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世界貿易組織概述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作為專門協調和管理世界貿易問題的國際經濟組織,不僅是綜合表現各國貿易權利和義務的法律體系,也是涉及多個國家、地區和區域組織談判和關系的協調場所,對世界貿易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負責實施管理的貿易協定與協議是指導世界各國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的規范,是各國制定國內經濟貿易政策、從事國內立法的重要參照原則,在國際經濟貿易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的立法宗旨、管轄范圍、組織機構、職能和運作等內容,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政府采購協議》的背景和基礎。

一、世界貿易組織建立

(一)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概述

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簡稱“關貿總協定”。關貿總協定是一項“臨時適用”的關稅和貿易規則多邊國際協定,其宗旨是通過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差別待遇,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的生產與流通。《政府采購協議》的產生和建立與關貿總協定密不可分,是關貿總協定多次談判成果的結晶。因此,追溯世界貿易組織和《政府采購協議》的歷史背景,必先要了解關貿總協定的產生和發展。

1. 產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經濟嚴重蕭條,國際貿易秩序混亂,1944年7月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國際貨幣與金融會議上,與會各國建議在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同時,成立一個國際貿易組織(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ITO),使它們共同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1946年2月,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成立了籌備委員會著手籌建國際貿易組織。同年10月,籌備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美國提出的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并決定成立起草委員會對草案進行修改。1947年4—8月,美國、英國、法國和中國等23個國家召開了第二次籌委會會議。會議期間,締約方通過了憲章草案,還就具體產品的關稅減讓進行了談判,并達成了協議。這次談判后來被稱為關貿總協定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1947年11月—1948年3月在哈瓦那舉行的聯合國貿易和就業會議上審議并通過了《國際貿易組織憲章》,又稱《哈瓦那憲章》。《哈瓦那憲章》共九章和一個附件,其目標是建立一個全面處理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事宜的國際組織,主要內容包括宗旨與目標、就業和經濟活動、經濟發展與復興、一般商業政策、限制性貿易措施、政府間商品協議、國際貿易組織的建立、爭端解決和一般規定。由于美國國會認為《哈瓦那憲章》限制了美國的立法主權,因不符合美國利益而不予批準。受其影響,絕大多數國家沒有批準《哈瓦那憲章》,國際貿易組織最終未能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很多困難,大多數國家希望盡快排除戰爭時期產生的貿易障礙,早一點實施1947年談判達成的關稅減讓協議。起草委員會將《哈瓦那憲章》中的貿易政策條款和達成的關稅減讓協議加以合并,形成了單一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文本。1947年11月15日,美國聯合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簽署了關貿總協定《臨時適用議定書》,于194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關貿總協定一直以臨時適用的多邊協定形式存在,到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1月1日正式運行,共存在和延續了47年。截至1994年底,關貿總協定共有128個締約方。

2. 貿易談判

關貿總協定的主要活動是進行多邊貿易談判和協調締約方貿易事宜。1947—1995年,關貿總協定共進行了八輪多邊貿易談判,取得了一定成果。

(1)前七輪多邊貿易談判。

①第一輪(回合)。

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于1947年4—10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有23個創始國參加。這一輪談判的主要成果是達成123項雙邊關稅減讓協議,關稅水平平均降低35%,影響世界貿易額100億美元。關貿總協定也作為第一輪談判成果而產生。

②第二輪(回合)。

第二輪多邊貿易談判于1949年4—10月在法國安納西舉行,談判目的是給處于創始階段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成員提供進入多邊貿易體制的機會,丹麥和意大利等10個國家進行了加入談判。這輪談判共有33個國家參加,主要成果是達成了147項關稅減讓協議,關稅水平平均降低35%。

③第三輪(回合)。

第三輪多邊貿易談判于1950年9月—1951年4月在英國托奎舉行,重要議題是討論奧地利和韓國等6個國家的加入問題。這輪談判共有39個國家參加,主要成果是達成了150項關稅減讓協議,關稅水平平均降低26%。

④第四輪(回合)。

第四輪多邊貿易談判于1956年1—5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參加國28個。由于美國國會對其政府談判權限進行了限制,使談判成效受到影響,關稅水平平均降低15%,涉及25億美元貿易額。

⑤第五輪(回合)。

第五輪多邊貿易談判于1960年9月—1962年7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主要議題是美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間的關稅減讓談判。這輪談判共有45個國家參加,主要成果是關稅水平平均降低20%,涉及49億美元貿易額。

