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環境、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研究
- 宋躍剛
- 9451字
- 2021-02-07 09:57:05
2.4 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演進及評述
經濟全球化加快了各國(地區)之間的商品、技術、資金、信息的交流,提高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配置效率。對外直接投資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已經成為推動各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已有的文獻主要按照時間順序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考慮到對外直接投資是母國跨國公司和東道國宏觀主體之間的經濟活動,本書從參與活動主體的新視角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決定理論,即從微觀層面的企業視角、中觀層面的區域與產業視角、宏觀層面的母國與東道國視角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進行系統的梳理和評述,并對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介紹和說明。
2.4.1 微觀層面的相關理論
2.4.1.1 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國外學者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重點分析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決定因素、行為方式、區位選擇等。早期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解釋了跨國公司為什么選擇對外直接投資而不是通過貿易等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認為跨國公司內部擁有的無形資產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貿易產生的外部性會影響跨國公司的收益。但這種解釋只能說明跨國公司為了避免外部性具有增加不同生產廠家的可能,而不能解釋跨國公司將生產內部化的原因?;诖?,早期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補充了交易成本與市場失靈假設,認為通過許可證安排等方式轉讓跨國公司的無形資產不利于買方在該資產全部展示之前評估其真實價值。因此,出讓方為防止外部效應通常不愿意在出讓合同簽訂前完全展示其無形資產,跨國公司會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實現擴張,從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產生了壟斷優勢理論和內部化理論。
2.4.1.1.1 壟斷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斯蒂芬·赫伯特·海默(Stephen Herbert Hymer)提出,并由麻省理工學院的金德爾·伯格(C.P.Kinder Burger)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補充和完善。壟斷優勢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市場不完全的產物,只有摒棄傳統理論的完全競爭假設,才能建立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壟斷優勢理論借用產業組織理論中的壟斷原理分析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指出當東道國市場的“不完全”時,母國跨國公司可通過自身壟斷優勢來獲得超額利潤。東道國市場的“不完全”主要體現在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以及規模經濟引起的市場不完全等方面??鐕镜膲艛鄡瀯葜饕ㄊ袌鰤艛唷⑸a壟斷以及規模經濟等。
綜上所述,海默和金德爾·伯格提出的壟斷優勢理論從跨國公司壟斷優勢角度解釋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動因,同時也解釋了跨國公司需要根據自身壟斷優勢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
2.4.1.1.2 內部化理論
基于科斯(Coase)的交易成本理論,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提出了內部化理論。該理論認為,對跨國公司行為的研究沒有考慮貨物生產和服務以外的研發、銷售、培訓、財務管理等商業活動,而這些商業活動與原材料、半成品、專利權、人力資本等中間投入品密切相關。這些中間投入品市場與最終產品市場一樣,存在交易性市場失靈(Dunning & Rugman,1985),導致市場中間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交易性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雙方在交易前存在信息不對稱,容易產生機會主義、有限理性、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不利于市場發揮作用(Teece,1981;Williamson,1985;Dunning & Lundan,2008);其次,交易存在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等外部性;最后,資源稀缺導致廠商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當中間投入品存在交易性市場失靈時,跨國公司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會促使這些中間投入品在跨國公司內部實現轉移,當跨國公司內部轉移的效率高于市場效率時,分布在兩個或者多個國家的經營活動將被置于統一的治理結構之下(Rugman,1982)。跨國公司內部轉移效率高于市場效率的原因是在組織系統和信息網絡框架下,跨國公司可以通過行為約束的方式替代市場價格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另外,跨國公司內部化并非避開市場,而是通過企業內部雇傭協議替代一系列契約(市場)交易的方式移動企業與市場之間的邊界(Hennart,1986)。
綜上所述,跨國公司只有將中間品市場交易納入公司內部的經營活動,通過內部轉移替代外部市場,才可以降低相關交易成本,提高利潤率。因此,跨國公司通過構建以母國公司為核心的跨國網絡體系,并在該網絡體系中使用和控制中間投入品獲得高額利潤。21世紀以來的跨國并購、跨國投資都反映了跨國公司建立全球網絡系統的戰略目標。內部化理論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理論,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強調技術、管理水平對跨國公司國際化的影響,但該理論難以解釋國際生產的地理分布和國際生產的必然性。
