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兒童技能教養法作者名: (芬)本·富爾曼本章字數: 5395字更新時間: 2020-04-16 13:51:08
step1.把問題轉變為技能 找到孩子需要學習什么技能,才能克服他的問題
每一個問題的背后都有一個需要學習的技能。
掌握了這個技能,問題就會消失。
兒童技能教養法基于這樣一個理念:解決孩子現存問題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學會某種能夠幫助自己克服這個問題的技能。這一理念是根據我們的觀察得來的:孩子的問題通常是因為尚不具有某種技能,而一旦掌握了這個技能,問題也就消失了。
乍聽起來這也許像是無稽之談。畢竟這是不辯自明的一件事:人們有了正確的行為方式,自然就摒棄了不好的方式。然而,把談論的焦點從“解決問題”轉變為“學習技能”并不是在故弄玄虛。事實上,一旦開始談論“技能”而不是“問題”,你就會發現,無論對于孩子本人還是成年人,討論立刻會變得輕松容易并富有建設性。
假定你是一個調皮男孩的母親。孩子的老師找到你,說:“你的兒子在班里對其他孩子動粗。”你會怎么回應呢?你會感謝那個老師讓你意識到這個問題,然后心平氣和地跟她討論孩子的問題嗎?我很懷疑,如果你能夠這樣做,那你一定是個非比尋常的家長。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家長,一定會感覺備受指責,你的反應也一定會像人們受到攻擊的時候一樣,會本能地自我保護,把過錯推給別人。比如你也許會說:“他在家里從不會這樣”,“肯定是班里的同學欺負他了!”甚至說:“我從來都不會這么粗魯,他都是從他爸那兒學的。”
如果老師用另外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提及這個問題,你又會做何反應呢?比如,她只字不提孩子的問題,而是告訴你,她覺得你的兒子需要學習一些技能。她可能會這么說:
我和我的同事談論過湯姆的事,我們一直在想,要是湯姆想在學校過得好一些,他需要學習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們都覺得,對湯姆來說,要是能讓自控的能力發展得再好一些,甚至在別人對他不太友善時仍能保持冷靜,應該是比較重要的。您覺得呢?
沒有抵觸了,不是嗎?你會做何反應呢?哦,你也許會說:“我也想過這件事?!被蛘摺八^對需要學會更好地自控,老實說,連我自己都需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呢?!?/p>
跟孩子或者是家長談論要學習的技能而不是要克服的問題,能夠讓大家用更為建設性的和更容易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問題。
“技能認定”——發現問題背后的技能
當開始學著把問題看成是需要學習的技能時,我們就會很快地知道,若要克服某個特殊的問題,孩子需要學習或加強的技能是什么。假定孩子有入睡難的問題,可以問問自己,孩子需要學習什么技能呢?你也許會想上那么幾秒鐘,然后知道,哦,他需要學習入睡的技能。另外一個孩子缺乏耐心,想要什么就得即刻實現,你會意識到,哦,這個孩子需要培養的是“等待”的能力。如果能夠預見,孩子一旦掌握了某個技能,問題就會消失的話,這個技能就算是找對了。
然而,透過問題找到需要學習的技能并不總是一件簡單的事。事實上,把問題轉變為技能,即“技能認定”本身也是一項技能。它是我們都應該學習和培養的技能。許多學習兒童技能教養法的人發現,這一步是最難把握的。
當我們需要將問題轉化為技能的時候,也許問一問下面的這個問題就能幫到你。
孩子需要學習一個什么技能才能讓問題消失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場景,來應用這項技能。假定你的孩子有挖鼻孔的壞習慣,那么你現在就可以問自己:“我的孩子需要學習一個什么技能,才能讓這個問題消失呢?”答案也許就是:孩子需要學習用手絹(而不是手指)來清理鼻子。
在尋找可以幫助克服問題的技能時,必須牢記焦點解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技能是你要學會做什么(正確的),而不是停止什么(錯誤的)。下面的例子可以幫助解釋這個原則:
* 如果孩子夜里尿床,他要學習的技能不是停止尿床,而是夜間起床去上廁所,或者學會憋尿到早上再解手。
* 如果孩子邊吃邊玩,他要學習的技能不是停止玩食物,而是規規矩矩地吃飯。
* 如果孩子穿衣服時總是磨磨蹭蹭的,他要學習的技能不是“停止磨磨蹭蹭”,而是迅速地穿衣服。
當孩子有很多的問題時
“我們的孩子可不止有一個問題,他的問題太多了?!庇行┘议L想用兒童技能教養法來幫助孩子克服問題時會這么說。然而,你會發現,在幫助孩子克服問題時,如果能夠把“孩子有很多的問題”想成是“孩子有一些需要學習或者加強的技能”,就會感覺輕松很多。
當你把孩子的問題成功地轉化為相應的技能時,原本的問題清單就變成了學習技能的一覽表了。沒有哪個孩子能夠一下子掌握幾個技能,所以你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挑選出首先要學習的技能,而且最好跟孩子一起來決定。
