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虛擬商品、虛擬資本、虛擬的價格形式與價值范疇

馮達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摘 要]關于如何對虛擬商品/資本的運動作出合理解釋,如何理解虛擬商品/資本與價值范疇的關系,使之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硬核相適應,發展其理論體系,尚有相當的爭論。本文嘗試給出一種基于對虛擬商品/資本如何得以交換、如何得以形成價格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的解釋,并且強調價值分配與價值分配所體現出的虛擬商品/資本的背后的社會關系的視角。

[關鍵詞]虛擬商品;虛擬資本;虛擬的價格形式;價值分配;勞動價值論

一、引言與綜述

虛擬商品,是指被商品化的非勞動產品或自然資源;虛擬資本,則是指被資本化的非資本品或權利。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取得商品或資本的形式都是通過價格實現的。不同于商品或資本的價格,由于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都不包含有物化勞動的成分,也即不具有價值量,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的價格并不是交換價值的表現,它們的價格是一種虛擬的價格形式。虛擬的價格形式的存在,就成為一種價格形式和價值偏離的形式,并且是一種性質上的偏離。現實中,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十分常見,并且隨著生產關系的發展,相比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在現代經濟中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的種類更加豐富,其自身的運動也變得更加復雜,尤其是現代的虛擬資本由于金融需求的快速擴張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正在呈現出更復雜的運動形式和對經濟更大的影響力,越來越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也要在其硬核——生產關系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上,通過保護帶的輔助理論的主動調整來對新的經濟現象進行解釋。這也是本文希望對虛擬商品、虛擬資本和虛擬的價格形式在政治經濟學的框架內加以解釋的原因。

虛擬商品、虛擬資本和虛擬的價格形式很早就在商品貨幣經濟中出現了,并且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價格和價值的偏離很早就引起了政治經濟學學者的注意。早期的收入價值論也曾以虛擬商品的價格及其帶來的所有權報酬收入作為不恰當的論據來支持收入價值論,反對勞動價值論。這種早期的論爭,是基于對價格和價值概念的不正確理解,馬克思已給出過針對性的解釋。因此,本文的解釋也是以勞動價值論作為基本出發點的,也即之后的解釋都不應違背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因為沒有物化勞動所以沒有價值的基本觀點。

但也正是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本身沒有價值的性質,使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現象作出解釋存在新的問題。因為不具有價值,它們的交換過程和價格形式都不能直接以勞動價值論對商品運動的解釋邏輯加以解讀。解釋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的交換為何得以發生、價格為何得以形成,乃至價格量的確定以何者為基礎成為新的問題。本文所研究的問題,也就是在于對這幾個問題作出邏輯一致的回答,并且使之能夠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硬核相適應。

