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2017)
- 張平 張連城 劉樹成
- 885字
- 2020-04-07 10:37:25
一、引言
產業集聚和結構升級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回顧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依靠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實現了快速增長,2016年經濟總量高達636463億元,人均收入達到8000美元,創造了“增長奇跡”。然而,這種外延式的增長模式正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投資效率下降、出口銳減等一系列現實條件的約束,全要素生產率不增反降,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依靠傳統的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創新和結構調整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通過產業鏈的分工和整合實現空間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達到區域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實現特大城市的產業升級和產業再集聚,發揮特大城市的區域增長效應。2015年中央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現區域內的產業協同、功能整合和創新引領,推動特大城市生產性服務業再集聚對周邊區域的溢出效應,形成新的增長極,進而帶動全國經濟發展。京津冀地區作為傳統經濟圈,在全國經濟整體布局中占據重要地位,2016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高達34382.4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1%,成為推動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除此之外,在全國產業結構調整布局中,京津冀地區處于我國的“雁陣頭部”,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速度較快,服務業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截至2014年,北京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高達78%,天津市也達到50%,河北省為37%。自2005年以來,京津冀三地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呈現上升態勢。雖然河北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北京、天津兩地,但是在北京、天津的強勢帶動下,服務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的整體拉動作用已經超過一半,2016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中服務業增加值為19967.5億元,占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的58%,占全國服務業增加值10.8%。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離不開北京對周邊地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為一流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人力資源的集聚地,北京必將成為國家的創新中心。隨著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以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體實現產業再集聚,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產業鏈和價值鏈分工的內在要求下,這一區域必將形成別具特色的集聚模式,同時對其他區域的產業集聚和經濟增長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