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人格陷阱
- 武志紅
- 3840字
- 2020-03-30 22:22:57
定律三:關系勝于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這一點已成公論。那么,情商是什么?
其實,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們的內在關系模式。從這一點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給孩子灌輸知識,因為他們與孩子的關系,實際上遠比這些知識重要。
假若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一種和諧的關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在這種關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長。
所以,父母應切記,他們與孩子的關系才是壓倒性的關鍵所在,至于他們想給孩子灌輸的知識,其實是配角,有時甚至是反派。
新精神分析流派、現代客體關系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關系模式,這個關系模式決定了我們與其他人、與社會、與世界,乃至與自己的相處方式。
這個內在關系模式,用客體關系理論解釋起來會比較復雜,但可以簡單而形象地解釋為“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系。
這個內在關系模式也是在孩子六歲前基本建立的。所謂“內在的小孩”,其實就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內化。所謂“內在的父母”,則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內化。內在關系模式,基本也是孩子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現實關系的內化。
給予孩子愛,也要給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與孩子童年時的關系模式無比重要。衡量這個關系模式的質量有兩點:愛和自由。
通過對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討,我們已經知道,自由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因為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獲得發育,自由也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并被鼓勵走向自我實現,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這聽起來有點兒抽象,但做起來并不難,就是在孩子開始進行自我探索的時候,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經常限制他。譬如,當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十米外的一個玩具時,大人不要因為覺得他很辛苦,就把那個玩具替他拿過來,更不要把他抱起來,帶他去拿一個大人認為更好的玩具。
與給予孩子自由同等重要的是愛。
愛是什么?按照羅杰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們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不是愛。
我們很容易急于給孩子建議和命令,這是因為,給建議和命令遠比理解容易。實際上,無數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難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個三歲的孩子為什么非得要一張完整的大餅?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談到接受,羅杰斯認為,只有無條件地接受,才能令一個孩子感受到被愛。然而,無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做到什么,我才愛你”。
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把注意力從內部轉化到外部。原來,他是因為精神胚胎的召喚才會爬十米遠去拿一個玩具的。但現在,他不去拿那個玩具,是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會令父母不高興。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就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原動力,一切行為都以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為目標。于是,他現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他長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內心和諧,才有愛的能力
按照客體關系理論,關系的兩極——“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關系中的一極過分強大,而另一極過分虛弱,那么這個孩子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若父母溺愛孩子,那么這個內在關系中,“內在的父母”就會過于虛弱,而“內在的小孩”會過分強大。現實生活中,溺愛孩子的父母是為了孩子而存在的。內在關系中,“內在的父母”就會淪為“內在的小孩”實現自己欲望或目標的工具和對象。簡而言之,這個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會樂意和一個在溺愛中長大的人建立關系,因為這個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報。即便他意識到這樣做不好而想改變,改變也很艱難,因為內在關系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動大手術”是很難的。
因癡迷劉德華而聞名的楊麗娟就是這樣的例子。她的父母溺愛她,結果導致她的“內在的父母”一極非常虛弱,而“內在的小孩”一極非常強大。于是,她在父母和媒體面前都像是一個只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對父親的死缺乏正常人應有的哀傷。這不難理解,因為她有這樣的內在關系模式,就會嚴重缺乏愛的能力。
愛,是我們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么是愛呢?愛就是自愛和愛別人。
按照客體關系理論,會愛的人得有一個平衡的內在關系模式。“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于是這個人就懂得了自愛;“內在的小孩”愛“內在的父母”,于是這個人就懂得了愛別人。
