法兼收并蓄的特點。《十二表法》反映了當時羅馬社會的現實和平民斗爭的勝利成果,羅馬歷代統治者從來沒有以明文禁止過它,它總結了之前的習慣,為羅馬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古代奴隸制法中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法律文獻之一。
此后,羅馬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成文法,至公元前3世紀左右,平民要求與貴族平等化的進程基本完成,平民開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權。
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羅馬進入共和國后期,這一時期是羅馬市民法發展、萬民法形成的時期。市民法也稱公民法,是羅馬國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眾大會和元老院所通過的帶有規范性的決議以及習慣法規范,其適用對象是城邦中的民眾共同體,即羅馬市民,內容涉及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結構和機關,以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但是其中涉及所有權、債權方面等財產關系的規范不完善,具有保守性和形式主義色彩。
公元前3世紀以后,隨著商業的繁榮和羅馬征服地區的擴大,只賦予羅馬公民權利的羅馬市民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為了解決羅馬居民與異邦人及被征服地區居民內部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公元前242年羅馬國家設置了外事最高裁判官,專職處理此類案件,逐漸形成一套“萬民法”。“萬民法”的意思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其當中的絕大多數內容屬于財產關系,尤其注重所有權和債的關系,因此萬民法更加適應羅馬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和統治階級利益的要求。
(3)帝國時期(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6世紀中葉)。
帝國前期,羅馬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政治穩定,市民法與萬民法不斷融合,羅馬法進入了“古典時期”。這一時期,法學家的解答成為羅馬法的重要淵源,同時皇帝敕令的地位不斷上升。
隨著社會經濟的普遍發展,加之當時羅馬在財產關系方面沒有完備的立法,因此,法學家的活動開始具有實際應用性質。他們經常的業務有:對法律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為訂立契約的人編寫合法證書;指導訴訟當事人起訴以及通過著述解釋法律。法學家們的這些活動,使得羅馬法律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而不斷發展。
此后,隨著皇權的逐步加強,其他形式的立法逐漸消失,皇權敕令成為法律的主要淵源。皇帝敕令主要有以下幾種:敕諭,即對全國發布的有關公法和私法方面的各種命令;敕裁,即為裁決案件而發布的指令;敕示,即對官吏訓示的命令;敕答,即就官吏和民間所詢問的法律事項做出批示。其中,敕諭最為重要,成為帝國中后期主要的法律淵源。
從3世紀開始,羅馬帝國日趨衰落。330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推翻,西歐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為了維護統治階級搖搖欲墜的統治,帝國開始進行法典匯編工作,起初,由個別法學家編纂皇帝的敕令,到迪奧西多二世,頒布了第一部官方的羅馬皇帝敕令匯編,稱為《迪奧西多法典》。直到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統治期間(527—565年)和他死后的一段時間,大規模系統的法典編纂工作仍在進行。
于529年頒布施行的《查士丁尼法典》就是歷代皇帝的敕令全集,為編纂工作的第一個成果;533年,《法學階梯》作為編纂工作的第二個成果開始頒布施行,主要講述了法律要點,幫助初學者入門;從530年開始,立法者將歷代羅馬著名法學家的學說、著作和法律解答分門別類地匯編、整理和摘錄,形成《法學匯編》。
三部法律匯編完成以后,查士丁尼頒布敕令,宣布今后法律適用均以它們為準,未被收錄的法律一律作廢;有關三部匯編的疑問,均由皇帝自行解釋。
為適應東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的需要,之后查士丁尼又頒布了168條敕令,以補充法典的不足。查士丁尼去世后,法學家將這些敕令匯編成冊,形成《查士丁尼新律》。
以上四部法律匯編,到16世紀,被稱為《國法大全》或《民法大全》,與當時的《教會法大全》相適應。《國法大全》反映了羅馬法的全貌,是羅馬法精華的匯總,標志著羅馬法已經發展到最發達、最完備的階段,為后世研究羅馬法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