早先的研究者也已關注到這一問題,并且對其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和探討。首先,學者們對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的內涵和特征作出了更細致的分析。陳永志[1](2001)分析了虛擬資本的本質特征和其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徐茂魁等[2](2006)分析了虛擬資本的具體形態及借貸貨幣資本積累與現實資本積累的一般關系。謝永添[3](2012)討論了現代虛擬資本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及展現出來的新特征。其次,也有學者對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為何得以交換、為何得以形成價格這一問題作出了解釋。于開紅、趙磊、易淼[4](2012)等對這一問題展開過爭論。趙磊[5](2010)討論了“天生蘋果”問題,假設存在一個自然的蘋果,這個蘋果未經過任何勞動而形成(也就是沒有價值),但是這個蘋果的占有者可以在市場上交換這個蘋果而獲得收入。這實質上就是在討論虛擬商品問題,這個“天生蘋果”就是被商品化的某種自然資源。作者對這種虛擬商品的交換和價格給出的解釋是,“天生蘋果”現象是罕見的,并非社會生產體系下的主流情況,因此其價格是一個偽命題。但是這種解釋的問題在于,被商品化的自然資源的現象并非非常罕見的現象,最初未經改造的土地就是一個例子。并且以不常見作為理由來避免解釋虛擬商品的交換和價格,在本文看來,是保護帶的退縮,并不利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進化,因此不是一個很好的解釋。另一種對虛擬商品和資本的交換和價格問題作出解釋的思路是“資本化”。這類觀點在堅持虛擬商品/資本不具有價值的基礎上,認為其價格的形成源于它們帶來的未來收入的“資本化”,價格是其未來收入的當期表現[4]魯保林,2012;趙磊,2015)。進一步地,有學者開始追溯其未來收入的實質,并認為未來收入本身仍然不能脫離價值,并且認為這種對未來收入的價值屬性的追溯是解釋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的必要部分。代表性的觀點來自趙磊[6](2015),他認為應該用“收入資本化”來解釋虛擬商品/資本的交換為何得以發生、價格為何得以形成,并且還要追溯被資本化的收入所代表的跨時的價值,以這個跨時的價值作為虛擬商品/資本的交換和價格發生的最終根源,也即解釋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的交換和價格基于勞動、價值、價格的先后順序(也就是勞動價值論的直接邏輯),并且應該從這3個環節出發對虛擬商品/資本的交換和價格作出解釋。本文認為,這種解釋思路也是有問題的:第一個問題在于,用資本化來解釋交換得以發生或價格得以形成本質上是一種同義反復,因為商品化(或資本化)本身就是描述虛擬商品/資本取得價格形式從而取得商品/資本形式的全過程,描述的是使虛擬商品/資本被“化為”商品/資本,獲得類似商品/資本運動的過程,用這一過程來解釋這一過程為何得以發生,是循環論證。第二個問題在于,本文認為要解釋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沒必要對跨時收入進行價值的追溯。以追溯價值為基礎來解釋虛擬商品/資本的交換和價格,是一種有些機械化地套用勞動價值論解釋商品運動的邏輯的做法。就勞動價值論本身而言,其解釋的對象就是商品運動,虛擬商品/資本本質上作為一種非商品/非資本,不是勞動價值論所關心的范圍。將虛擬商品/資本強行納入勞動價值論的解釋邏輯里,反而可能帶來混亂。虛擬商品/資本之所以特別,就在于相當一部分的虛擬商品/資本可以通過后期與勞動結合形成生產資料,或者形成真正的資本,從而(轉化后的生產資料和資本)獲得榨取勞動、榨取剩余價值的能力,而對虛擬商品/資本所代表的原初經濟資源的占有,就構成了對轉化后的生產資料和資本的占有,從而獲得了剩余價值的索取權。價值創造過程,不發生在虛擬商品/資本自身上,而發生在其轉化后的生產資料和資本上,本質上是“另一個范圍”的過程,與虛擬商品/資本已經不具有直接關系。勞動價值論著眼于解釋的,正是這個“另一個范圍”內的事情,其已經與虛擬商品/資本沒有直接關系了,因此,追溯價值在本文看來是一種不必要的做法。虛擬商品/資本的交換和價格形成的本質,就在于價值分配過程,價值分配過程也是虛擬商品/資本得以參與社會關系聯接的最重要環節。只有虛擬商品/資本進行價值分配,從社會勞動與分工體系中索取價值,它們背后的社會關系意味才被揭示出來。本文認為,這才是理解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何以交換、何以形成價格的關鍵。本文的第三部分將對這一解釋思路作出詳細的說明。

本文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是對馬克思關于虛擬商品/資本與虛擬的價格形式的論述的分析和解讀,第三部分是對虛擬商品/資本與虛擬的價格形式的解釋思路和分析,第四部分是總結。

二、馬克思關于虛擬商品/資本與虛擬的價格形式的論述與解讀

馬克思對于商品化以及其對應的虛擬的價格形式從兩個角度作過解釋:第一卷的商品和貨幣分析角度和第三卷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虛擬資本角度。從商品和貨幣的角度來分析,商品化本質上是價格形式和價值偏離的一種可能性,虛擬商品——被商品化的非勞動產品或自然資源,本身不是商品,但是通過它們的價格取得了商品的表現形式。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考慮一種特殊的虛擬商品:虛擬資本,這里被商品化的是某種能夠帶來收入(分配)的“所有權證書”,虛擬資本本身不具有價值,但是其通過價格形式取得了資本的表現形式,其被虛擬為資本,或者說是被“資本化”了。兩種解讀的差別就在于其解釋是基于一般的商品經濟的背景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背景。它們本質的邏輯是一致的,都是非商品或資本的事物憑借價格外衣,獲得了商品或資本的表現形式。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章中,馬克思在分析價格形式時,提到了價格和價值量不一致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既包括價格與價值量的數量上的不對等,也包括性質上的可能的不一致。后者這種性質上的差異,就是我們所關心的虛擬的價格形式,也即脫離了價值量而出現的價格。

