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農民集體成員權行使機制研究
- 陳揚眾
- 1334字
- 2020-04-10 11:38:27
2.2.3 關于集體所有權的權利實施問題
農民集體作為農村土地的法定所有權主體,這一概念終究還是極度抽象的集合,其所有權性質又是我國特有的制度安排,需要解決所有權權利如何實施的問題。在集體所有權下,農民個人不是這種集體共有權的直接權利主體,如何把農民個人與集體連接起來,是解決集體所有權權利實施問題的關鍵所在。
對于農民集體所有,《民法通則》表述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土地管理法》表述為“農民集體所有”,《物權法》修改為“成員集體所有”,這是“立法者深思熟慮的結果”(王利明、周友軍,2012)。(40)集體成員權制度通過突出集體成員在成員集體中的權利內容,進一步密切了集體成員與財產之間的關系,把集體權利落實到成員個人,進而解決集體所有權被虛化的問題。
一是界定了成員集體組織與集體成員在集體所有權中的法律地位。如前所述,現行法律已明確所有權的代表主體,以保證集體所有權的具體行使有確定的組織載體。在與國家、其他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上,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才是主張土地所有權的適格主體。集體成員個人不能主張其個人所有權,但可以基于其成員權主張相應的程序性和實體性權利,從而界定清楚了成員集體組織與集體成員在土地所有權行使上的法律地位。
二是明確了成員集體組織與集體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關系。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是農民集體所有權行使的代表,這一點在《物權法》《土地管理法》中都已得到確認,為了落實成員權,《物權法》還規定了集體成員對集體重要事項的決定權、知情權以及撤銷權等權利,為明確集體成員個人與成員集體組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提供了立法支持和制度基礎。
三是明確了涉及所有權目的集體決策的運行規則。在基于所有權目的進行有關活動中,凡涉及成員之間的重大利益分配或調整,只有作為土地所有權人的成員集體組織才有權決定,集體經濟組織這個代表主體本身無權做出決策,它只能是執行成員集體決定的意志,而這個集體意志就是集體成員通過一定的民主程序后形成的。也就是說,集體成員的意志經法定程序后可以上升為成員集體的意志,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責是落實和執行成員集體的意志,對外、對內按照成員集體的決策行使所有權,而且《物權法》第五十九條已經明確了需要成員集體決定的重大事項具體內容。
四是提出了集體成員權益的救濟機制。為防止土地所有權代表主體或其負責人侵害農民個人的合法權益,《物權法》賦予集體成員撤銷權,集體成員可以通過司法救濟途徑維護自身的成員權益,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暴力途徑的適用,為集體成員與成員集體組織之間的糾紛提供了暢通的解決路徑。然而,《物權法》雖然提出了集體成員的撤銷權,但是并未進行細化的規范,在當前我國還未制定集體經濟組織相關立法規范的情況下,集體成員權益的救濟機制還不完善。
在集體成員權的制度創新下,土地所有權由農民通過行使其成員權形成集體意志得以實現,土地所有權人的權益歸根到底還是落實到了集體成員個人身上(管洪彥,2016)(41)。雖然《物權法》已提出了成員權制度,但是集體成員資格的認定、成員權與承包經營權、村民自治權利的關系、成員權如何行使和救濟等內容還沒有具體化,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細化。只要明確了農民集體的成員資格認定、組織形式以及成員權的行使規則等內容,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就可以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