⑥第六輪(回合)。

第六輪多邊貿易談判于1964年5月—1967年6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參加國54個,使關稅水平平均降低35%,涉及400億美元貿易額。這輪談判首次涉及非關稅壁壘,美國、英國和日本等21個國家簽署了實施關貿總協定第六條有關反傾銷的協議,該協議于1968年7月1日生效。為使發展中國家承擔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義務,關貿總協定新增了第四部分“貿易與發展”,規定了對發展中締約方的特殊優惠待遇。

⑦第七輪(回合)。

第七輪多邊貿易談判于1973年9月—1979年4月在日內瓦舉行,因發動這輪談判的貿易部長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又稱“東京回合”(Tokyo Round)。這輪談判共有73個締約方和29個非締約方參加,談判成果是將全部工業品和部分農產品關稅削減25%~33%,涉及3000多億美元貿易額,產生了只對簽字方生效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進口許可程序、政府采購和海關估價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協議,通過了對發展中締約方的授權條款,允許發達締約方給予發展中締約方普遍優惠制待遇。

(2)第八輪多邊貿易談判。

關貿總協定前七輪談判,大大降低了各締約方的關稅,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政府補貼、雙邊數量限制、市場瓜分等非關稅措施為特征的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為了遏制貿易保護主義、避免全面的貿易戰發生,1986年9月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在烏拉圭埃斯特角舉行部長級會議,正式啟動第八輪多邊貿易談判,也稱“烏拉圭回合”(Uruguay Round)。

“烏拉圭回合”是關貿總協定的最后一輪談判,參加談判的國家和地區從最初的103個,增至談判結束時的128個。談判的主要成果:一是強化了多邊貿易體制的法律框架,并加強了爭端解決機制。二是進一步降低關稅,達成內容更廣泛的貨物貿易市場開放協議,改善了市場準入條件,將農產品和紡織品納入貿易自由化的軌道。同時就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達成協議。三是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根據國際貿易發展需要,突破原有談判議題達成《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成立世界貿易組織。

(二)世界貿易組織建立

關貿總協定在降低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消除國際貿易障礙和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國際經貿關系的發展。但由于關貿總協定產生背景的特殊性,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局限性,最終導致被世界貿易組織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1. 組織地位不高

關貿總協定是根據《臨時適用議定書》生效的臨時協議,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國際公約。從傳統的法律和組織來看,關貿總協定是眾多國際機構中級別較低的一個,沒有自己的組織基礎,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

2. 法律約束力不強

關貿總協定是各締約方在經貿利益關系調整過程中妥協的產物。一方面,《臨時適用議定書》規定,締約方在不違背國內現行立法的最大限度內臨時適用關貿總協定的第二部分。也就是說,如果締約方國內立法規定與關貿總協定規定產生抵觸時,國內立法優先。這個規定直接導致締約方在自己的貿易立法中常常偏離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反映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就體現為各國非關稅壁壘的泛濫。另一方面,關貿總協定包含大量例外原則,對許多重要問題也缺乏嚴格定義,致使許多原則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助長了締約方對關貿總協定基本原則的背棄。

3. 管轄范圍過窄

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展開,服務貿易快速增長并在經濟發展中呈現更積極的作用,而知識產權轉移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大大加強,關貿總協定已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關貿總協定在協調關稅、管轄貨物貿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舊有的框架內很難就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這些非貨物貿易的新問題繼續談判,這就有必要創立一個正式的國際貿易組織來解決這些新問題。

4. 爭端解決機制低效

關貿總協定的爭端解決機制在做出決策時要求所有締約方“完全協商一致”,即只要有一個締約方不同意爭端解決專家組的裁決結果,則該專家組報告不能通過。因此,締約方有可能會采取實用主義的做法操作或控制爭端解決結果,使關貿總協定很難在公正客觀的基礎上就締約方之間的貿易爭端做出裁決。而且關貿總協定解決國際經濟貿易糾紛的主要手段是協商,最后是締約方的聯合行動,缺乏具有法律約束性的強制手段,容易使爭端久拖不決。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關貿總協定的權威性,削弱了其解決貿易爭端的能力。

鑒于關貿總協定的局限性,歐洲共同體于1990年初提出建立一個多邊貿易組織的倡議,12月在“烏拉圭回合”布魯塞爾部長會議上,貿易談判委員會同意就建立多邊貿易組織進行協商,并于1991年12月形成了一份關于建立多邊貿易組織協定的草案。時任關貿總協定總干事的阿瑟·鄧克爾將該草案和其他議題的案文匯總,形成“鄧克爾最后案文”。1993年11月,各方原則上形成了“建立多邊貿易組織協定”。在美國代表的提議下,將“多邊貿易組織”易名為“世界貿易組織”。1994年4月15日,“烏拉圭回合”締約方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通過了《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并于1996年1月1日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