在這種情況下,聰明的做法是從最簡單的技能入手。比如從學習“飯后說謝謝”開始,而把難學的技能放在后面。這樣一來,會大大增加孩子成功掌握技能的可能性。而學會了第一個簡單技能又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使其愿意學習下一個技能,哪怕下一個技能比第一個技能要難很多。
八歲的男孩,麥克,有很多的問題。我和他媽媽還有老師在討論他的問題時,他不在場。他早上總是磨蹭,上學經常遲到;他沒心思做作業,每次做作業都要大人在一邊從頭到尾地監督;他會為一點點挫敗就大發脾氣。沒費什么事兒,我們就整理出了一個麥克需要學習的技能清單。
麥克的媽媽看著清單問:“麥克需要學習的第一個技能是什么呢?”我不能確定,于是問老師和媽媽的意見。大家想了一想,覺得麥克應該立刻學習的技能是“每天按時上學”。這對麥克來說應該不是個復雜的技能,一旦成功掌握這個技能,就能夠給他鋪就一條學習其他技能的便捷通道。
分解復雜的問題
把一個復雜的或者巨大的問題轉變為一個要學習的技能是很困難的。像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識差,缺乏自尊和沒有同情心等都算是比較復雜的問題。要對這類大問題做“技能認定”,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先把它分解成一些小問題,再把這些小問題逐個轉化為要學習的技能。
在一次兒童問題的研討會上,我遇到一位學員,是一位特教老師。她告訴我們,在她的班上有一個非常膽怯的小男孩,用她的話講,完全沒有一點兒自尊。
一天,這個老師讓所有的孩子畫一個能夠代表他們自己的動物,這個特別的男孩子畫了一只大老虎。這太讓人感到意外了,因為這個男孩子更像一只受了驚嚇的小老鼠,怎么看也不像一只大老虎啊。
大家就這個膽怯的男孩為什么會用老虎這么一個遠離事實的形象來代表他自己展開了討論。那位老師猜想,這個男孩其實想用這種方式告訴別人:他不是什么,但希望自己是什么。大家就這個猜想討論了一陣子,得出結論:也許他想說的是,在他的心里潛藏著一只沒有被釋放出來的大老虎。
這個“內在老虎”的結論最初引發一陣哄笑,但過了一會兒,這個想法開始在我們的心中萌芽。這讓我們把注意力從男孩子的諸多問題轉向他所需要的能力方面,如果他要變成他真正想成為的自己,需要在自己身上挖掘什么能力、發展什么特質呢?這個老虎的隱喻幫助我們發現了他需要學習的技能和需要加強的能力,比如,“敢于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允許老師把他的畫作貼到教室的墻上”,以及“敢于加入其他孩子的游戲”。對于這類“缺乏自尊”的大問題,通常都很難處理。一旦把它分解,變成一系列需要學習的小技能時,很快就會找到學習技能的辦法,從而喚醒他們心中的大老虎。
“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一個復雜問題,一旦能夠把它分解,處理起來就變得非常容易。如果你好好想一想這個說法,就會發現所謂的“注意力缺乏”也許連問題都算不上。它只是諸多具體而細小問題的一個統稱。如果你能夠把這些細小問題轉變成相應的一系列需要學習的技能,就會形成一個這樣的清單:
* 能夠在一個地方待上一陣兒。
* 能夠聽別人講話而不插嘴。
* 能夠在隊列里等待,直到輪到自己。
* 能夠在課堂上發言時先舉手。
“能夠跟其他孩子一起游戲”也是一個復雜技能,如果不能分解成一些小技能,就很難學習。
哈利的壞脾氣在幼兒園是出了名的,以至于被劃歸到“第二梯隊”,意思是說除非有人在場上監督,否則他不能跟其他孩子一起玩。當哈利被問到想要學習什么技能的時候,他說,想學習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哈利知道,如果想從“第二梯隊”晉升到“第一梯隊”,就要學著克制自己的壞脾氣。
哈利的壞脾氣表現在幼兒園日?;顒拥姆椒矫婷?。最嚇人的要數在操場的攀登架上,他會莫名其妙地突然發火,把其他小朋友從架子上推下去。哈利最需要立刻學會的技能就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攀登架上玩耍而不把別人推下去。這是個既簡單又具體的技能,需要哈利馬上練習。
為安全起見,哈利最開始練習這個技能是在幼兒園內部的體育館里。他每周都有一次機會跟另外一個孩子在體育館里的橫桿上攀爬。當這兩個孩子同時在橫桿上時,哈利要讓老師和其他同學看到,他能很好地跟另外一個孩子玩一會兒。當哈利學會這個技能后,他被允許試著在操場上跟其他孩子一起在攀登架上玩耍。他的進步很快,不到一個月,哈利從“第二梯隊”成功晉升到“第一梯隊”。這個“晉級”意味著,哈利已經獲得了老師的信任,換好外套后,不用等老師站到院子里,就可以先到院子里跟小朋友玩耍了。
技能不是停止去做什么
我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技能不是讓人不做錯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對。這是一個簡單的原則,但需要經過一些練習才能掌握。當你問一個人,孩子需要學習什么技能的時候,經常會得到這樣的回答:“他需要學習不去那樣做?!?/p>
下面的四個例子解釋了如何轉換“不做什么”到“做什么”:
***
“麥克應該學習什么技能呢?”
