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外國法制史
  • 朱琳主編
  • 4402字
  • 2021-03-11 18:02:24

3.2 古代印度法的基本內(nèi)容

3.2.1 種姓制

種姓制度代表著古代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是古代印度法最重要的部分,種姓制的各個等級之間是嚴格實行各等級內(nèi)的人通婚,且職業(yè)也是世襲的。早期的種姓制被稱為“瓦爾那”,從最初的兩種“瓦爾那”(由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組成)演變成了四種瓦爾那,雅利安人占有著地位較高的三個種姓,依次是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而達羅毗荼人則是地位最低的首陀羅。

根據(jù)婆羅門教的規(guī)定,各種姓之間的地位、義務(wù)和權(quán)利都有所差別。作為第一種姓的婆羅門,是掌管祭祀和宗教大權(quán)的最高種姓;剎帝利為第二種姓,代表著武士,是擁有著軍政大權(quán)的貴族階層;而第三種姓吠舍,是從事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以及工商業(yè)的平民階層;首陀羅作為地位最低的種姓,則代表著奴隸階層。四個種姓之間有著極其嚴格的劃分,婆羅門作為最高種姓,屬于統(tǒng)治階層,掌管著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他們利用宗教作為其穩(wěn)固統(tǒng)治而服務(wù)的工具,使得低等種姓的人對他們俯首稱臣,唯命是從。因而有許多規(guī)定去限制處于被統(tǒng)治階級的奴隸,比如,種姓之間不得相互交往,更不能通婚,高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這種婚姻被稱為“順婚”,但他們的子女地位不再是跟父親同樣的種姓,會低一些;低種姓的男子娶高種姓女子被稱為“逆婚”,他們所生子女的地位相比前一種更低,且按規(guī)定是不被允許的。

3.2.2 所有權(quán)

一方面古印度的土地形式是以國有制為基礎(chǔ),國王是統(tǒng)治國家的最高領(lǐng)導人,所以土地的所有權(quán)也應當是屬于國王的,占有土地的人都必須要向國王繳納稅金。國王的地位及權(quán)威神圣而不可侵犯,宣布的命令和做出的裁決都不可違抗。在司法方面國王擁有直接的司法審判權(quán),也可以委托婆羅門代為審判,根據(jù)各地區(qū)和各種姓的法律依據(jù)來審判,當然必須要具有公平公正的審判,如果出現(xiàn)不公正的審判,國王要負有四分之一的責任,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是對婆羅門不能判死刑,而其他可根據(jù)法律適用,這也充分顯現(xiàn)了婆羅門具有特殊的權(quán)利。國王在管理國家的同時本身也是要征稅的,稅額是其財產(chǎn)的六分之一,另外國王不得胡亂征收苛捐雜稅,對婆羅門實行免稅的政策。另一方面,國家對私人財產(chǎn)的所有權(quán)是有進行保護的,無論是偷盜不起眼的小物品還是貴重寶物都是會依據(jù)法律進行制裁和懲罰的。但有一點例外的是作為最低階層的首陀羅,他們只對自己的基本生活資料擁有占有權(quán),即便能夠積蓄財富,婆羅門階層也可以隨意掠奪,并且婆羅門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這也足以證明婆羅門的特殊地位。

3.2.3 債法

古印度在債法方面的契約關(guān)系相對簡單,契約類型只有買賣、借貸、寄存和勞務(wù)等少數(shù)的幾種。相對來說更注重形式,比如買賣必須要在眾人面前進行,表現(xiàn)了當時不發(fā)達的商品經(jīng)濟狀況。人們還是很重視契約的法律效益的,契約所包含的一切內(nèi)容都必須合法,并且不能違反傳統(tǒng)習俗。簽訂契約后必須嚴格按契約上的約定履行義務(wù),如不能履行合約,則違約者給另一方做奴隸或者父債子還,由債務(wù)人的繼承人代替還債。合法的契約應該符合一些條件:

(1)簽訂契約的雙方必須是出于自愿原則,如果是在非自愿的情況下,強迫簽訂的契約視為無效。

(2)簽訂契約雙方必須是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并且能夠承擔后果。法典中有明確規(guī)定:“醉漢、瘋子、憂傷者、完全依靠他人生活的人、兒童、老人和未被授權(quán)經(jīng)辦的事情一律無效。”《摩奴法論》第八卷163頌。

在借貸中種姓的階層能決定其借貸利息的高低,對高等種姓所收取的利息是最少的,如果對方是婆羅門種姓,那么月息為2%,往下每低一個種姓階層依次遞增1%,剎帝利是3%,到首陀羅則是5%。

