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法制史
- 朱琳主編
- 3804字
- 2021-03-11 18:02:23
2 楔形文字法
2.1 楔形文字法的產生和發展
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地區各奴隸制國家以楔形文字鐫刻而成的法律的總稱,它產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紀隨新巴比倫的滅亡而消亡(消亡時間存在爭議)。這些奴隸制國家包括亞述人、依蘭人、赫梯人等建立的國家,他們除了有共同的文字外,由于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而決定了他們在法律上具有某些共通之處。本節大致從:①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兩河流域地區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②約公元前3000年代后期,這些城市國家的法律開始走向成文化;③約公元前22世紀末,烏爾第三王朝頒布《烏爾納姆法典》; ④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后楔形文字法的發展;⑤公元前18世紀《漢穆拉比法典》的制定等幾個方面探究楔形文字法的產生和發展。
2.1.1 《漢穆拉比法典》產生以前楔形文字的產生和發展
兩河流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形成國家與法的地區之一,也是楔形文字法的發源地。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相繼建立了一些城市國家(以城市為中心與周圍若干農村結合而成的國家),如烏爾、拉格什和烏魯克等,并創造了字形上粗下細,形如木楔的古代楔形文字。這些城市國家最初都采用的是傳統的習慣法,在約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才開始出現一些零星的以記載婚姻家庭方面為主的成文法。在此之后,成文法逐漸盛行,涉及的內容和種類也更加廣泛,包括契約、債務、侵權行為、損害與賠償等方面法律的規范,并逐漸向自成一體的“法典”化方向發展。約公元前22世紀末,兩河流域南部地區的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3年至公元前2006年)的國王烏爾納姆(公元前2113年至公元前2096年在位)為了統治需要,頒布了《烏爾納姆法典》。該法典是由楔形文字寫成,內容涉及損害與賠償、婚姻、家庭和繼承以及刑罰等方面,這是迄今為止所知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這部法典除序言外,共有29個條文,可以辨認的有23條。序言中聲稱烏爾納姆的統治權力來自神授,贊頌他按照神意在人世間確立了“正義”和社會秩序等。《烏爾納姆法典》正文基本內容包括:禁止非法侵入他人田產,凡以武力強行耕種或故意用水淹沒他人田地的,均需支付一定的實物進行賠償;對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規定,不僅包括傷害他人肢體器官,也包括誣告等行為;將居民劃分為自由民和奴隸兩個階層,自由民內部的等級劃分尚不明顯,法律嚴格保護奴隸主的私有權,奴隸可作為財產任意買賣,也可作為實物賠償給受害者,對奴隸的反抗規定了嚴厲的刑罰;訴訟須由私人提起,要經法庭審理,神明裁判盛行;注重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調整,奉行男尊女卑原則。《烏爾納姆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標志著古代東方法已進入成文化階段,為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法的發展開創了法典化的新時代。在這以后,兩河流域地區的其他城市國家也相繼制定成文法典,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伊新王國的《李必特·伊絲達法典》(約公元前20世紀中期)、埃什嫩那王國的《俾拉拉馬法典》(約公元前20世紀中期)、拉爾薩王國的《蘇美爾法典》和《蘇美爾親屬法》(約公元前20世紀)等。這些法典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烏爾納姆法典》的風格,但在結構體系、立法技術等方面已有所優化和提高,其涉及的內容和領域也更為廣泛,如債權、財產所有權、婚姻家庭、繼承、各種刑事規范和訴訟規范,這反映了楔形文字法在兩河流域獲得進一步發展。
2.1.2 《漢穆拉比法典》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后,兩河流域南部又處于分裂狀態,直到公元前19世紀,阿摩利人建立的古巴比倫王國興起,統一了兩河流域。公元前18世紀,其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年至公元前1750年)是兩河流域經濟最繁榮、國勢最強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漢穆拉比王為適應本國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統治的需要,在吸取兩河流域原有楔形文字法的精華的基礎上,制定了聞名于世的《漢穆拉比法典》。該法典的制定雖與當時統治階級的立法思想有關,但從根本上來說,該法典是符合古巴比倫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的。本小節從法典制定的背景、結構體系、基本內容和特點這四個方面對《漢穆拉比法典》進行簡略的描述。
(1)法典制定的背景。
