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稅務會計要素

稅務會計要素
稅務會計要素是對稅務會計對象的進一步分類。其分類既要服從于稅務會計目標,又要受稅務會計環境影響。稅務會計環境決定了稅務會計主體的具體涉稅事項及其特點,按涉稅事項的特點和稅務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進行分類,即形成稅務會計要素。它同時也是稅務會計報表(納稅申報表)要素。稅務會計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一、計稅依據
計稅依據是稅法中規定的計算應納稅額的根據,在稅收理論中稱為稅基。納稅人的各種應繳稅款是根據各稅種的計稅依據與其適用稅率相乘之積。不同稅種的計稅依據不同,有收入額、銷售額(量)、增值額(率)、所得額等。
二、應稅收入
應稅收入是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應稅行為所取得的收入,即稅法所認定的收入。因此,也可稱之為法定收入。應稅收入與財務會計收入(簡稱“會計收入”)密切聯系,但不一定等同。確認應稅收入的原則如下。一是與應稅行為相聯系,即發生應稅行為才能產生應稅收入;換言之,如果納稅人發生非應稅行為或免稅行為,其所取得的收入就不是應稅收入,而只是會計收入。二是與某一具體稅種相關。納稅人取得的一項收入如果是應稅收入,那必然與某一具體稅種相關,即是某一特定稅種的應稅收入,而非其他稅種的應稅收入。
對應稅收入的確認和計量,一般也按財務會計的原則和標準。但在具體掌握上,稅法又有例外,如對權責發生制的修正,稅法對某些應稅行為按收付實現制確認應稅收入。
三、扣除費用
扣除費用是指企業因發生應稅收入而必須支付的相關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即稅法認可的允許在計稅時扣除項目的金額,亦稱法定扣除項目金額。屬于扣除項目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記錄的基礎上,分不同情況確認:一是按其與應稅收入的發生是否為因果關系,如為因果關系,則可按比例扣除;二是在受益期內,按稅法允許的會計方法進行折舊、攤銷;三是對財務會計中已經確認、計量、記錄的某些項目,凡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一律將稅法規定的限額作為“扣除費用”。由此可見,財務會計確認、計量、記錄的成本、費用、支出與法定扣除項目金額間雖然有密切關系,但兩者并不等同。
四、應稅所得
在經濟學、財務會計學與稅務會計學中,“所得”的含義有所不同。財務會計學中的“所得”是指賬面利潤或會計利潤。稅務會計學中的“所得”是指應稅所得,或稱應納稅所得額,它是應稅收入與法定扣除項目金額(扣除費用)的差額,是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在稅務會計實務中,企業是在財務會計提供的賬面利潤的基礎上,按現行稅法與財務會計的差異及其選定的所得稅會計方法(詳見本書第七章)確認應稅所得,進而計算應納稅額。如果“應稅所得”是負數,則為“應稅虧損”。
五、應納稅額
應納稅額亦稱應繳稅款,是計稅依據與其適用稅率或(和)單位稅額相乘之積。應納稅額是稅務會計中特有的一個會計要素,其他會計中沒有這個要素。影響應納稅額的因素有計稅依據、稅率、單位稅額和減免稅規定。計稅依據體現征稅的廣度,每個稅種都要明確規定其計稅依據。除附加稅外,各個稅種均有獨立的計稅依據。稅率體現征稅的深度,各個稅種一般都有其特定的稅率。如果對稅基進行減免,則減免稅體現在計稅依據中;如果對應納稅額進行減免,則減免稅是一個單獨的因素。
六、稅務會計等式
在我國財務會計的六項會計要素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構成資產負債表,收入、費用和利潤構成利潤表。這兩張主要報表,分別體現了靜態、動態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在混合模式下,當財務會計要素的確認與稅務會計一致時,按財務會計記錄;當兩者不一致時,按稅法要求進行調整,調整后再融入財務會計中。稅務會計要素是稅制構成要素在稅務會計中的具體體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可通過以下兩個會計等式體現:
應稅收入-扣除費用=應稅所得
計稅依據×適用稅率(或單位稅額)=應納稅額
前者僅適用于所得稅,后者適用于包括所得稅在內的所有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