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法制史
- 朱琳主編
- 4字
- 2021-03-11 18:02:23
3 印度法
3.1 古代印度法的萌芽和發展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傳統文化曾在古代時期以其獨特的法律制度影響過諸多國家,其也發展成為世界著名五大法系之一的印度法系。在古代印度人的心中,敬拜天神、內修德行、與梵合一是基本的宗教價值觀。所以古代印度人必須堅持正確的言行舉止,維持著自然中所包含的各個要素之間的平衡和有序進行。古代印度法指的是從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的吠陀時代到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6世紀末的笈多帝國時代的奴隸制法,與此同時它也是維護種姓制法和宗教法的法律。古代印度法就是印度奴隸制時期法律規范的稱謂。
3.1.1 古代印度法的萌芽
古代印度的土著居民原本是達羅毗荼人,最初是他們創造了哈拉帕文化。大約公元前1500年,崇尚自然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河流域,也就是大約在那個時期哈拉帕文化銷聲匿跡了。雖然不能確定哈拉帕文化被毀是否與雅利安人的入侵有直接關系,但是確實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后,印度傳世的文獻資料就存在了。最古老的文獻資料還當屬“吠陀”,這是個詩歌體裁的文獻,一共有四部集,分別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梨俱吠陀》是頌詩,《娑摩吠陀》是歌曲,《夜柔吠陀》是祭祀的儀式,《阿闥婆吠陀》則是巫術咒語。我們把《梨俱吠陀》形成的時期稱為早期吠陀時期,大約是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這段時間,它是雅利安人最早的一部關于宗教的經典之作。另外的三個稱為后期吠陀時期,“吠陀”一詞包含著智慧與宗教的含義,這四部吠陀在雅利安人心中被看作是神的賜予,擁有著極高的地位。文獻當中涉及許多關于人的行為舉止規范的問題,這也就逐漸成了古代印度法的淵源。
古代印度是一個奴隸制社會,奴隸制社會特有的種姓制特點尤其顯現在姓氏的等級上。在雅利安人征服了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后,種姓制更為突出,人種在古印度社會被稱為“瓦爾那”,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這兩個對立“瓦爾那”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戰爭的分化作用下,逐步分為了四個階層:婆羅門作為第一種姓,它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掌控著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大權、祭祀特權等;第二種姓是剎帝利,代表著武士,擁有著強大軍權的貴族階級;第三種姓是吠舍,象征著農業、工商業和手工業等勞動階層的平民;第四種姓是首陀羅,是屬于社會最底層的奴隸階級,高等種姓的人如果犯了不可逆轉的重大的錯誤也會被去除種姓,貶到首陀羅種姓階層里。前面三個種姓都是屬于統治階層的雅利安人,第四種姓屬于被統治階層,是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他們受雅利安人的打壓,社會地位極其低下。
3.1.2 古代印度法的演變過程
古代印度法的起源最重要的是它的三個主要淵源:吠陀、法經以及法論。隨著古印度的社會發展以及相應的宗教、文化、經濟等方面的進步,吠陀、法經、法論這三個淵源形成了三個相適應的發展階段:吠陀階段、法經階段和法論階段。
(1)吠陀階段。
在奴隸制度下的人們,不僅身份、職業等存在著世襲制的束縛,雅利安人為了維持其高貴的社會地位,規定四個階層之間不能相互交往,更不能通婚,只有每個階層內的人才能相互有交集。為了更好地鞏固自己的統治權,貴族們除了利用政治、經濟方面的手段來統治奴隸以外,還把宗教作為重要的工具來輔助他們的統治。利用人們崇拜宗教的心理,大肆宣揚吠陀的經典,把種姓之間的不平等地位宣稱為是“神的安排”,只有接受并且不求回報地多做善事才有可能在來生獲得轉世到高一階層的種姓上。這實際上就是利用宗教來迷惑眾人,使得低層次種姓的人對高等種姓階層的人俯首稱臣,甘愿接受他們的統治,終生為高等種姓階層的統治階級服務,以祈求在不可知的來世能轉生到高等種姓人里面。帶著這樣強烈政治色彩的宗教早已不是原始的吠陀宗教了,婆羅門對原始的吠陀宗教經典已經達到了絕對的掌控程度,宗教變成了他們維護統治的特權。而此時,原始的吠陀宗教也正在慢慢發生著某種程度的變化,古老的四部吠陀已不再是單純具有宗教教義的宗教經典,其已演變成了婆羅門教法。古代印度社會的法律就此有了萌芽的開始。
在當時的社會里,宗教是尤為重要的一個角色,占著絕對的支配地位。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吠陀宗教開始逐漸演化成了婆羅門教(吠陀宗教原是雅利安人的宗教,崇尚自然所賦予的一切)。婆羅門教屬于多神教,有三大核心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婆羅門教在當時的印度是處于統治地位的宗教。它的基本教義——“梵我一如”“業力輪回”是對人的心靈的一種洗凈,脫開塵世的雜質,追求潔凈的世界。它宣揚著人生輪回、因果善惡的最高人生境界。因果報應是會隨著人的生死輪回繼續跟隨,做了善事的人會在來生重生為高貴之人,做了壞事的人則會受到因果報應的懲罰,重生為低賤之人或是做牛做馬,為人的牲畜。而后古代印度法的突出特征就定格在了婆羅門教法上。婆羅門教成了國家的統治工具,成了政治生活所不可缺的內容,其經典更是成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淵源,婆羅門成為整個國家的法律執行者和制定者。四大種姓也是這時在法律上固定了每個階層的地位。