價格形式不僅可能引起價值量和價格之間即價值量和它的貨幣表現之間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夠包藏一個質的矛盾,以致貨幣雖然只是商品的價值形式,但價格可以完全不是價值的表現。有些東西本身并不是商品,如良心、名譽等,但是也可以被它們的所有者出賣以換取金錢,并通過它們的價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價格。在這里,價格表現是虛幻的,就像數學中的某些數量一樣。另外,虛幻的價格形式——如未開墾的土地的價格,這種土地沒有價值,因為沒有人類勞動物化在里面——又能掩蓋實在的價值關系或由此派生的關系。(1)

如馬克思所說,貨幣表示的價格是商品的價值被表現出來的形式,但是價格卻不總是價值的表現。同時,虛擬商品由于沒有包含人類勞動的內容,是不具有價值的。本質上,這類非勞動產品和自然資源的所有者通過交易獲取的并非交換價值,而是某種意義上的要素報酬或所有權報酬,這種收入的正當性的直接來源就是所有權。因此,這種交易及所有者獲得的收入是一種價值分配的結果,而不是價值交換的結果。這種收入是站在社會勞動分工體系之外的,憑借對要素所有權的壟斷,向社會勞動分工體系索取的價值分配。虛擬商品沒有價值,所有者獲得的價格是價值分配的結果,是我們后面開展相關討論的基礎。

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作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復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作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資本會提供的收入,這樣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例如,在年收入=100鎊,利息率=5%時,100鎊就是2000鎊的年利息,這2000鎊現在就看作每年有權取得100鎊的法律證書的資本價值。對這個所有權證書的買者來說,這100鎊年收入實際代表他所投資本的5%的利息。因此,和資本現實增殖過程的一切聯系就徹底消滅干凈了。資本是一個自行增殖的自動機的觀念就牢固地樹立起來了……即使是債券——有價證券,不像國債那樣代表純粹幻想的資本的地方,這種證券的資本價值也純粹是幻想的。這種證券就是代表這種資本的所有權證書。(2)

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章中,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虛擬資本。類比虛擬商品的邏輯,虛擬資本可以被描述為被資本化的非資本物品或權利。同樣的,它們是一種“所有權證書”,本身不具有價值。在根本邏輯上,虛擬資本與虛擬商品相類似,出售虛擬資本的一方獲得的收入同樣是一種所有權報酬,而不是交換價值,是從社會勞動分工體系中獲取價值分配的結果。但是虛擬資本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通過價格外衣取得了資本的形式。因此,雖然虛擬資本本質上不是資本,但是它的運動隱含了資本運動的內容。

馬克思提出過股票的例子。本文將股票的例子加以詳細分析,以解釋虛擬資本相對于虛擬商品的獨特之處。股票本身是一種對于公司資產的所有權證書,其價格就源于這個所有權。但是在企業內部,企業將從股票發行中獲得的貨幣資本投入生產過程,成為在這個企業中實際已經投入或將要投入的資本(3)。從股票發行中獲得的貨幣資本投入到生產過程,成為生產資本,這部分資本通過與勞動的結合榨取剩余價值。股票持有者憑借所有權憑證索取一定數額的剩余價值。縱觀全過程,可知最初股票的交易實際上應該理解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企業資產的所有權的交易,交易的內容是真實的資本,是包含有死勞動的物化的價值的資本;第二個部分是憑借資產所有權而取得的剩余索取權,這部分交易的內容則是虛擬資本,是被資本化的未來收入(未來可以索取到的剩余價值),不是真實的資本,也不具有價值。虛擬資本僅僅指后者。馬克思對這一問題作出過特別的說明:

這個資本不能有雙重存在:一次是作為所有權證書即股票的資本價值,另一次是作為在這些企業中實際已經投入或將要投入的資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種形式,股票只是對這個資本所實現的剩余價值的相應部分的所有權證書。A可以把這個證書賣給B,B可以把它賣給C。這樣的交易并不會改變事情的本質。這時,A或B把他的證書轉化為資本,而C把他的資本轉化為一張單純的對股份資本預期可得的剩余價值的所有權證書。(4)