(三)世界貿易組織和關稅貿易總協定

1. 聯系

世界貿易組織和關貿總協定有著內在的歷史繼承性。世界貿易組織繼承了關貿總協定的合理內核,包括其宗旨、職能、基本原則及規則等。《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條款是世界貿易組織《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基礎,已成為規范各成員間貨物貿易關系的準則。

2. 主要區別

(1)法律地位。

從法律意義上說,關貿總協定作為一個臨時適用的多邊貿易協定,其實質是締約方達成的法律性文件,而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永久性的國際組織,具有獨立的國際法人資格。作為正式的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不僅擁有成員方(地區),還建立了完善的組織機構以保證運行。

(2)管轄范圍。

關貿總協定只處理貨物貿易問題;世界貿易組織不僅要處理貨物貿易問題,還要處理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其協調與監督的范圍遠大于關貿總協定。

(3)爭端解決。

關貿總協定的爭端解決機制采用“協商一致”原則,也沒有規定爭端解決的時限,導致爭端解決結果無法有效實施。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采用“反向協商一致”原則,這意味著只有所有成員的一致反對才可推翻專家組的結論,并嚴格規定爭端解決的時限。因此,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裁決的實施更容易得到保證,爭端解決機制的效率更高。

二、世界貿易組織機能

《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確立了世界貿易組織本身的機能,體現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法律地位、職能和組織機構等方面。

(一)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

《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的前言部分表達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包括以下幾個:

1. 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

世界貿易組織致力于推動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終極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符合各國經濟發展所追求的利益,能為各成員所接受。

2. 擴大貨物、服務的生產和貿易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認識到服務貿易對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具有日益增長的重要性”,將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并列對待,從而極大地擴展了國際貿易的內涵,有利于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3. 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世界貿易組織提出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各成員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并以符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成員需要的方式,加強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

4. 保證發展中國家貿易和經濟的發展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進一步認識到需要做出積極努力,以保證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其中的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需要相當的份額”。

5. 建立更加完善的多邊貿易體制

世界貿易組織明確的一個宗旨是要鞏固和發展關貿總協定項下47年貿易自由化和“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的所有成果,從而建立完整的、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邊貿易體系。

(二)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地位

國際組織是介于國家之間的組織,權利來自該組織的成員方,其法律地位由建立國際組織的協議所決定。根據《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具有國際法人資格的國際組織。

1. 國際法人主體資格

世界貿易組織具有法人資格,其成員應當賦予世界貿易組織履行其職能時必需的法定資格。這是世界貿易組織依據國際法采取行動,享有特權和豁免權的基礎。這意味著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上可以締結條約、提起國際損害賠償訴訟,可以在成員范圍內訂立契約、取得和處置財產、提起訴訟等。

2. 國際法特權和豁免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應給予世界貿易組織履行其職能所必需的特權與豁免,也應給予世界貿易組織官員和各成員代表獨立履行有關職能所必需的特權與豁免。世界貿易組織適用聯合國大會批準的《專門機構特權與豁免公約》,可以享有如下特權和豁免:任何形式的法律程序豁免,財產、金融及貨幣管制豁免,所有的直接稅、關稅豁免及公務用品和出版物的進出口限制豁免等。

(三)世界貿易組織職能

根據《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具有以下職能:

1. 管理和實施協議

世界貿易組織最主要的職能是促進《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及各項多邊貿易協議和諸邊貿易協議的實施、管理和運作,以促進各自目標的實現。

2. 提供多邊貿易談判場所

世界貿易組織為各成員間進行多邊貿易關系談判提供場所。談判包括成員方就實施世界貿易組織附屬協定有關事項所進行的多邊貿易關系談判,也包括根據部長級會議可能做出的決定,就新議題和新一輪多邊貿易關系進行談判。

3. 解決成員方之間的貿易爭端

爭端解決機制適用于各成員方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各項協定和協議所引起的爭端。爭端解決機制的法律基礎是《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包括27個條款、4個附件。

4. 定期審議成員的貿易政策

世界貿易組織建立貿易政策審議機制,對各成員的貿易政策和做法及其對多邊貿易體制運行的影響進行定期評估。貿易政策審議機制本質上是一個針對各成員貿易政策及其實踐的監督機制,其目的是促使成員提高貿易政策和措施的透明度,履行所做的承諾,更好地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從而有助于多邊貿易體制平穩運行。