2.4.1.1.3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鄧寧(John H.Dunning,1977)基于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和巴克利的內部化理論,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只有同時具備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才可以開展對外直接投資。鄧寧在其1981年出版的論文集《國際生產與多國企業》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三優勢分析范式”(OIL Paradigm),其中,O表示所有權優勢,表明企業為什么(Why)從事國際生產;I表示內部化優勢,表明企業如何(How)利用所有權優勢;L表示區位優勢,表明企業去哪兒(Where)從事國際生產活動(鄧寧,1988)。
鄧寧將OIL分析范式應用到微觀領域,分析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范圍和格局:首先,擁有超過東道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其次,利用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獲得資產與收益的增值;最后,從事這些增值活動的企業選擇哪些東道國進行投資。
鄧寧的分析范式主要用于分析靜態投資模式,缺乏普遍適用性。為此,鄧寧通過吸收和借鑒維農(Vernon)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OIL分析范式動態化。他認為,跨國公司的t+1期投資受到第t期OIL外部變量和配置的影響,而第t期OIL的配置取決于跨國公司預期在第t+1期需要維護的OIL配置。隨著20世紀末跨國公司并購、非股權聯營、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興起,鄧寧提出“創造性資產”等概念,重新界定了跨國公司的所有權優勢;鄧寧將外國證券投資納入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指出新建投資與跨國并購之間存在互相促進的關系;鄧寧還引入互聯網、關系資產及電子商務等新變量,重構了OIL分析范式。
盡管鄧寧在修正的OIL分析范式中改進了處理動態問題的能力,但該分析范式只能處理宏觀領域的動態問題,而無法處理中觀或者微觀層面的動態問題。另外,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并沒有將時間因素納入分析框架,沒有說明什么時間是合適的投資時機。
2.4.1.2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或者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日益增長,其目的和原因是什么、競爭優勢在哪里、有什么特點等都是理論界和學術界亟待解決的理論與現實問題。為了解釋發展中國家迅速增長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視角創立了新的理論學說,但仍缺乏系統成熟的理論。已經形成的理論影響力遠小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但這些理論的影響力正在增大,研究這些理論可以為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有益的借鑒。
2.4.1.2.1 小規模技術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威爾斯(Louis T.Wells)在其1977年發表的論文《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中提出了小規模技術理論,隨后又在1983年的專著《第三世界跨國公司》中對小規模技術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鐕镜母偁巸瀯莶粌H包括大規模生產中的現代技術,還包括小規模生產的低成本優勢。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源于產成品市場的需求量較小、市場規模不大,企業技術具有低成本、勞動密集、高靈活性等一系列比較優勢,這與母國的市場特征密切相關。
劉易斯·威爾斯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
(1)小規模制造。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普遍小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當地投資建廠的規模起點。發達國家已經過時的技術通常也能夠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為了適應小規模市場的需要,發展中國家通常會采用勞動密集型技術,這恰好能滿足東道國市場勞動力豐裕、資本短缺的現實需求。因此,發展中國家有限的市場規模恰好能滿足其跨國公司的生存空間,可以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進行競爭。
(2)當地采購與生產具有本國特色的產品。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為了適應東道國進口的限制以及節約成本,通過吸收和利用東道國的技術、人才適應東道國當地居民的需求。這種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截然不同的做法通常能夠獲得東道國政府及企業的真誠合作。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另外一項內容是生產具有母國特色的產品,這些產品主要是為了服務與投資母國有血緣、民族關系的社區,如海外的華文報紙等。
(3)低價產品營銷策略。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與發達國家顯著的區別是前者摒棄了壟斷技術、品牌商標、營銷網絡等優勢,通過低價營銷策略來銷售產品。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產品價格低廉的主要原因是用工成本低、基建費用低、廣告費用少等。
小規模技術理論將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競爭優勢與東道國的市場特征緊密結合,為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理論支撐。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盡管技術不夠先進、生產規模不夠龐大、經營范圍比較狹窄,但由于全球市場是多層次、多樣化的,仍然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利。但小規模技術理論將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僅局限于小規模生產技術的使用,導致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被永遠“鎖定”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階段,很難解釋發展中國家高技術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也無法解釋日益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
2.4.1.2.2 技術地方化理論
