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發展報告2018:聚焦新時代西部地區易地搬遷精準扶貧
- 白永秀
- 890字
- 2020-04-10 11:51:37
1.3.1 易地扶貧搬遷與精準扶貧的內在關系
易地扶貧搬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的“三西”扶貧,如今已經由地方區域性的探索實踐上升為具有國家頂層設計并廣泛推行的系統性扶貧工程。2015年12月,中央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以“五個一批”推進精準扶貧,“五個一批”正式成為精準扶貧的實踐抓手。易地扶貧搬遷成為“五個一批”之一,也是其中涉及層面最多、實施難度最大、問題最復雜的系統性扶貧工程。依據2016年《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計劃五年內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涉及22個省的大約1400個縣,處于西部地區的搬遷人口比例達到67.7%。此外,由于大部分的遷出區處于自然環境惡劣與發展條件受限的地區,因此還需同步搬遷近600萬同一遷出地的非建檔立卡人口。由此可見,易地扶貧搬遷是國家貧困治理實踐的重要方式,其實施效果直接影響著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成效。
與之相對應的是,鄉村振興現階段的精準扶貧思想又滲透于易地扶貧搬遷的實踐之中。與之前的扶貧時期不同,鄉村振興現階段的易地扶貧搬遷在搬遷戶的識別、搬遷資金的使用、搬遷安置的方式、搬遷住房建設、遷出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安置后搬遷戶的后續生計上都體現出更加精準、更具可操性的特點。在中央統籌設計、部委協同調配的基礎上,地方結合自身現實情況充分開展差異化實用性強的具體措施,為每一位搬遷戶設計不同的搬遷方案,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的脫貧效果。例如,四川省巴中市明確提出了“三靠五進六不選”(靠園區、靠景區、靠產業基地;進城區、進社區、進集鎮、進鄉村旅游區、進中心村和聚據點;有地災隱患的不選、納入生態保護功能區的不選、無發展后勁的不選、基礎設施難改善的不選、上學就醫難的不選、群眾不滿意的不選)(38)的安置方式,遵循“三搬三不”(搬得準、搬得順、搬得富和不超標、不豪華、不閑置)的原則科學安置搬遷戶。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兩者的本質聯系概括為:易地扶貧搬遷是國家貧困治理實踐的重要方式,是鄉村振興現階段實現精準扶貧的關鍵手段;精準扶貧是國家貧困治理理論的突破性創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同時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最終目的,又在易地扶貧搬遷的實踐過程中得以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