5. 與國際有關機構合作

承認自由化在實現全球經濟決策更為一致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以及其他國際機構進行合作,使其在全球經濟政策的制定上更趨協調。

6. 對發展中國家成員提供技術支持及培訓

世界貿易組織對發展中國家成員,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成員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

(四)世界貿易組織機構

按照《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的架構,世界貿易組織包括以下機構:

1. 部長級會議

部長級會議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由所有成員主管外經貿的部長、副部長級官員或其全權代表組成。部長級會議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討論和決定涉及世界貿易組織職能的所有重要問題,并采取行動。如任命總干事并制定有關規則;對《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及其附件做出解釋和修改;決定將某個貿易協議補充進諸邊貿易協議等。

2. 總理事會及其附屬機構

總理事會由世界貿易組織全體成員代表組成,在部長級會議休會期間履行部長會議的各項職能。總理事會是常設機構,可根據需要適時召開會議,自行擬訂議事規則及議程,履行其解決貿易爭端和審議各成員貿易政策的職責。為此,設立爭端解決機構負責處理成員間基于有關協定和協議產生的貿易爭端,設立貿易政策審議機構定期審議各成員方的貿易政策、法律和實踐。

總理事會下設三個專門理事會,負責監督不同領域談判和協定的執行。其中,貨物貿易理事會負責《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和各項貨物貿易協議的貫徹執行,服務貿易理事會監督《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貫徹執行,知識產權理事會監督《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貫徹執行。此外,總理事會下設政府采購委員會和民用航空器貿易委員會等諸邊協議委員會,其職責由諸邊協議賦予,在世界貿易組織體制下運作,向總理事會通知其活動。

3. 委員會及其附屬機構

部長級會議下設立專門委員會以處理特定的貿易及其他有關事宜,包括貿易與發展委員會,貿易與環境委員會,國際收支限制委員會,預算、財務與行政委員會和區域貿易協議委員會等委員會及其附屬機構。

4. 秘書處及總干事

總干事領導的秘書處是日常辦事機構,主要任務是為世界貿易組織機構談判或協定服務。總干事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最高行政長官,其權力、職責、服務條件和任期由部長級會議決定。總干事任命秘書處工作人員,并按部長會議通過的規則決定其職責和服務條件。總干事及秘書處工作人員屬于國際性質,在履行職責時不得尋求或接受世界貿易組織之外任何政府或其他機構的指示,應避免任何有損其國際職員身份的行為。各成員方應尊重總干事和秘書處職員在其職責方面的國際性質,不應對其履行職責施加影響。

三、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與協議

《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由一個協定和四個附件組成。協定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職能、組織結構、決策機制、成員資格、加入和生效等做了規定,并未涉及規范和管理多邊貿易關系的實質性原則。四個附件:附件一是貨物貿易多邊協定,即《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及其12個協議,《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附件二是《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附件三是《貿易政策審議機制》;附件四是諸邊貿易協議。

(一)基本原則

在世界貿易組織負責實施管理的眾多貿易協定和協議中,貫穿了一些基本原則,成為世界貿易組織運作的基礎和保證。其中,與《政府采購協議》密切相關,并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1. 非歧視

非歧視(Non-Discrimination)待遇,又稱無差別待遇,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核心和基本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指某成員方在實施某種優惠和限制措施時不得對其他成員方采取差別待遇、實施歧視。非歧視原則通過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來實現。

(1)最惠國待遇。

最惠國待遇(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MFN),是指某成員方將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領域給予任何其他國家的優惠待遇,立即無條件地給予其他各成員方。在國際貿易中,最惠國待遇的實質是保證市場競爭機會均等,具有以下特點:

①自動性。

自動性是最惠國待遇的內在機制,體現在“立即和無條件”的要求上。

②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當某成員給予其他國家的某種優惠,自動轉給其他成員方時,受惠標的必須相同。

③相互性。

任何成員既是給惠方,又是受惠方,即在承擔最惠國待遇義務的同時,也享受最惠國待遇權利。

④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最惠國待遇適用于全部進出口產品、服務貿易的各個部門和所有種類的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

(2)國民待遇。

國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NT),是指對其他成員方的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國同類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國民待遇原則的特點如下:

①使用存在差異。

因產品、服務和知識產權領域具體受惠對象不同,國民待遇條款的適用范圍、具體規則和重要性有所不同。

②在境內享有。

國民待遇原則只涉及其他成員方的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在進口成員方境內所享有的待遇。

③“不低于”是基本點。

國民待遇定義中“不低于”一詞的含義是指,其他成員方的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應與進口成員方同類產品、相同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享有同等基礎上的待遇,若進口成員方給予前者更高的待遇,并不違背國民待遇原則。