3.2.4 婚姻家庭和繼承法

古代印度對婚姻是尤其重視的,婚姻在古代印度被認為是神的旨意的結(jié)合。男性是整個家庭的核心,女子的一切都得聽從家里的男人的話,服從男人的一切指令。

(1)婚姻家庭法。

女子的地位極其低微,有著這樣的規(guī)定:“女子必須幼年從父,成年從夫,夫死從子,終身不得享有自主地位。”摩奴法論[M].蔣忠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在種姓上也是依附于父親和丈夫的,即使女方擁有高貴的種姓,一旦下嫁低賤種姓就將淪為地位低下的人。在古代印度,女子被看作是生性懶散、內(nèi)心狠毒之人,需要嚴加管束和限制起來,所以女子在出嫁前必須要服從家中男子(父親或兄長)的安排,出嫁后要服從丈夫的安排。不得單獨祭祀、修行,等等。即便丈夫行為不端或是有什么惡習,女子也只能順從丈夫,不可忤逆。更是規(guī)定了高種姓的人不能與低種姓的人通婚(通常對女子的限定更多些),允許“順婚”的存在,反對“逆婚”。不管是“順婚”還是“逆婚”,結(jié)合以后所生子女的地位都會比原來更低。在《摩奴法論》中還列舉了八種婚姻形式,分別是:

①梵式,指的是父親為新娘找個德才兼?zhèn)涞哪凶樱⒂H自去請。為雙方換好裝后,就正式把女兒嫁給這位男子。

②天神式,指把自己的女兒精心打扮之后,嫁給正在主持祭祀的祭司。

③仙人式,指的是在接受男方贈送的一對或者兩對牛之后,把女兒嫁給對方。

④生主式,是指在獻禮時新娘的父親說“愿你們共同奉盡法則”后,男子和女子(指新郎和新娘)共同起誓“愿共同守法”之后,婚姻就算有效。

⑤阿修羅式,是指娶新娘時,新郎按自己的實際能力給予新娘家聘禮。

⑥乾達婆式,是指新郎和新娘自主結(jié)婚。這是八個形式中較為不受限制的形式,也是較為自由的婚姻方式。

⑦羅剎式,是指通過達、砍、劈等武力的方式把新娘從家里搶走的。這種形式是遠古搶婚制度遺留下來的痕跡。

⑧畢舍遮式,是神所禁止的一種婚姻方式,指男子在女子昏迷、喝醉或者睡著時將其占有(這是不被允許的一項形式)。

婆羅門可以采取前六種形式的婚姻,通常情況下提倡前四種。而后四種婚姻形式適用于剎帝利,這是由于剎帝利本身屬于武士階層,有通過武力搶婚的特權(quán)。一方面,雖然古代印度法原則上是規(guī)定的一夫一妻制,并且只能娶相同種姓的女子。但社會實際情況卻默許的是一夫多妻。實質(zhì)上,婆羅門可以允許有四位妻子(除了可以娶相同種姓的一位妻子以外還可以娶三位比自己種姓低的女子),剎帝利可以有三位妻子,吠舍可以允許有兩位妻子,而地位最低的首陀羅只能有一位妻子,所以這項規(guī)定似乎也只是在限制首陀羅這一階層。另一方面,法律中鼓勵女方的父親或兄長不接受聘禮等財物的贈送,對這種買賣性質(zhì)的婚姻是不提倡的。但現(xiàn)實中卻避免不了這種買賣性質(zhì)婚姻的存在,因為種姓之間只能“順婚”(高種姓男子可以娶低種姓女子),而不允許“逆婚”(低種姓男子娶高種姓女子)的存在。這種婚姻的盛行極大地影響了正常的婚姻秩序。男女之間本就不能自由戀愛,兩個人的結(jié)合還得取決于女方的嫁妝多少,誰家女兒的嫁妝多,誰就可以嫁高等種姓的男子。而對于低等種姓而言,嫁女兒則成了一項巨大的負擔,因此導致眾多家庭發(fā)生殺溺女嬰的不幸事件,其實也是迫于無奈。高等種姓呈現(xiàn)男少女多的趨勢,而低等種姓就正好相反,是男多女少的境況,這種情況下就產(chǎn)生了低等種姓出現(xiàn)一妻多夫和童婚(女孩在來月經(jīng)之前最小八歲就可以結(jié)婚)的現(xiàn)象。童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在戰(zhàn)亂中女孩容易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另一方面就是讓女孩兒早點嫁出去,娘家人可以卸掉包袱,保證女子在出嫁前的貞潔。

(2)繼承法。

在遺產(chǎn)繼承方面實行長子優(yōu)先繼承的方式,種姓也是決定繼承份額的重要因素。印度重視男性尤其是長子,所以規(guī)定,“長子有權(quán)繼承父親的一切遺產(chǎn)”出自《摩奴法論》第九卷106頌。,其他兒子就依靠兄長生活。在父親死后,需要先償還所有的債務(wù),剩余的才可繼承。無論有無遺產(chǎn),如果有債務(wù)需要償還,父親死了就父債子還。在其他兒子不愿與兄長一同生活的情況下,可以各自分得該有的份額,然后獨自生活。長子分得最多,然后是次子,相同種姓的姐妹(未出嫁的)也可以分得除長子以外的四分之一。