“他應該學著別讓小朋友討厭他?!?/p>
“好的。那么,要讓小朋友不討厭他,他需要加強什么技能呢?”“他需要學著理解,他不能總是指揮別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好吧。但是為了做到這一點,他要學習的技能是什么呢?”
“他需要學習跟別人商量。”
“嗯,聽起來不錯。我敢肯定,麥克能夠明白,學習跟別人商量會給他帶來很多的好處。另外,學習那個技能的過程也會讓他得到很多的樂趣呢?!?/p>
***
“希娜應該學習什么技能呢?”
“她老是模仿別人。她應該學著停止模仿別人?!?/p>
“她要怎么做才能不去模仿別人呢?”
“她只要停止模仿就好了啊。”
“沒錯??墒?,你要知道,除非有新的好習慣來代替,改掉舊的壞習慣是很困難的。所以,你覺得她應該有一個什么更好的習慣呢?”
“我不知道。可是,我覺得這個好像還不是怎么停止模仿別人的問題,應該是弄明白有時候可以模仿,但有時候模仿別人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和傷害。”
“所以,你是說她的問題并不在于要完全去掉模仿別人的習慣,而是需要學會分辨什么時候能模仿,什么時候不適合模仿。”
“的確是這樣的!如果她要模仿,應該學會在模仿之前征得人家的同意。不管怎么說,如果這么做傷害了別人,她就要學著給人家道歉。”
***
“馬特應該學習什么技能呢?”
“他應該學習不撒謊?!?/p>
“他也許知道自己不該撒謊,可是他該學習什么技能才能做到不編瞎話呢?”
“就是停止編故事呀。”
“是啊。但是,你不會希望他徹底停止編故事吧?畢竟,能夠編一些吸引人的故事也是一種本領嘛。誰知道呢,也許他長大以后還能成為一個作家呢?!?/p>
“對。我不是說他要完全停止編故事,而是他應該學會區分故事和事實?!?/p>
“哦,我猜這才是他需要學習的技能。我們能不能這么說,馬特需要學習的技能是區分事實和故事,并且能夠告訴大家他在講故事還是講事實?”
“嗯,這確實是馬特需要學習的技能,因為講故事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對。不過他得明白,他有責任清楚地告訴別人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p>
***
老師:“你們需要學習什么技能才能規規矩矩地進入學校的餐廳吃飯?”
學生:“我們需要學會不跑著去餐廳。”
老師:“沒錯。可是如果不跑著去,你們怎么去呢?”
學生:“那我們就要慢慢地,并且安靜地進入餐廳?!?/p>
老師:“非常好。這個是你們要練習的技能,我把它寫下來。要想順暢地進入餐廳,你們還需要學習什么技能呢?”
學生:“我們要學著不推搡其他同學?!?/p>
老師:“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學生:“我們需要學會好好地排隊?!?/p>
老師:“很好!我也把這一條寫下來。這也是你們需要練習的技能。”
***
練習
找一個你認識的、身上有壞習慣的人。
想象著有一次你喝得太多,忍不住開始當面指責他的壞習慣。不出所料,他立刻反過來抱怨你的壞習慣。
然后你突然醒了,意識到你剛剛做了一個夢。
然而,你還是決定找到這個人,跟他談談這件事。你希望你們的對話是富有建設性的,不是抱怨他的壞習慣,而是請他學會一種不一樣的行為。你會怎么請求這個人改變他的行為呢?
***
兒童技能教養法的第一次一般都是和成年人約談,孩子不在場。大家一起討論孩子需要學習或者加強什么技能才能讓其擺脫當下的問題。一旦達成共識,再找到孩子,向他提出學習新技能的建議。下一章,我們將介紹如何給孩子提建議,以及如何跟孩子談論他們應該學習的技能。
把“不要”變成“要”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當你用“不要……”來要求你的孩子時,通常都沒有效果。你跟他說:“別這樣!”他卻還在繼續,把你的話當成耳旁風。
“不要喊叫!”
“不要扔東西!”
“別踢了!”
“不要玩你的飯!”
“不要欺負妹妹!”
這些“禁令”除了效果不大或者幾乎無效之外,有時候甚至還會刺激孩子故意跟你作對,故意繼續這樣做。但是,如果你能夠直接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們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那么孩子會更容易服從。因為,當你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時,他就沒有被指責的感覺,也就沒有抵抗的需要。我把“不要做……”轉變成“去做……”簡稱為“把‘不要’變成‘要’”。以下是幾個例子:
“不要對我嚷嚷!”→“要溫和地講話”
“不要亂扔東西!”→“把他們收到你旁邊”
“別踢了!”→“把腳放好?!?/p>
“不要玩你的飯!”→“要規規矩矩地吃飯。”
“不要欺負妹妹!”→“要好好對待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