2. 互惠原則

互惠原則(Reciprocity Principle),指在國際貿易中雙方相互給予對方以貿易上的優惠待遇,是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共同行為規范、準則過程中的基本要求。這種優惠待遇原則上應該是對等的,也允許成員方因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具有適當的靈活性。互惠原則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體現出來:

(1)多邊貿易談判。

通過舉行多邊貿易談判進行關稅或非關稅措施的削減,對等地向其他成員開放本國市場,以獲得本國產品或服務進入其他成員市場的機會。

(2)新成員繳納“入門費”。

當一國或地區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由于新成員可以享有所有老成員過去已達成的開放市場的優惠待遇,老成員就會一致地要求新成員必須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現行協定、協議的規定繳納“入門費”。

(3)經貿合作的工具。

互惠貿易是多邊貿易談判及個別成員貿易自由化過程中與其他成員實現經貿合作的主要工具。在世界貿易組織體制下,由于成員的貿易自由化是在獲得現有成員開放市場承諾范圍內進行的,不像單邊或雙邊貿易自由化利益那么不確定,因此,多邊貿易自由化要優于單邊貿易自由化。

3. 透明度原則

透明度原則(Transparency Principle),是指各成員方應公布所制定和實施的貿易政策、法規等措施及其變化的情況(如修改、增補或廢除等),不公布的不得執行,同時還應將這些貿易措施及其變化情況通知世界貿易組織。透明度原則是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原則,目的在于保證貿易環境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透明度原則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貿易措施的公布。

貿易措施公布的主要內容包括:有關海關法規及關稅稅率等;有關產品進出口管理的措施與要求等;有關進出口支付轉賬所設立的措施;有關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措施;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司法判決和行政裁定等。世界貿易組織要求成員方應及時公布和公開貿易措施,最遲應在生效之時公布或公開。

(2)貿易措施的通知。

貿易措施通知的基本情況是:在成員方公布貿易措施的同時,還要及時通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對成員方需要通知的事項和程序都有明確的規定,以確保其他成員能夠及時獲得有關成員在貿易措施方面的信息。

4. 鼓勵發展和經濟改革

為了鼓勵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從而帶動整個世界貿易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世界貿易組織各項協定和協議中,允許在相關貿易領域給予發展中成員一些鼓勵措施,包括設置特殊和差別待遇條款、設置貿易與發展委員會和提供技術合作與援助等。

(二)貿易協議分類和構成

1. 貿易協議分類

按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和非成員接受的程度,貿易協議分為多邊、諸邊和展邊三種。

(1)多邊貿易協議。

多邊貿易協議是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必須全部接受的貿易協議,如《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及其附屬協議《服務貿易總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2)諸邊貿易協議。

諸邊貿易協議是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自愿接受的貿易協議,只有接受者才受該協議的約束。主要包括附件四的《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以及《政府采購協議》《國際奶制品協議》和《國際牛肉協議》(1)

(3)展邊貿易協議。

展邊貿易協議是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和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國家和地區均可自愿加入的貿易協議,參加者才受該協議的約束,如《信息技術協議》。

2. 貿易協議構成

貿易協議一般由正文和附件兩部分構成:

(1)協議正文。

協議正文包括序言、協議構成部分和條款。序言放在貿易協議的開始,表明貿易協議的意義、宗旨和實現目標的途徑。協議主體部分構成包括簡式和復式兩種。簡式構成,主要指協議內容比較簡單,只列條款,不分部分,如《政府采購協議》等。這些協議通過條款順次列出總則、成員權利和義務,爭端解決和管理等。復式構成,主要指協議內容比較復雜,則分出部分,再納入相關的條款。

(2)協議附件。

協議附件在協議文本后單獨列出,主要是對貿易協議文本內容的補充和細化。附件內容包括對貿易協議文本的注釋、清單以及解釋性說明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凤县| 庆云县| 林甸县| 华坪县| 灵武市| 中西区| 崇州市| 竹山县| 金溪县| 碌曲县| 开江县| 江门市| 佳木斯市| 辛集市| 弥勒县| 方城县| 灌南县| 南漳县| 永善县| 正定县| 枣阳市| 临清市| 犍为县| 湖南省| 清原| 昭通市| 曲水县| 疏勒县| 湟中县| 曲麻莱县| 盘山县| 洛川县| 东乌珠穆沁旗| 肥东县| 林州市| 德钦县| 信阳市| 安宁市| 固安县| 永胜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