技術地方化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拉奧在其1983年出版的專著《新跨國公司:第三世界企業的發展》中首先提出的,該理論從技術變動的視角解釋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拉奧通過分析印度跨國公司的投資動機和競爭優勢,發現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雖然呈現出規模小、勞動密集型、標準化等技術特征,但是這種技術的形成與波動卻包含跨國公司內在的創新活動,有助于提升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Sanjaya Lall,1983)。因此,拉奧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利用成熟的技術進行當地化改造,而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大規模的研發資金投入。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技術的消化、改進和主動創新主要是為了滿足東道國對產品質量和要素價格條件的標準,這種創新活動可以形成比較競爭優勢。
(2)管理。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管理階層和技術人員的薪資水平普遍較低,且管理方式能較好地適應惡劣的商業環境與落后的生產條件。
(3)產品特征。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根據東道國市場的特征生產出適合當地居民需求的產品,從而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尤其是當東道國的市場規模較大、消費者的購買力和品位存在較大差異時,來自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綜上所述,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重點強調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及其創新來源,其技術吸收能力、創新活動主要受東道國當地的需求條件、生產供給因素的影響。另外,拉奧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技術的消化、吸收不是被動的復制與模仿,而是主動的改進與創新,這種創新活動形成了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將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研究引向了微觀層面,為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理論支撐。
2.4.1.2.3 技術累積理論
坎特威爾(J.A.Cantwell)和托蘭惕諾(Paz Estrella E.Tolentino)提出的技術積累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國際化進程是技術變遷和技術積累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Cantwell & Tolentino,1987)。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在國際化初期,主要向周邊國家或者文化接近、有聯系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然后向非鄰近的發展中國家開展比較簡單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最終通過技術能力的積累,升級為向發達國家進行復雜高端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
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海外進行生產和研發活動,一方面可以獲得先進的技術信息,另一方面還可以為本國的技術積累和技術創新打下良好的國際基礎,然后通過對成熟技術的內化和改造,參與高端市場的競爭,成為產業鏈的主導創新者,進一步推動母國的技術進步。
2.4.1.2.4 基于實物期權視角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21世紀以來,跨國公司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逐漸增加,國內外學者主要從交易成本視角和實物期權視角來分析不確定條件下跨國公司的國際化行為(Ahsan & Musteen,2011)。基于交易成本視角的跨國公司國際化分析主要強調消極規避不確定性;基于實物期權視角的跨國公司國際化分析不僅承認交易成本原則,而且更加關注“價值創造”和“機會成本”。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國際化環境的不確定因素越大,“權變決策”越有價值,跨國公司越有機會減少不利因素造成的損失,同時通過甄別國際化環節中的外生與內生不確定性,采取早期試探性和適應性投資等方式來把握面向未來擴張機會的戰略期權??鐕驹趪H投資過程中同時面臨投資不可逆性、環境不確定性等條件,實物期權理論比交易成本理論更好地解釋了跨國公司的國際化行為,因此,實物期權理論逐漸成為不確定條件下跨國公司國際化研究的主流理論(吳崇和胡漢輝,2012)。
跨國公司在國際化進程中需要關注外生不確定性和內生不確定性。外生不確定性主要包括制度、匯率等變化導致的不可控制(Miller & Reuer,1998)。外生不確定性與企業自身的行為無關??鐕局荒艿鹊酵獠坎淮_定因素由不利轉為有利時,才進行國際直接投資。Ahsan和Musteen(2011)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研究充分說明了跨國公司缺乏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內生不確定性主要包括市場需求不確定性(Brouthers et al.,2008)和文化整合不確定性(Cuypers & Martin,2010),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主要憑借學習能力和積極主動的行為降低或者消除內生不確定性(Guillen & Canal,2009)。
2.4.2 中觀層面的相關理論
2.4.2.1 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2.4.2.1.1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弗農(R.G.Vernon)在其1966年發表的論文《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中,通過實證分析美國跨國公司的國際直接投資行為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弗農將產品生命周期與國際直接投資結合起來,分析了產品生命周期變化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產生的影響。經過赫希哲和威爾斯等的拓展,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逐步完善。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從動態角度考察了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認為是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一方面受到要素優勢互補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制度安排及自身發展戰略的影響。弗農將產品生命周期分為創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鐕緦ν庵苯油顿Y行為是根據比較優勢和競爭條件的變化,運用產品生命周期規律做出的戰略選擇。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從內因和外因的角度解釋了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原因。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不足之處包括:首先,對外直接投資研究的范圍僅局限于美國特定時期高度創新的制造業,難以解釋資源與能源行業等與產品生命周期無關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也無法解釋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性安排;其次,對于跨國公司將新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直接放在國外,或者同時在國內外市場推出相同產品的投資行為,未能給出相應的解釋。