(2)法經階段。
吠陀宗教在后期逐漸演變成了婆羅門教,在公元前3世紀前后,出現了大量的典籍,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典籍階段。這些典籍大多出自婆羅門之手,婆羅門教法除了吠陀以外,其主要淵源還有“法經”和“法論(也可以翻譯為法典)”兩種形式。“法經”是對吠陀的經典所起到解釋和補充等作用的,例如:《所聞經》(也叫《儀軌經》)是對祭祀禮儀進行論述的典籍;而《家范經》是對家庭禮儀和日常祭祀禮儀進行規范的典籍。在每個時期各個派別所流行的法經都會有所不同。
(3)法論階段。
“法論”是由婆羅門根據吠陀經典和流傳下來的傳統而編成的典籍,是包括了世俗倫理以及宗教法律的一部典籍,相比法經更具權威。最為著名的法論(或稱法典)就是《摩奴法論》,它大約出現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摩奴法論》是古代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的關于法律的法論(法典),全書有12章節,一共2684頌。我們大致將其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為法典的第1~6章,主要講述婆羅門與宗教的密切關系以及婆羅門教徒應有的行為規范;后半部分為法典的第7~12章,闡述了國王的職責和義務,以及“因果報應、轉世輪回”的宗教學說。這部法典在印度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作為古印度婆羅門教法最為規范化的典籍,它更為全面地闡述了吠陀的精髓。《摩奴法論》的重要核心就是為了維護種姓制度,但是在婆羅門頒布這項法典時,奴隸制度已然進入了衰落時期,封建王權正是風貌正盛之時,這部法典也為古代印度法的歷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在6世紀時,隨著北印度奴隸制逐漸衰退,封建王權開始興起,社會上開始掀起反對種姓制的不平等的浪潮。這時候倡導眾生平等的佛教就應運而生了,佛教作為一個新興的宗教,代表著一直受打壓和遭遇不平等待遇的社會底層人民。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將佛教的基本理論、教義以及教徒們的言行規范作為佛教經典的重要淵源。佛教有四個基本理論(簡稱為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佛教的核心內容為“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妄語、戒飲酒、戒淫邪。這五項戒律也是信奉佛教的信徒終生必須信守的戒律。佛教中很重視“戒律”, “戒”和“律”的含義有所不同,“律”的范圍較為狹窄,主要指對僧侶實施的戒律,而“戒”則是廣義上對一切信奉佛教的人所定的戒律。佛教的教義除了“四諦”以外還有“十二因緣”,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之間都存在著因果聯系的觀點,每一種現象都是依賴于某種條件而生,人的起源亦是如此。佛教所倡導的這些思想讓社會中下層的人們有了掙脫苦難的思想,不再信仰婆羅門教,開始改信奉佛教。而后因為孔雀王朝帝國時期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信奉佛教并且其是極為虔誠的信徒,他把佛教定為國教,支持佛教的傳播,并且在國內外建造了大量的佛塔和寺院以發揚佛教,因而使得佛教迅速發展、廣為流傳,繁榮了千余年。佛教能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阿育王功不可沒。再到后來貴霜王朝統治后期,由于當時的國情已經不能單獨依靠佛教來統治國家,再加上婆羅門教一直以來根深蒂固,從而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兩個宗教相互斗爭。直到8世紀,統治者努力將兩種宗教兼容起來才由結合產生了印度教,佛教便開始逐漸淡出。印度教本身并沒有屬于自己的教義,只是將婆羅門教和佛教融合在一起,把兩個教法通過兼容的方式結合起來。大約在10世紀,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法傳入印度后,印度的封建社會時期才正式落幕,印度社會走向另一個嶄新的階段。
- 天津外國語大學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液壓與氣壓傳動技術及應用
- 2020年甘肅省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馬文蔚《物理學》(第6版)(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廣告英語
- 李蔭華《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6)》(第2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新編合同與標書制作實訓教程
- 2020年遼寧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計算機信息安全管理
- 記者型主持人語言智略研究
- 生物化學實驗
- 食品機械與設備
- 紡織材料學(第4版)
- 商務會談技巧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