股票的全部價格也因此包含了兩部分內容:真實資本的價格和虛擬資本的價格。從權利的角度來看,全部價格代表的是企業一部分資本的所有權以及憑借這一所有權獲得部分剩余價值的權利,是兩種不同層面權利的復合。發行股票的一方獲得的收入則由交易真實資本(所有權)帶來的交換價值及未來剩余價值索取權利的報酬這兩部分組成。這里包含了兩種權利的概念——真實資本(生產資料)所有權以及憑借這一所有權而取得的剩余價值索取權,這兩種權利發生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時點,發生在完全不同的層面上。

第一個層面下,交易的所有權是企業一部分“即將投入的”資本的所有權,是企業的一部分生產資料(也就是真實資本)的所有權,出售股票者交換生產資料所有權,從購買者處獲得交換價值。第二個層面下,交易的內容是對“即將投入的”資本在之后的生產過程中榨取的剩余價值的索取權。這里交易的內容則不再是真實資本了,而是一種虛擬資本。因為用于交易的這種權利是一種獲得價值分配的權利,其本身不包含任何勞動的成分,僅僅是憑借占有生產資料而獲得的索取剩余的權利,是一種所有權報酬。因此,股票出售者通過交易股票的虛擬資本的部分,本質上獲得的是所有權報酬,而非交換價值,是站在社會分工體系外獲取社會剩余價值的分配的結果。

在股票這種形式下,虛擬資本的交易有賴于真實資本的交易,因為剩余價值索取權是依附于生產資料所有權而存在的,如果沒有后者的存在,虛擬資本就不具有意義(對于股票而言,不能只買企業的預期收益)。但是對于債券而言,利息(事實上是利息背后的獲得價值分配的權利)是可以被單獨資本化的,從而虛擬資本可以獨立存在(對于一些債券,可以只購買某期的利息)。

虛擬資本不同于虛擬商品的獨特之處之一,就在于虛擬資本背后隱含了參與資本運動的內容,是資本運動的支持(雖然其本身并不具有資本運動)。對于虛擬商品而言,通過虛擬商品的價格獲得的貨幣收入并不一定參與到生產過程中,價格也與這筆收入之后的用途無關。但是虛擬資本卻會憑借其價格為出售者帶來貨幣資本,再進入生產過程,榨取剩余價值。榨取剩余價值的權利隨著初始所有權的轉移而轉移到了最初的股票購買方,虛擬資本價格也就被所有權帶來的剩余索取權確定。虛擬資本背后隱含對于資本運動的支持,以及虛擬資本的價格中包含的“新的”剩余價值索取權的內容,是被虛擬資本這種形式本身所決定的,表現出來就是有價證券——股票、債券作為企業融資手段和投資者投資手段的性質以及與之對應的它們在契約上的規定。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然在邏輯上(生產資料)所有權先于剩余索取權,但是剩余索取權才是購買方所真正看重的,類比虛擬商品,是剩余索取權構成了有用性(例如,股票購買者購買企業資產的一部分不是為了購買資產本身,而是為了獲取收益、占有利潤。而利潤索取權利需要憑借對企業部分資產的所有權來取得)。

馬克思還對虛擬資本的價格運動作了分析。

這些所有權證書——不僅是國家證券,而且是股票——的價值的獨立運動,加深了這種假象,好像除了它們可能有權索取的資本或權益之外,它們還構成現實資本。這就是說,它們已經成為商品,而這些商品的價格有獨特的運動和決定方法。它們的市場價值,在現實資本的價值不發生變化(即使它的價值已增殖)時,會和它們的名義價值具有不同的決定方法。一方面,它們的市場價值,會隨著它們有權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發生變化……這種證券的市場價值部分地有投機的性質,因為它不是由現實的收入決定的,而是由預期得到的、預先計算的收入決定的……它的價值始終只是資本化的收益,也就是一個幻想資本按現有利息率計算可得的收益。(5)

馬克思在解釋虛擬資本的價格運動時,實際上已經引入了利息率和類似風險的概念,其中的一些對定價方式的討論,已經非常類似于今天的證券理論。馬克思也強調,虛擬資本具有投機的性質,其價格依賴于剩余價值索取權,更具體的,是依賴行使剩余索取權所能獲得的預期未來收入。虛擬資本價格的實質,就是資本化的預期收入,或者說是預期剩余價值。

