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2 易地扶貧搬遷的邏輯

目標:從根本上“拔掉窮根”,實現脫貧致富。易地扶貧搬遷起源于對深度貧困地區反貧困的實踐,主要是針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較低的區域而采取的一種扶貧舉措。這些地區不具備獲得可持續生計的條件,且多處于生存條件惡劣的偏遠深山,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而建設和維護成本極高,基本公共服務難以有效覆蓋,長期以來發展受限,增收困難,生活艱苦,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現象十分突出,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難中之難。只有對這些群眾實施整體搬遷,徹底改善他們的生存生活環境,才能從根本上幫助他們突破環境制約,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出發點:從源頭上解決人與環境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易地移民搬遷貧困群眾大都對自然資源存在過度依賴,或者仍處于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資源承載與生態修復能力下降,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很多貧困群眾分布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確定的生態保護功能區,處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脆弱的生態環境與過度的資源依賴矛盾不斷升級,使這些地區陷入了持續貧困和環境破壞的雙重境地。把散居在生態脆弱地區的眾多群眾整體搬遷,集中安置,將極大地減少對山林的開發破壞,從源頭上解決生態保護面臨的難題,促使各地通過優化人口布局、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路徑:從過程中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建成全面小康。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分散居住在偏遠深山等自然環境惡劣區域,由于居住分散且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滯后,公共服務匱乏,產業支撐脆弱,這種傳統的分散居住和與之相應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從根本上改變,不僅難以實現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難以實現特色產業發展的集約化、規?;y以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只有引導和動員貧困群眾易地搬遷、適度規模集中居住,實現人口布局的調整與聚集,才能促進資源與產業的集約,有利于完善服務功能、有效改善民生,使有限的公共投入惠及更多群眾、發揮最大效益,進而促進和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落腳點:從結果上緊抓“扶人”這一根本,實現人的發展。易地移民搬遷的根本落腳點是將處于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遷移,使其擺脫“養不活人”的環境,為其提供新的生存空間。這其中,從易地移民搬遷的啟動期進行貧困戶識別、搬遷動員,到易地移民搬遷的適應期新的生計資源配置、就業能力提升、產業載體培育、社會關系網絡重構,再到易地移民鞏固期可持續生計能力提升、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社區文化建設等方面均是圍繞人這一根本,都離不開“扶人”這一根本。簡言之,遷移的是人,發展的是人,結果則是讓人更好地發展,實現人生產、生活的轉變和提升,真正實現全面小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南召县| 黑河市| 衡山县| 大安市| 谢通门县| 禹州市| 田林县| 镶黄旗| 钦州市| 崇信县| 武义县| 孟州市| 盐津县| 永清县| 肇东市| 汶川县| 岐山县| 海南省| 永年县| 平乡县| 灵川县| 深圳市| 夏邑县| 太仆寺旗| 泗洪县| 香港 | 宁陵县| 安仁县| 惠安县| 宣汉县| 淮南市| 唐海县| 新密市| 缙云县| 新营市| 固始县| 安多县| 阿拉尔市| 始兴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