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8: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
- 任保平
- 2901字
- 2020-04-10 11:39:47
0.2 2015年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總指數及排序
我們首先根據所得到的各基礎指標的相應權重求得各方面指數值(見表0-3),然后采用同樣的方法獲得各方面指數的權重,合成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對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得到的測度結果如表0-4所示。
表0-4 2015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及排序


圖0-1 2015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序
2015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山西、浙江、江蘇、陜西、湖北、海南,都是相對發達的省份,排名前10位省份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平均值為3.677。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吉林、江西、廣西、河南、內蒙古、河北、云南、貴州、寧夏、新疆,除吉林、廣西、河北以外,均屬于中西部內陸地區,排名后10位省份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平均值為0.886。排在前10位省份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平均值是排名后10位的4.15倍,表明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顯著優于中西部地區。
表0-5 2015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各分項指數及排序

續表

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陜西、甘肅、廣東、北京、重慶、上海、江西、浙江、江蘇、安徽,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平均值為1.345,說明這些地區在2015年經濟增長的效率較高,然而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排在后10位的省份分別是新疆、寧夏、青海、內蒙古、吉林、云南、天津、山西、廣西和遼寧,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平均值為0.666,排在前10位的經濟增長的效率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的經濟增長的效率平均值的2.02倍。可以看出,位于西部地區的陜西和甘肅的經濟增長效率在2015年最高,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排名也較為靠前,而大多數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效率較低,尤其是新疆、寧夏和青海等地區,在未來經濟增長中亟須考慮效率因素,通過提高區域發展的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浙江、江蘇、內蒙古、重慶、福建和遼寧,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平均值為2.226,這意味著2015年這些地區經濟增長的結構發展水平較高,然而,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新疆、吉林、湖南、湖北、云南、河北、寧夏、青海、陜西和甘肅,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平均值為0.306,排在前10位省份的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的經濟增長的結構平均值的7.27倍。經濟增長結構的權重較高,說明結構維度對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發展測度有著重要影響,而結構層面發展較好的地區與發展落后的地區差異較大,兩極分化顯著,意味著我國區域之間結構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亟須得到重視。經濟增長結構發展較好的地區普遍落入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結構調整較為緩慢,調整地區經濟增長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投資消費結構以及城鄉二元結構是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當務之急。
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山西、遼寧、河北、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寧夏、浙江、山東、四川,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平均值為1.917,說明這些地區經濟增長穩定性較高,受外界影響產生的波動性較小,經濟增長的抗沖擊能力較強,而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是貴州、重慶、海南、湖北、云南、江蘇、新疆、福建、廣東、北京,其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平均值為0.480,排在前10位的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地區的將近4倍。從中可以看出,除浙江和山東以外,經濟增長穩定性較高的地區多落入東北地區以及中西部內陸地區,而東部地區以及南部地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較差。總體來看,東部地區、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快,但波動性較大,經濟發展易受外部環境、內部變動影響而大起大落。相對而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的穩定性較強。因此,要對東南部地區的經濟短期波動進行調整,并且與長期趨勢的影響相結合,以熨平經濟增長的波動性,促進地方經濟增長質量持續發展。
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天津、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廣東、山東、湖北、河北以及福建,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平均值為2.077,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較高的這些地區均是經濟增長發展較快、經濟增長質量程度較高的發達地區,意味著經濟增長較為發達的地區更注重經濟增長的福利分配以及人民生活的福利最大化,重視人民共享經濟增長碩果,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而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是云南、青海、甘肅、新疆、陜西、寧夏、四川、山西、湖南、內蒙古,其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平均值為0.763,排在前10位的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地區的2.72倍。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值較為落后的地區多處于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依然存在明顯的差距。這說明落后地區對基本社會福利的關注程度較低,在民生方面相關制度政策不健全,亟須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綜合發展。
經濟增長的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指數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海南、浙江、江蘇、福建、重慶、湖南,經濟增長的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指數平均值為3.426。總體來看,東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代價相對其他幾個地區較好,近年來大部分東部地區都在注重環境污染治理的改善,在向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推進,經濟增長的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指數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是青海、寧夏、山西、新疆、內蒙古、甘肅、貴州、云南、河北、遼寧,其經濟增長的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指數平均值為0.564,排在前10位的經濟增長的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指數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地區的6.074倍。這說明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生態環境代價偏高,且與東部發達地區差距較大,中西部地區傳統工業基地密集,使得產業耗能嚴重。而東北地區是傳統重工業基地,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使得該地區生態環境岌岌可危,在開發利用本地資源的同時,也要不斷治理、改善并促進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因此,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排名靠后的地區應當全面提高環境污染治理水平,推進節能化生產以及資源循環再利用生產體系,嚴格控制單位能耗和污染排放,改善城市環境衛生質量,以促進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經濟增長的國民經濟素質指數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北京、陜西、天津、上海、湖北、青海、甘肅、廣東、安徽、四川,國民經濟素質指數平均值為2.322,經濟增長的國民經濟素質指數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是廣西、海南、河南、河北、內蒙古、新疆、吉林、福建、寧夏以及湖南,其國民經濟素質指數平均值為0.278,排在前10位的經濟增長的國民經濟素質指數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地區的8.35倍,差距較大,東部地區國民素質水平最高,尤其是北京、天津、上海這些地區的科學技術支出占比較高,對創新型經濟的結構轉型和新經濟背景下新動力的轉換起到了推動作用。然而,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國民經濟素質水平偏低,說明這些地區對于科學創新能力的培育及重視度并不高,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較弱,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不突出,且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意識薄弱。與此同時,社會服務水平不高,國民基本素質能力低下,要保持未來經濟增長質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提高國民綜合素質能力、大力支持科學創新事業、提高地方自主創新實力成為偉大而深刻的變革方向。
- 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0—2021)
- 日本與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系列·智庫報告)
- 創意營造學(文化發展學術文叢)
- 近代中國工業空間擴散的動力機制研究(1840—1937)
- 要素市場扭曲下的中國內需問題研究
- 通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英文)
- 農村金融資源配置與農民福利的時空耦合機制研究
- 小民經濟觀察·系列4
- 新中國70年與新時代經濟學的歷史使命
- 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新模式
-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演變研究:基于“總量—要素—結構”視角
- 中國創意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 西部發展研究(2019年第1期/總第11期)
- 中國城市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2021)
- 中國小微企業發展研究報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