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8: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
- 任保平
- 2480字
- 2020-04-10 11:39:48
2.2 文獻綜述
由于勞動收入份額提升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勞動收入份額的演變趨勢及其變化原因的分析,主要形成了5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從資本替代勞動視角,認為資本替代勞動是導致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Bentolina和Saint-Paul,2003;羅長遠、張軍,2009)。第二種觀點從產業結構變遷的視角,認為三次產業勞動收入份額高低存在差異,隨著產業結構轉型會帶來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化(Morel,2005;李稻葵等,2009;白重恩、錢震杰,2010;龔剛、楊光,2010;石濤、張磊,2012;姜磊、陳堅、郭玉清,2014;胡秋陽,2016)。第三種觀點從技術進步偏向的角度,認為生產技術的高資本偏向性會導致勞動收入份額低位運行(Autor和David,2010;Romer,2012;黃先海、徐圣,2009;陳宇峰、貴斌威、陳啟清,2013)。第四種觀點從需求結構和技術效率視角,認為最終需求和技術進步會通過國民經濟的生產體系對勞動報酬產生顯著影響(孫文杰,2012)。第五種觀點從開放經濟視角,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外貿易以及出口企業生產方式等因素會對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Mezzetti和Dinopoulos,1991;肖文、周明海,2010;邵敏、黃玖立,2010;張杰、陳志遠、周曉艷,2012;王雄元、黃玉菁,2017)。
那么,勞動收入份額下降是否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早期增長理論認為要素收入分配結構向資本傾斜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Bhaduri和Marglin(1990)的研究卻發現,在不考慮政府活動的兩部門經濟中,究竟向資本還是向勞動要素傾斜將取決于驅動總需求的是投資需求還是消費需求。Stockhammer(2008)也認為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取決于勞動收入份額對投資和消費影響的比較。Bowles和Boyer(1995),Gordon(1995),Hein和Vogel(2009)等的經驗研究發現,各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采取的經濟發展方式、開放程度不同,會使得要素收入分配結構變動對各自的經濟增長產生不同的影響。
研究我國勞動收入份額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僅對中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模式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現有收入分配結構具有參考價值。目前對我國勞動收入份額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周明海等(2010)、黃乾和魏下海(2010)、劉盾等(2014)在這一方面進行了非常有益的嘗試,重點討論了勞動收入份額變化與經濟增長數量的關系。周明海、肖文和姚先國(2010)將宏觀經濟增長與國民收入分配相結合,動態地討論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原始勞動三者的增長與分配之間的互動關系。但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仍是尋找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原因,研究認為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回報不匹配是理解國民收入分配向資本傾斜的關鍵。黃乾、魏下海(2010)以1994—2007年中國29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為樣本,使用單一方程估計法分別檢驗了勞動收入份額變動對消費和投資的影響,結果顯示,在不考慮勞動收入份額對凈出口的影響下,勞動收入份額提高對消費的擴張效應大于其對投資的抑制效應。劉盾、施祖麟、袁倫渠(2014)在對Bhaduri-Marglin模型進行擴展的基礎上,以中國1978—2012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為樣本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向取決于消費需求促進作用與投資需求、凈出口抑制作用的比較,現階段在我國呈現出“工資拉動增長”的類型。
那么,我們究竟應當從何種角度來評價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現有文獻傾向于在經濟增長數量框架下討論勞動收入份額過低的影響。經濟增長是數量與質量的統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暗含著現有收入分配結構是否合理、應該以何作為調整依據等帶有價值判斷的命題,僅僅選擇增長數量作為判斷標準顯然不能概括復雜的增長目標,質量視角為準確評價勞動收入份額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經濟增長質量是相對于經濟增長數量而言的一個具有規范性價值判斷的復合概念。早期研究認為經濟增長質量體現的是經濟增長結果的優劣,從經濟增長效率視角可以將其理解為要素投入產出比或全要素生產率(卡馬耶夫,1983;王積業,2000;劉亞建,2002;康梅,2006)。由于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中均出現了大量問題,相關研究開始從更加寬泛的視角來看待經濟增長的結果,認為經濟增長質量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不同方面,把受教育水平、預期壽命、健康狀況、收入分配、環境資源以及法律和秩序發展的程度等問題都納入經濟增長質量的概念中(Hong,1994;Vinod,2001;Barro,2002)。隨著經濟增長質量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文獻進一步將其定義為經濟增長內在的性質與規律,認為經濟增長質量是一種全新的增長概念,它不僅涉及對經濟增長結果優劣的認識,還應該關注經濟增長過程的好壞,由此將經濟增長的結構、穩定性、社會結果等內容納入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Mlachila等,2014;鈔小靜、任保平,2011;馬軼群、史安娜,2012;隨洪光、劉廷華,2014;李萍、馮夢黎,2016)。經濟增長質量是從經濟的內在性質上來刻畫經濟增長的,本章認為既要從增長過程中來考察,也涉及經濟增長的初始條件與最終結果問題,需要從條件、過程、結果3個層面進行討論。
上述文獻對于我們認識和理解勞動收入份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章將在以下4個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拓展:第一,已有文獻往往立足于數量視角來研究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原因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完整的經濟增長內容既包括經濟增長數量也涵蓋經濟增長質量,本章選擇從質量視角來研究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具體的作用機理。第二,已有文獻往往集中從過程和結果兩個維度界定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而沒有充分考慮經濟增長運行的基礎條件,本章分別從條件、過程以及結果3個維度來定義和測度經濟增長質量,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的理論分析與經驗檢驗。第三,現有文獻往往只關注經濟增長質量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經濟增長質量本身所具有的空間依賴性。本章引入空間因素,充分考慮內生交互效應和外生交互效應的作用機理,分別在不同空間矩陣的視角下檢驗勞動收入份額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第四,現有文獻往往傾向于單獨考察勞動收入份額與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凈出口的作用關系,通過比較得出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最終方向,而沒有直接檢驗勞動收入份額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本章采用中介因子法檢驗勞動收入份額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的具體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