三、虛擬商品、虛擬資本、虛擬的價格形式的一種解釋思路與分析

(一)虛擬商品/資本與價值范疇的直接不相關

如前所述,本文討論的虛擬的價格形式,本質上是價格形式和價值偏離的一種可能性,是相對于“量的矛盾”而言的一種“質的矛盾”。以這一認識為出發點,可以避免陷入一些邏輯上的錯誤。討論虛擬的價格形式,一定是基于性質上的差異而言的,而不再是數量上價格不能準確表現價值量的問題。事實上,就價格和價值偏離的現象本身,這一問題很早就有爭論。本文希望討論的是那些自身完全沒有價值依附的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純粹的非勞動產品,如沒有被勞動改造過的自然資源,以及純粹的非資本品,如前文所述的有價證券),而不是事實上有物化勞動,而被忽略了或者被錯誤地理解了其中價值量的商品(如實際上包含有勞動的金剛石)。

那么虛擬商品/資本與虛擬的價格形式和價值范疇的關系是怎樣的?一個最根本的回答是,沒有任何直接關系,因為虛擬商品/資本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勞動,根據勞動價值論中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虛擬商品/資本本身也就不包含任何價值量。就社會經濟史觀的方法層面而言,虛擬商品/資本由于沒有包含任何勞動,也就不包含生產的社會性的內容,沒有進入社會勞動和分工體系,也就與社會勞動和價值創造沒有直接關聯。從這一角度來說,就足以反駁收入價值論的相關觀點。

(二)解釋虛擬商品、虛擬資本與虛擬的價格形式:交換何以達成,價格何以形成

本文關注的問題是,虛擬的價格形式作為一種價值和價格的背離,作為一種商品貨幣經濟中的現象,如何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一個自然的思路是,將其納入勞動價值論的框架,將勞動價值作為虛擬的價格形式得以存在的某種間接的根源。但是,從邏輯上,將虛擬商品/資本納入勞動價值論的解釋框架下,并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勞動價值論關注的是商品,即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勞動價值論的意義就在于給商品運動——占有、生產、交換、分配提供一種一致的邏輯和理論基礎。價值范疇的引入為剖析商品背后的社會關系提供了可能性。那么虛擬商品/資本本質上并不是商品或資本,邏輯上它們并不是勞動價值論所關注的、希望解釋的對象,并且,由于虛擬商品/資本本質的非勞動產品的特性,不能直接套用勞動價值論的邏輯。因此,直接從勞動價值論去理解虛擬商品/資本的價格和交換,反而有可能因為邏輯的不相容而得出與勞動價值論矛盾的結論。因此,對于虛擬的價格形式這種現象的理解和解釋,不應該直接從價值角度出發,而應該由其交換行為和交換過程中呈現的價格作為討論的出發點。虛擬的價格形式,實際上包含了交換和價格兩個層面的內容,虛擬商品/資本何以被交易、被買方接受,本質上是交換為何得以發生的問題;價格為何存在、價格大小如何被確定,本質上則是價格為何得以形成與被確定的問題。對于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又必須依托于一定的生產關系的基礎。

交換為何得以形成,換句話說,就是為什么賣方得以出售虛擬商品和虛擬資本,而買方愿意購買。就交換這一種行為的形式而言,這與商品的交換是一樣的,但是交換的本質內容則有根本的差別。就交換得以發生的基礎而言,虛擬商品/資本的交換依賴于占有,是占有的正當性規定了交換的正當性。這在現實中的反映就是表明對交換物名義上占有的產權使交換的契約得以發生,當然,名義上的占有根本上還是依賴于生產關系規定下的占有關系。因此,就解釋交換作為虛擬商品/資本運動的一個環節的形式的正當性,無須涉及價值范疇,只需要先前的占有關系的支撐,是所有權的歸屬所規定的。因此,交換過程中發生的從買方流向賣方的貨幣資本,本質上也就是一種所有權報酬或要素報酬,是所有權的占有使其擁有了索取價值分配的能力。這筆索取而來的價值,就表現為貨幣資本,形成了其被貨幣表現出來的價格形式。價格的形成,就依賴于價值分配的發生,以價值分配為基礎。價值分配的數額大小,就形成了價格的大小,因為這個價格不過是這筆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分配的數額大小,又與所有權以及其帶來的好處有關。這些具體形態的所有權帶來的好處通過一定的形式確定價值分配的一定數額)。至此,我們就回答了虛擬商品/資本的交換何以達成和價格何以形成兩個層面的問題。