2.4.2.1.2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基于空間組織發展模式的視角
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在其專著《國家競爭優勢》中系統地描述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內容“鉆石模型”從四種環境因素入手,解釋了國家特定產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勝的條件(詳見圖2-1)。①生產要素狀況。主要包括兩種分類方法:第一種,將要素分為初級要素(自然資源、氣候、非熟練勞動力等)和高級要素(基礎設施、人力資本、科研機構等);第二種,依據專業化程度,將生產要素分為通用要素(公路系統、融資等)和專用要素(技術型人力等)。根據波特的“鉆石模型”,一國某產業基于生產要素建立持久的國際競爭力離不開高級要素和專用要素,即必須從事生產要素的創造,才能形成持久的國際競爭優勢。②國內需求狀況。國內市場需求通過三種方式影響一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是國內市場需求性質,即國內市場需求是否具有全球性、超前性、高標準等特點;二是國內市場的規模與成長速度;三是轉化為國際市場需求的能力。③支持性產業與相關產業狀況。一方面,當本國支持性產業(供應商)的國際競爭力較強時,這些產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和信息傳遞,提升下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當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較強時,通過“提升效應”(Pull-Through Effect)可以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④企業戰略、企業結構與競爭。波特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迫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品牌管理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取得持久的產業競爭力,這也是創造和保持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⑤政府。波特在其著作《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倡,政府應當扮演具有建設性、行動性的角色,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創造一個有利于生產率提升的社會環境,在定價、貿易壁壘等方面應減少干預,而在提供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人才培養等方面應扮演積極的角色。波特認為,良好的制度環境如教育、職業協會、標準制定機構及法律系統等,可以有效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圖2-1 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
資料來源: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MacMillan,1990.
競爭優勢理論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僅僅依靠勞動力、自然資源、資本投入等存在片面性,強大的科技基礎和高素質人才是國家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但是,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是企業和產業競爭優勢加總的一個推廣,將企業和產業簡單加總存在方法論上的錯誤,不能簡單向上加總擴展成為指導國家制定產業政策的依據(林毅夫和李永軍,2003)。
2.4.2.2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2.4.2.2.1 比較優勢理論:邊際產業擴張理論
日本學者小島清(Kiyoshi Kojima,1977)以日本20世紀50—70年代的對外直接投資為研究對象,運用比較優勢原理提出了“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該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當從本國(投資國)的邊際產業依次進行。邊際產業是指在投資國已經或者即將喪失比較優勢,而在東道國還具有明顯或者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他針對國內的經濟情況提出日本在對外直接投資方式上應選擇與東道國技術差距較小的產業依次進行投資的建議,同時采用與東道國政府合辦或者非股權安排方式建立合資公司;在投資國別上,應選擇從差距較小、容易轉移的技術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在投資與貿易關系方面,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之間是互補關系,即對外直接投資不會替代投資母國同類產業的出口,反而會進一步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對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初期階段的中國而言意義重大。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對象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將我國成熟的技術與東道國廉價的生產要素相結合,可以有效滿足東道國當地的市場需求。
比較優勢理論在諸多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Bombardini,2012)。金融發展、制度環境、規模經濟以及異質性企業等因素對比較優勢的影響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Morrow,2010;Lai & Zhu,2008)。國內外學者主要關注比較優勢與經濟理論的融合、產業內貿易、技術進步等新經濟現象,同時在分析方法上也突破了靜態分析的局限,對不斷更新的國際經濟實踐給出了更為合理的解釋。
2.4.2.2.2 一體化國際投資發展理論