楊麗娟的內在關系嚴重失衡,只有“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而沒有“內在的小孩”尊重“內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沒有愛父母和愛別人的能力。
相對地,楊麗娟的父親楊勤冀的內在關系模式可能恰恰相反,是“內在的父母”極其強大,而“內在的小孩”卻被嚴重忽視,總之也是嚴重失衡的。于是,他成了一個能愛別人但不能自愛的人。這個邏輯發展到極點,就是他為了滿足女兒的不合理要求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
我們常講關系的互補性,其實,這種互補性常隱藏著很大的問題,因為所謂的“關系互補性”,常常是兩個失衡的關系的相互彌補。譬如,楊麗娟和父親的關系就是互補的,楊勤冀的“內在的父母”過于強大,而楊麗娟的“內在的小孩”過于強大。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他們的關系反而是比較和諧的。但是,他們兩個人與正常人都無法相處,因為正常人既受不了楊麗娟的只知道索取,又受不了楊勤冀的從不肯索取。
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
內在關系模式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又能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他們本來就是優秀的父母,然而,因為一些現實的局限,或一些錯誤的觀念,當孩子幼小時,他們不斷與孩子分分合合,最終令孩子的內在關系模式極不穩定,而這個孩子也因此成為一個無法與別人建立穩定關系的人。
一位男士,無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既沒有知己朋友,又沒有戀人。他回憶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愛他又從不過分干涉他的自由。
后來,在心理醫生面前,他說他腦子里經常有一個畫面:他從一輛轎車中奔入另一輛轎車中。這個畫面一出現,他就會忍不住地憂傷。
經過自由聯想,答案映現了出來。原來,他的父母事業都非常成功,并且他的親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后,父母誰都不能天天守護他,又不愿意請保姆照料他,于是想了這樣一個辦法:誰有時間,誰就照顧他;當他們都沒有時間時,就把他轉給親戚。因為他們家族普遍有錢,大家都有轎車,所以他小時候經常被親戚從一輛轎車里轉到另一輛轎車里。親戚們對他都很好,但是,一個幼小的孩子是無法承受不斷地分分合合的,因為每次離別給他帶來的都是傷痛。因為這些分分合合,他小時候其實不敢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因為每次都是剛建立沒多久就又斷裂了,這對一個三歲前的孩子而言是難以忍受的傷痛。
有時,我們還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出生后,年輕的父母太忙了,于是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時間寬松了,再把孩子接來與自己團聚,忙了,就再送走。這樣會對孩子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總是經歷分分合合的孩子,長大后在對人的信任度上勢必會出現問題。
定律三的破碎:關系最容易傷人
我們最重要的生命訴求是成為自己,而最容易對這一根本性的生命訴求造成阻礙的,就是關系,尤其是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系。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看到,父母與孩子形成良好關系需要太多的因素:
第一,要有愛。沒有愛,一個孩子可能根本就無法長大,他甚至都不會有活下去的愿望。一些殘酷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皮膚的接觸,嬰兒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下來,他們的智商和情商也會處于很低的水平。
第二,要有自由。沒有自由,一個孩子就會成為撫養者意志的延伸,他會覺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
第三,關系要平衡。我們常喊“一切為了孩子”這樣的口號,其實這樣的口號是極其糟糕的。假若我們真這么做了,那么所有孩子的內在關系模式都將是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他們都將喪失愛的能力。真正好的關系模式是,父母自愛,同時愛孩子,于是也教給孩子自愛并愛別人。
第四,關系要穩定。即使在愛情中,不穩定的關系也會給一個成年人造成極大的傷害。童年時,親子關系不穩定,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
這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受傷,就難以在內心中建立起一個好的內在關系模式,他的人格就會存在一些缺憾,他的心靈成長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什么是存在?
“存在主義”這個詞已廣為人知,然而,什么是存在?
作為一個人,體驗和感覺就證明著他的存在。
所以,一個感覺豐沛、體驗豐沛的人,是存在過的。
要有豐沛的感覺和體驗,就要勇于投入生活的洪流,就要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樣,你才能有豐沛的感覺和體驗,你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
相反,假若一直是別人為你做選擇,你就沒有存在過。
所以,在《1984》中,掌握著主人公生死大權的奧勃良對被掌握者說:“你不存在!”
所以,一個總被父母安排一切的孩子說,他覺得好像自己沒有活著,他甚至走路時都感受不到自己的雙腳,所以經常摔跤。
存在與不存在,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哲學命題,而是實實在在影響我們生活的人生命題。很多時候,因為選擇了還要負責,這很沉重,所以我們主動不想存在。
譬如,即使遇到了很簡單的問題,仍有很多讀者給我寫信說:“請問,我該怎么辦?”
我不能告訴你該怎么辦。
假若我這么做了,既剝奪了你選擇的機會,也侵害了你的存在。
我為你做選擇時,我存在,但你不存在。
偶爾懶一下,讓別人替自己做選擇,這是比較愜意的。然而,一旦成為一貫的模式,再想贏回自己的存在權就很難了。
譬如,當納粹德國將所有人的選擇權交給希特勒后,這個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只有希特勒存在,其他人都不存在。
這時,誰想顯示自己的存在,希特勒就會令他的肉體徹底不存在。
所以,要尊重自己的選擇,并因而努力承擔自己的責任,以爭取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