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法制史
- 朱琳主編
- 3121字
- 2021-03-11 18:02:24
3.3 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點和歷史地位
3.3.1 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點
(1)古代印度法與宗教有著緊密相連的關系。
古代印度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印度法律就是由多種宗教作為其淵源而共同構成的。信仰的不同和種族文化等種種的不同造成了各自的傳統文化與習俗也有巨大差異。古代印度法從起源、產生到發展,一路走來經歷了各種宗教的盛行與衰落,因此其法律的形成與發展也受到宗教的影響。從最原始的吠陀到婆羅門教的“四大吠陀”以及各種法經(《儀軌經》《家范經》等)到《摩奴法論》這些婆羅門教經典都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淵源。《摩奴法論》是印度法律中一個重要的經典,它的種姓制伴隨著整個古代印度法的發展,直至今天都有深刻的印記。這些法經、法論都是來自于婆羅門教義的理論基礎,對婆羅門教徒的行為規范起到了嚴格的約束作用,甚至對他們的意識形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婆羅門教的發展此起彼伏,在封建王國的發展中一度衰落,又有了應運而生的佛教來普度眾生,拯救了苦難的低層人民。佛教的產生也改變了古印度法的淵源,其思想與婆羅門教有所不同,其倡導的眾生平等的思想就是大多社會底層人士改信佛教的最重要原因。佛教中對教徒行為準則的規范則是通過“三藏”的“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妄語、戒飲酒、戒淫邪)”來實現的。按佛教規定,“持戒”是每個教徒終生都要信守的條件,信奉佛教的人不一定都必須到寺廟祭拜,在家也仍然要做到遵守“五戒”的內容,這也為社會風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營造一個和諧規范的氛圍,減少不良風氣的存在。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上,佛教都和婆羅門教有著巨大的差別,也正是這些不同讓佛教能興盛千余年。再往后就是由婆羅門教和佛教的融合而產生的印度教,其自身并不具備教義,主要是以兩個教派的經典所兼容在一起。古代印度的宗教隨著其不斷發展和變遷,古印度的法律也在逐漸形成和完善,不得不說是宗教以及宗教里的那些經典典籍構成了古代印度法律,并且成為古印度法中充滿宗教色彩的重要的一筆。
(2)古代印度法對種姓制度的維護。
種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社會是極為重要的,除了佛教以外,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幾乎貫穿了印度法的主要內容。印度法的主要內容包括:種姓制、婚姻家庭制度、債法以及刑法等,這些內容都是來源于婆羅門教的教義。尤其是《摩奴法論》等典型的具有婆羅門教特點的典籍,更是被認為是印度法不可缺少的部分,種姓制度被看作是古代印度法的關鍵內容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根據婆羅門教義的規定:最高種姓的婆羅門、代表武士的第二種姓剎帝利和代表平民的第三種姓吠舍,都屬于再生人,入教修行以獲得來生的再生。而第四種地位最為卑微的首陀羅種姓卻無法再生,只能為處于統治階層的前三個種姓所俯首帖耳、唯命是從。婆羅門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再加上婆羅門教的教義和經典都是組成印度法的重要淵源,所以它也幾乎可以看作是古代印度法的實際制定者,自然也有眾多的特權為其保護。古代印度法實質上就是為宗教服務的一種法律,為婆羅門教提供保護的一個政治手段,最大程度上保障婆羅門的利益。所以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以宗教為主,法律作為宗教的一種鞏固統治的手段或者說是婆羅門保護自我利益的一個工具。這也是為什么說古印度法中對維護種姓制度是尤其重視的,因為種姓制是婆羅門教義的核心內容,更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淵源,對種姓制度的維護其實也是在維護印度法。
(3)古代印度法是宗教、倫理、法律三者相結合的產物。