那么買方為何愿意接受這筆交易,并同意讓渡一部分貨幣資本,也就是說讓渡一部分價值給賣方呢?一個最直接的回答是:有用性,這種所有權及其帶來的其他好處對于買方而言具有有用性,對于大部分自然資源而言,其有用性就在于能夠在勞動的作用下轉化為生產資料,從而為吸收將來的剩余價值提供了可能,或者說提供了一種權利,這種權利的獲得又依托于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回溯到自然資源尚作為一種非勞動產品被交易時,購買者實際上讓渡一部分貨幣資本就是為了獲得這種跨時的未來索取剩余價值的權利。對于虛擬資本而言,本質上也是一樣的,購買者支付給賣方一部分貨幣資本也是為了獲得未來的索取剩余價值的權利;只不過對于將要形成生產資料的自然資源而言,索取的是自然資源轉化而來的生產資料所新榨取的剩余價值,而對于虛擬資本,如就生息資本而言,索取的是未來的從外部獲取剩余價值分配的權利,這種分配追根溯源,又始終會落腳到某個資本家榨取勞動的剩余價值的過程,虛擬資本的復雜性也就僅在于此。馬克思把虛擬商品的形成稱為商品化,把虛擬資本的形成稱為資本化,描述的也就是虛擬商品/資本在交換中取得價格形式的過程本身。

(三)虛擬的價格形式與價值分配

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復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作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資本會提供的收入,這樣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例如,在年收入=100鎊,利息率=5%時,100鎊就是2000鎊的年利息,這2000鎊現在就看作每年有權取得100鎊的法律證書的資本價值。(6)

此處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馬克思在討論生息資本時所說的將利息的收入“資本化”,實際上描述的也是這樣的價格形成過程本身,是所有權及其帶來的好處通過一定的形式(在這里是利息率)確定當期價值分配數額的大小,從而確定價格:“看成是……法律證書的(貨幣)資本價值。”從而資本化根本上描述的是一個價格形成過程,是虛擬的價格形式得以產生,從而使虛擬資本得以取得資本的形式的過程。因此,趙磊[6](2015)以收入資本化來解釋虛擬的價格形式存在的做法,在本文看來是一種同義反復,是用現象解釋現象的做法。因為資本化本身就描述了價格的具體形成過程,用價格形成過程來解釋虛擬的價格形式存在的原因,沒有注意到更本質的支持價格形成過程的價值分配。是價值分配使之與社會勞動和分工體系發生關系,從而成為社會關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價格的具體形成。如果只有價格的具體形成,而沒有價值分配,那虛擬商品/資本也就無從實現自身,無從取得商品/資本的形式。銀行家按照市場公允的方式自己確定某種證券的價格(假定與上文馬克思文本中所描述的方式無異),那么從利息收入向貨幣資本的轉化,在銀行家的想象和計算中已經虛幻地完成了。但是無人購買,銀行家就無法獲得所有權報酬,從而無法獲得價值分配。那么這個價格就不能真正地形成,就無法完成真正的“資本化”,虛擬資本也就無法實現,無法取得資本的形式。虛擬商品也是一樣,當虛擬商品被所有者按公允方式定價后,如果無人購買,價值分配無法實現,那么虛擬商品就不能真正地取得價格形式,從而不能完成真正的商品化。因此,用商品化、資本化來解釋虛擬的價格形式存在,不是一種有信息量的解釋。