“一體化國際投資發展理論”由小澤輝智(T.Ozawa,1992)提出,他將對外直接投資、比較優勢和經濟發展三種具有相互作用的因素融為一體。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國家間動態比較優勢的互補性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實現趕超或者經濟轉型(Ozawa,1992)。
2.4.2.2.3 對外投資不平衡理論
Hwy-Chang Moon和T.W.Roehl(2001)從跨國公司資產組合平衡的視角提出了著名的“對外投資不平衡理論”。該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跨國公司提升競爭優勢與產品的升級換代。當跨國公司存在缺乏技術優勢、無法實現規模經濟以及資產相對不平衡等問題時,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技術等補償性資產,實現資產組合平衡,從而提升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對外直接投資是發展中國家擺脫相對劣勢、實現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2.4.2.2.4 LLL分析框架理論
Mathews(2006)基于發展中國家的視角,通過分析亞太地區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和跨國并購的相關案例,提出了“LLL分析框架理論”。該理論認為,新興經濟體的跨國公司作為后來者,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得外部資源聯系(Linkage)、杠桿效應(Leverage)、干中學(Learning),從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2.4.3 宏觀層面的相關理論
2.4.3.1 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是東道國生產要素決定論。該理論認為,東道國的要素價格和要素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直接投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通常會選擇勞動力要素價格較低的國家(地區)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東道國勞動力價格的高低與國際直接投資流入存在反向相關關系(Moore,1993;Love & Lage Hidalgo,2000)。Klein和Rosengren(1994)、Barrell和Pain(1996)對發達國家FDI流入規模與勞動力成本的實證研究表明,一國的勞動力價格較高時,會使本國更多的FDI流出以及更少的FDI流入。
2.4.3.2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2.4.3.2.1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
鄧寧(John H.Dunning)從動態視角解釋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豐富和完善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直接取決于該國人均GNP的高低。鄧寧根據人均GNP的差異劃分了四個經濟發展階段,與之相對應,對外直接投資地位也分為四個層次。①人均GNP低于400美元的國家幾乎沒有對外直接投資,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幾乎為零;②人均GNP為400~2000美元的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水平很低,隨著本國制度環境的改善,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增多,但對外直接投資凈額仍然為負;③人均GNP為2000~4750美元的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增速有可能超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速度,但對外直接投資凈額仍然為負;④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的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要大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額,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為正,且逐年增加。
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逐步加快,鄧寧在吸收新制度經濟學派諾斯(North)和納爾遜(Nelson)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結合微觀層面跨國公司及其子公司創新能力、適應能力與宏觀層面制度變遷的綜合分析框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對外直接投資活躍以及資本輸出多的國家,其經濟實力和生產力均比較發達,但該理論僅將人均GNP作為劃分對外直接投資水平和經濟發展時期的唯一指標存在諸多局限性,與現實國際直接投資實踐相悖。
2.4.3.2.2 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
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任何形式的對外直接投資都是由人力資本、技術、管理技能等投資直接誘發因素和間接誘發因素相互作用發生的。當投資國在直接誘發因素上有相對優勢時,投資國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技術、資源、信息等要素轉移出去;反之,當東道國有直接誘發要素的比較優勢時,投資母國可以有效利用東道國的這種要素對東道國進行國際直接投資。間接誘發投資的要素主要包括投資國政府誘發因素、東道國誘發因素以及全球性誘發因素。其中,投資國政府誘發要素主要包括雙邊投資協定、鼓勵直接投資的政策法規等;東道國誘發因素主要包括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穩定的政局等;全球性誘發要素主要包括集團化與區域化的發展程度、匯率與利率的波動、技術革命等。
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的創新之處在于強調了間接誘發投資要素對國際直接投資的重要作用,而先前的投資理論主要強調人力資本、技術、資源、管理技能等直接誘發要素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發揮的作用,因此,該理論從新的視角解釋了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與動因。盡管直接誘發要素是一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誘發因素,但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直接誘發因素方面處于劣勢,其對外直接投資主要依賴間接誘發要素。該理論為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該理論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沒有深入分析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規律與過程(朱巧玲和董莉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