漢穆拉比王是一位以重視立法著稱的君主,在面對國家統一后出現的種種矛盾,主張以法立國,并將他即位后的第二年確定為“他在國中確立公道”之年,并著手準備制定統一全國的法典。漢穆拉比王不僅在政治上積極推行“君權神授”論,而且在立法上也大力宣揚神權法觀念,他在其制定的《漢穆拉比法典》里明確指出:是“安努”與蘇美爾最高之神“恩利爾”命令他為“發揚正義于世,滅除不法邪惡之人”而制定國法的。在制定《漢穆拉比法典》時具有如下的政治經濟背景:一是巴比倫統一兩河流域以前,各個城邦國的習慣法和成文法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對巴比倫國王的穩定統治帶來很大障礙,巴比倫統一兩河流域后,為鞏固國家統一,強化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消除地方上各自為政和法律不統一造成的混亂局面,這就要求制定一部通行于全國的統一法典;二是在漢穆拉比統治時期,巴比倫社會的農業、牧業、手工業和商業以及奴隸制私有關系都得到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生活以及人們之間的財產關系日益復雜化,客觀上要求有相應的法律予以調整,以鞏固和發展奴隸制經濟;三是由于私有制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社會上高利貸活動猖獗,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在奴隸主和高利貸者的壓迫下,因為無力償還負債而被迫淪為奴隸,從而嚴重影響了生產的發展和軍隊的兵源,削弱了國防力量,使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化,這就要求從法律上限制高利貸者的專橫,限制債務奴隸制,以緩和自由民內部的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2)法典的結構體系。
《漢穆拉比法典》的結構體系清晰明確,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序言部分主要是以神的名義闡明了法典的立法思想和立法目的是“發揚正義于世,滅除不法邪惡之人,使強不凌弱”,使“公道與正義流傳國境,并為人民造福”等,并用大量文字稱頌漢穆拉比王的功績,宣揚他是根據神的旨意來管理國家、統治人民,集中表達了“君權神授”思想。法典正文共282條,第1條至第5條,是關于保證法院公正審判的規定,包括對誣告、偽證及法官擅改判決的處罰等;第6條至第126條,是保護各種財產所有權及維護田主和高利貸者利益的規定,包括對盜竊各類財產、逃奴的懲罰,保護國家常備軍士兵的財產,土地、果園的租佃,債權、債務和各種契約;第127條至193條,是有關婚姻、家庭和繼承方面的規定;第194條至214條,是關于人身傷害及處罰的規定;第215條至241條,是關于醫生、理發師、建筑師和造船工勞動報酬及責任事故處罰的規定;第242條至第277條,是關于各種動產租賃和雇工報酬的規定;第278條至282條,是關于奴隸買賣的規定。
(3)法典的基本內容。
《漢穆拉比法典》的內容比較詳盡,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概括起來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肯定和維護巴比倫王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法典宣布國王是最高統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和祭祀大權于一身,為了證明國王權力的至高無上,法典貫徹君權神授思想,將君權和神權結合起來,以神權維護君權,法典序言把這一思想充分加以表現,宣布漢穆拉比是授命于神的巴比倫太陽。二是充分保護私有財產權和奴隸主對奴隸的所有權。法典的許多條文針對各種盜竊行為予以相應的嚴厲懲罰,如盜竊神廟或宮廷財產處死刑,犯強盜罪而被捕者亦處死刑。法典肯定了奴隸制,視奴隸為主人的財產,可以任意買賣和出租,甚至可以殺死奴隸,傷害他人奴隸的后果和傷害他人牲畜的后果相同。法典對盜竊他人奴隸,特別是盜竊宮廷和穆什凱努的奴隸將進行嚴厲制裁。三是反映和維護自由民內部的等級不平等。古巴比倫自由民內部劃分為兩個等級,即阿維魯和穆什凱努,他們的地位是公開不平等的,法典反映了這一事實,并維護著這種不平等關系。阿維魯是享有完全權利的臣民,包括僧侶貴族、高級官吏和獨立的勞動者,法典有許多條款保護他們的人身和財產權利;穆什凱努是不完全權利的臣民,雖然自身權利也受到保護,但與阿維魯處于不平等地位,如兩者的身體受到同樣的傷害,后果是不同的,傷害阿維魯實行同態復仇,傷害穆什凱努只交罰金。四是包含著大量調整手工業和商業的規范。法典頒布時古巴比倫的商業、手工業已相當發達,所以法典調整商業、手工業的規范占很大比重,在商業方面規定了各種契約形式,如買賣、借貸、租賃、保管、合伙、人身雇傭等,訂立契約的手續已經簡化。在手工業方面,規定了工匠每天應得的工資等,保留了若干原始公社時期習慣的殘余。古巴比倫社會是從原始社會脫胎出來的,不可避免會具有這一特點,如保留土地的公社占有制,血親復仇和同態復仇盛行,宣誓和神明裁判是最重要的證據等。
2.1.3 《漢穆拉比法典》產生后楔形文字法的發展
公元前1595年,巴比倫第一王朝被北方后起的奴隸制國家赫梯所消滅,這成為楔形文字法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楔形文字法從此走向衰落。不久,赫梯人退出,巴比倫又先后建立了第二、第三、第四王朝,直至公元前729年被居于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亞述國家所吞并。赫梯和亞述仍然保持著楔形文字法的傳統,并制定有自己的法典——《赫梯法典》和《中亞述法典》,但不論其作用還是影響都無法與《漢穆拉比法典》相比較。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初的新巴比倫王國曾力圖振興古巴比倫王國的法律制度,但最終也未能扭轉楔形文字法的衰落之勢。楔形文字法一直適用到波斯帝國統治時期(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到了公元前1世紀,整個西亞地區成為羅馬帝國的版圖,楔形文字法的影響已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