古代印度法主要是宗教僧侶們根據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和圣人的言行來撰寫的。更多的是從偏向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的方向出發,里面所包含的法律的部分少之甚少,談及編制法律的過程也不像現在國家法律是依靠國家權力機關按立法的程序去創制法律,所以其中涉及的法律部分也不是那么完善。就以古代印度史上最具權威的法典《摩奴法論》來說,里面所包含的關于法律的條文也就占總體的大概四分之一的比例。在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統治時期,佛教盛行,甚至阿育王用石柱法的方式宣揚佛教教義,倡導佛教的精神,也只是對眾人言行從倫理道德方面起到一種約束和勸誡作用,并不具有法律真正的強制性。阿育王的一條敕令中出現過這樣一段話:“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布施,真誠,清凈。”從本質上來看也并不能算得上是法律條文,只能是對世人的一種勸誡和引導而已。所以說古代印度法是將宗教教義以及道德倫理和法律相結合的混合產物。
(4)古代印度法具有長久性和穩定性的特點。
古代印度法在經過社會的變遷、宗教的更替以及王朝的覆滅等紛繁復雜的演變之后,仍然沒有發生本質意義上的改變,并且憑借宗教的強大影響力還在印度法制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婆羅門教的經典法典《摩奴法論》更是凸現了其教義的關鍵思想——種姓制度。不管社會如何變遷,王朝的興衰覆滅,種姓制都作為古印度文化的重要部分存在著,即使中間經歷了佛教,再到后來的印度教的演變,其根深蒂固的位置從未動搖。自《摩奴法論》頒布以來,該法典就為各個朝代的君王所借鑒,成為管理國家、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據。直至后來被英國殖民者占領,以及伊斯蘭教的傳入,都沒有影響到《摩奴法論》思想的存在,種姓制度以及其他內容都較為完整地留存了下來,并沒有被磨滅掉,這也充分展現出古代印度法在歷史上的長久性和穩定性。然而,婆羅門教的教義經典、法經、法論都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條例,即使是最具權威的一部法典《摩奴法論》仍不能算是純粹意義上的法律條文,法典中所涉及的關于各個領域的學問雖然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其更多的只是編撰的婆羅門的一種理想社會,缺乏一定的實際可行性。
3.3.2 古代印度法的歷史地位
古代印度法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變化發展后,在印度史上留下的深遠影響是任何事物都不能磨滅的。它是吸收了宗教、社會、政治等各個方面的因素才能夠得以繼續流傳,即使是后面的伊斯蘭教傳入和英國殖民者的統治也沒能阻礙印度法在法制史上被繼續使用,《摩奴法論》仍舊是社會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的法律依據。在經歷了殖民統治之后,獨立的印度依靠以《摩奴法論》為代表的古代印度經典教義和法論中的內容為基本原則,創制了《印度教法典》,這部法典也是對《摩奴法論》和古代印度法更為完善的調整和補充。
古代印度法除了在印度史上留下了深遠而不可磨滅的影響以外,還對周邊國家產生了一定影響,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老撾、緬甸等國家)的立法上,一方面是印度僑胞的遷移將印度法(包括婆羅門教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印度教文化)帶入其他國家,在傳播宗教文化的過程中,印度法的影響在不斷擴散。另一方面是有統治者希望能把印度的宗教、政治引入本國,用劃分等級的種姓制以及其他經典教義來加強自己王權的統治,鞏固其地位,于是便出現了眾多以古代印度法為模板再結合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立法的印度化國家,他們大多都是以《摩奴法論》為立法的原型,然后創制出自己國家的法律或者是直接將其放入本國使用。隨著古代印度化國家的增多,古代印度法覆蓋的領域也更大,從而逐漸發展成為龐大的法系,也就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印度法系,其深遠影響也保留至今。
參考文獻
[1]摩奴法典[M].蔣忠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高鴻鈞.古代印度法的主要內容與特征:以《摩奴法論》為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31(5):29-42.
[3]林太.摩奴法論解析[J].歷史教學問題,2010(2):57-64.
[4]王云霞,等.外國法制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5]曾爾恕.外國法制史[M]. 2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6]迭朗善.摩奴法論[M].馬香雪,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7]何勤華.外國法制史[M]. 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玄奘.大唐西域記今譯[M].季羨林,張廣達,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