此外,以價值分配解釋虛擬的價格形式的優點還在于,它不依賴于具體的價格數量確定方式的存在或者有用性的追溯。對于生息資本而言,其利息收入可以通過利息率的方式被資本化,形成價格,但是對于一些物品而言,我們很可能找不到一種確定的價格數量的確定方式,如本文第二部分引用的馬克思的論述中的良心、名譽,我們找不到一種確定良心、名譽價格的方式,但是并不意味著它們不能被在某次具體的交易中被定價,從而它們獲得了價格形式,成為虛擬商品。并且本文認為,要解釋虛擬的價格形式,也不需要依賴于有用性的追溯,有用性來源于權利形式,無論是轉化自然資源使之成為生產資料榨取剩余價值,從而憑生產資料的初始所有權索取剩余價值的權利,還是購買生息資本獲得索取剩余價值分配的權利,而權利帶來的好處如何實現、權利如何被使用是高度個人化的事實,我們不必為了解釋虛擬的價格形式得以存在而去解釋這些個人化的事實,也就不必嘗試著將這些權利帶來的好處全部歸結到價值的解釋,以期不違背勞動價值論的判斷。虛擬商品/資本本質的自身的社會關系聯接,就發生在價值分配,從社會勞動分工體系中索取價值的那交易過程的一瞬間,交易之后虛擬商品/資本如何被使用,這些虛擬商品/資本之后又如何通過與勞動結合間接地支持了生產活動的開展,是“另一個范圍”內發生的事情。之所以不必將有用性全盤最終追溯到價值,也在于這樣的追溯很可能是沒有盡頭的,也因為即使追溯和解釋了再多,也脫離了最初使虛擬商品/資本取得商品、資本形式的最重要的社會關系聯接。而這也不意味著對勞動價值論的違背,在那些商品和資本運動的領域內,勞動價值論依然發揮著其自身的解釋力,而不與虛擬商品/資本的存在構成沖突。當虛擬商品/資本通過與勞動的結合真正成為商品或資本(如初始自然資源轉化為生產資料),此時它們就是作為真正的商品或資本受到勞動價值論所闡述的邏輯支配的。這就又一次強化了勞動價值論的適用范圍的含義。

四、總結

馬克思所討論的虛擬商品、虛擬資本和虛擬的價格形式問題在今天看來仍然非常具有洞見,但是關于如何對虛擬商品/資本的運動作出合理解釋,如何理解虛擬商品/資本與價值范疇的關系,使之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硬核相適應,發展其理論體系,尚有相當的爭論。因此,本文嘗試給出一種基于對虛擬商品/資本如何得以交換、如何得以形成價格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的解釋,并且更加強調價值分配與價值分配所體現出的虛擬商品/資本的背后的社會關系的視角。本文認為,交換的正當性,在于先前的占有關系的支撐,在于所有權歸屬的規定。交換能自愿地發生,源于所有權的不同形態的有用性。這種有用性可能是通過與勞動結合轉化為生產資料/資本,從而憑據所有權索取剩余價值的權利,也可能是其他形態所表現出來的有用性。而價格的形成,依賴于價值分配的發生,以價值分配為基礎。理解虛擬商品/資本的運動,本質上應基于價值分配和價值分配背后體現出的虛擬商品/資本所包含的社會關系,也即對社會勞動和分工體系內的價值的索取。基于此,本文認為,對未來收入的價值追溯在解釋虛擬商品/資本運動上是不必要的,并且這也不與勞動價值論構成沖突,因為它們實際上針對的是不同范圍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永志.略論虛擬資本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中國經濟問題,2001(6):29-34.

[2] 徐茂魁,李寶翼.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的現代闡釋[J].教學與研究,2006(4):30-35.

[3] 謝永添.關于虛擬資本與虛擬經濟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經濟科學,2003(6):37-43.

[4] 趙磊,等.勞動價值論之辯[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45-47.

[5] 趙磊.“天生蘋果”駁倒了馬克思嗎?[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5):86-91.

[6] 趙磊.“虛擬價格”何以可能——關于馬克思土地價格理論的重大分歧[J].學術月刊,2015(11):49-55.

[7]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 趙錦輝.馬克思論述虛擬資本的雙重思路及其對界定虛擬經濟的啟示[J].當代經濟研究,2006(10):12-15.

[10] 馬艷,李韻.自然資源虛擬價值的現代釋義——基于馬克思經濟學視角[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10):80-85.

[11] 易培強.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與國際金融危機[J].當代經濟研究,2009,161(1):1-6.

[12] 王璐.從馬克思的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兼論虛擬經濟的起源與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3(9):6-12.


(1)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3.

(2)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8.

(3)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9.

(4)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9.

(5)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1.

(6)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屏| 丰宁| 金寨县| 马边| 图们市| 颍上县| 盖州市| 太保市| 扶绥县| 敦化市| 电白县| 承德县| 绵竹市| 永济市| 大关县| 大同市| 扶沟县| 乌鲁木齐市| 高台县| 桃园县| 博兴县| 外汇| 桃源县| 拉孜县| 敦煌市| 南郑县| 古蔺县| 蓬溪县| 老河口市| 奎屯市| 井陉县| 耿马| 襄汾县| 巩留县| 枞阳县| 栾川县| 博野县| 天祝| 镇远县| 汨罗市| 扶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