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發展報告2018:聚焦新時代西部地區易地搬遷精準扶貧
- 白永秀
- 3020字
- 2020-04-10 11:51:36
1.2.3 鄉村振興現階段的精準扶貧方略
打贏脫貧攻堅戰、在現行標準下使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基于此,現階段應立足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農村精準扶貧有效對接、深度契合,形成多主體參與(政府、市場、社會)、多路徑協同、多目標融合(鄉村治理與扶貧)的農村貧困治理模式,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到2020年消除農村絕對貧困問題。
第一,立足“產業興旺”目標,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三產”融合,使農民通過發展生產脫貧。產業興旺與產業扶貧之間是密不可分的。所謂產業興旺,本質上是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為主線,加快農業形態多元化,提升農業的綜合收益與競爭力。結合農村當前實踐來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與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是實現產業興旺的關鍵途徑,這就與現階段打贏脫貧攻堅戰高度契合。一方面,與單純通過提升農業生產率的方式發展農業相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尤其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旅游、電商等),將為貧困人口帶來大量就業崗位,有助于農民持續增收;另一方面,推動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現代化,將大幅提升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升貧困人口的脫貧穩定性。產業扶貧本質上是“一個將貧困人口納入市場化、為貧困人口建構參與市場化的基礎”的過程(35),其對于提升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生計能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當前我國農業仍然面臨小農戶大量且長期存在、規模經營主體發展不充分的現實,小規模的兼業經營必然伴隨經營理念落后、先進技術缺乏、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從而導致貧困人口難以充分分享市場化改革的紅利。這便需要通過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特別是培育符合本地比較優勢與適應現代化經營需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從而增強貧困農戶的內生發展動力,使扶貧開發和產業發展齊頭并進,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目標。近期,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財政部等六個部門聯合頒布《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探索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一個強而有力、能夠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農業產業綜合體,便是對這一途徑的最新實踐。
第二,立足“生態宜居”目標,通過生態補償脫貧,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享有美麗宜居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追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與城市相比,廣大農村地區最突出的優勢就是生態環境,最具潛力的脫貧資源就是綠水青山。在以往的開發式扶貧進程中,存在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矛盾突出的現象,由于不同利益主體對經濟社會目標、生態目標的追求及利益導向往往是不同甚至沖突的,它們之間的博弈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36)。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是發展理念上的重大轉變,也是實踐中打破利益糾葛的根本準則。事實上,兼顧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是深度貧困地區擺脫“貧困陷阱”詛咒的必然選擇。一方面,廣泛吸納貧困人口參與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護等生態工程建設,可以切實提升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的工資性收入;另一方面,貧困人口的大規模脫貧,也將減少因貧困人口解決生計問題而導致的對重要生物資源的無序利用、過度開發現象,有力緩解生物多樣性危機和資源環境破壞。因此,堅持生態環保與脫貧攻堅一體推進,持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有助于實現“雙贏”。
第三,立足“鄉風文明”目標,把扶志(更新思想觀念)同扶智(提升知識技術水平)有效結合起來。良好的鄉風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支撐和基礎,也是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成果豐碩,農村經濟條件大幅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建設明顯滯后,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普遍存在,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尚未充分形成。這一方面不利于現代農村風貌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對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參與式扶貧的根本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這要求我們不僅要為貧困群眾提供必要的生產工具、專業知識、技術培訓,提升脫貧的客觀條件,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戶破除“等、靠、要”的觀念,通過樹立典型、教育培訓等方式形成懶惰可恥、勞動致富,人心思進的鄉風和民風,提升貧困群眾擺脫困境的底氣與自信。在重視物質扶貧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扶貧。加強以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逐步形成現代文明的鄉風民俗。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這對鞏固現有扶貧政策的效果與形成新時代社會主義農村新風貌至關重要。此外,教育是阻隔農村貧困代際傳遞與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的關鍵,通過將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與公共文化建設有機結合,通過“志智雙扶”,加快農村脫貧攻堅進程。
第四,立足“治理有效”目標,建立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為精準扶貧提供組織保障。要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良好的鄉村治理結構與治理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鄉村治理有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構建科學、有效、法治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對于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都至關重要。當前,我國鄉村治理普遍呈現出由一系列制度背景(37)帶來的“內卷化”特征,造成在扶貧實踐中出現扶貧對象瞄準偏誤、扶貧資源精英俘獲等問題,“內卷化”治理所需要的高額成本對單純的參與式扶貧效益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學術界形成的普遍共識是鄉村有效治理程度的高低深刻影響著扶貧成效的好壞。在現有扶貧工作與鄉村治理權利結構中,村干部是鄉鎮政府在農村基層的延伸和代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通過提升鄉村有效治理能力促進扶貧工作的開展,就必須在完善當前農村基層自治制度(村兩委)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基礎工作,其中就包括全面構建村務監督委員會、推行農村基層法制建設等。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實踐中精準扶貧也成為打破農村治理“內卷化”、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伴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第一書記”與貧困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的進入為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新的領導力資源,有效提升了農村治理水平。
第五,立足“生活富裕”目標,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在于實現鄉村生活富裕。“生活富裕”體現在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直接的表現是農村現有基礎設施、教育水平的提升與農民醫療養老、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現階段,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城鄉之間在基礎設施、社會保障、醫療養老、人居環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實現鄉村生活富裕的關鍵在于促進城鄉之間各類資源要素的進一步合理匹配,持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具體來講,就是在現有城鄉關聯渠道的基礎上,以實現農民切實增收為出發點,廣泛開展基于城鄉融合、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創新,引導城鄉融合發展。這一點與當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踐途徑高度統一。例如,轉移就業脫貧與社會保障脫貧也是精準扶貧中的重要途徑。轉移就業扶貧通過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崗位,促進有條件的農民進城從事非農產業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社會保障脫貧是通過完善各類城鄉居民一體的保險保障制度,統籌解決農民生活中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緩解農民生活負擔,降低返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