不同的種姓也會決定其分得的財產(chǎn)份額。假設(shè)一個婆羅門男子娶了四個種姓的妻子,并且都有一子,那么婆羅門妻子所分得的財產(chǎn)最多為四份,其他種姓按等級依次遞減,作為首陀羅的那個妻子的兒子就只能分得一份。即使這個婆羅門沒有其他兒子,首陀羅妻子所生之子也不能得到超過十分之一的財產(chǎn)《摩奴法論》第九卷153、154頌。

3.2.5 刑法

古代印度在刑法方面還沒有制定較為具體的刑法,主要將其分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帶有典型的宗教色彩。從刑罰上就可以看出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大多的懲罰制度也是跟宗教的思想密切相關(guān),法律中更多的還是來自婆羅門的教義,所以判定刑罰的標準也因人而異。比如婆羅門、剎帝利以及吠舍三個屬于再生人再生人:指的是四大種姓的前三種,就是除了首陀羅以外的種姓的人,他們死后會再投生于世。的階層可以通過贖罪的方式來充當懲罰。贖罪的方式有很多種,殺害婆羅門會比殺害其他種姓的人受到的懲罰更為嚴重,犯罪者“必須在森林中居住12年,蓋一間草棚、用骷髏作為旗幟、以乞食為生”《摩奴法論》第十一卷第72頌。。贖罪苦行,也可以將全部財產(chǎn)捐獻給精通吠陀經(jīng)典的人或者為婆羅門的利益或救助母牛而獻身等方式來贖清罪過。這些帶有宗教色彩的刑罰方式也是表現(xiàn)出了受宗教的影響巨大。

另一方面是種姓決定刑罰的程度。也就是說即使犯了相同的罪,婆羅門可以因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從輕發(fā)落甚至免于刑罰,往下走的每個階層也會隨地位的下降而加重刑罰。婆羅門種姓和首陀羅種姓所受到的懲罰相差極大,即便婆羅門種姓犯了重罪,也可以免去死刑,以剃發(fā)的方式代替懲罰或是讓其全身而退(財產(chǎn)和安全都有保障的前提),而首陀羅的刑罰就會極其嚴重。高等種姓尤其像婆羅門傷害首陀羅,懲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不會懲罰。而相反情況,低種姓的人傷害高等種姓的人就會被判斷肢。

3.2.6 司法訴訟制度

這里的司法制度主要是說關(guān)于訴訟方面的一些規(guī)定。一方面古印度的司法機構(gòu)發(fā)展并不完善,許多規(guī)定的法則都還是處于較為原始、簡單的階段,沒有獨立的司法組織,所有的案件審理都只能歸國王管,也就是說國王直接掌握著司法權(quán)。諸如一些生活中的小型案件,都由“村社”的長老們共同進行解決。遇到重大要案國王就會親自審訊案件,或者由國王委托給一個博學的婆羅門來審理此案。由此也可見婆羅門極高的地位,除了宗教大權(quán)以外他們還可以掌控一定的司法大權(quán)。并且婆羅門種姓的人在很多方面還可以免罪免刑。另一方面以神明的審判作為判決的原則,也就是說在案件審理中證人的證詞極為關(guān)鍵,判案的官員主要依據(jù)證人的證詞來審理案件并判出結(jié)果。而有兩種方法可以辨別證人的證詞是否真實,一種方法是讓證人宣誓,如果證詞所非真實,今生或來生都將受到神的懲罰;一種是以神明的判決來判斷證詞的真?zhèn)危叭缬腥司芙^承認犯罪事實,恥于認罪,巧言飾非,如果想追究事實真相,論定罪狀,就用這四種方法:‘水、火、稱、毒’”。

“水”就是把罪人與石頭各盛以囊中,把兩囊連接到一起,沉入深水之中來判定真?zhèn)巍H顺潦。瑒t證明他犯了罪;人浮石沉,則證明其沒有隱匿。

“火”就是燒一塊鐵,讓罪人蹲在上面,用腳踩,用手掌摸,用舌頭舔,無罪則毫無所損,有罪則受傷。柔弱的人,受不了火焰熾燒,就讓他手捧沒有開的花,撒在火焰上,無罪則花開,有罪則花焦。

“稱”就是人與石頭并稱,以輕重來取驗。無罪則人低石高,有罪則石重人輕。

“毒”就是用一只黑羊,把右腿割下,按照分給被告人所吃的那一份,把毒藥摻入割下的羊腿中,有罪則毒發(fā)而死,無罪則毒滅而蘇醒。用這四條方法來防止萬一的誤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票市| 十堰市| 新源县| 棋牌| 营口市| 石林| 都匀市| 云南省| 偃师市| 高阳县| 错那县| 望城县| 临安市| 库尔勒市| 新丰县| 康平县| 钟山县| 辽源市| 北流市| 民和| 蓝山县| 绥德县| 集贤县| 太仓市| 揭东县| 乌恰县| 蚌埠市| 竹山县| 兴仁县| 清镇市| 前郭尔| 巴彦淖尔市| 新竹市| 临猗县| 潞城市| 清水河县| 许昌市| 卢氏县| 工布江达县| 彭阳县|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