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期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效應研究
- 宋來
- 1435字
- 2020-06-25 06:39:06
摘要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增長階段轉換,新常態下需要創新宏觀經濟調控方式。因此,對1993—2012年財政政策的實踐效果開展全面、系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理論發展和實踐經驗表明,財政政策在本質上是政府運用稅收和支出以影響宏觀經濟的政策工具,始終是政府反經濟衰退的政策首選,調控經濟的思路既有需求管理也有供給管理,并日益呈現出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并重的特點。在這一時段,作為一個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財政政策既通過總量調節改善總需求,又通過結構調節改善總供給,特別是在穩定經濟波動、調節經濟結構和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1993—2012年,我國先后實施了適度從緊的、積極的、穩健的和新一輪積極的等類型的財政政策實踐。政策框架總體上體現四個特征:相機抉擇是政策調控的核心策略,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并重,擴張性財政政策是主流,多元化綜合運用政策工具。具體政策措施也有四個特點:以政府支出政策為主調節總需求波動,以生產性政府支出為主促進經濟長期增長,財政投資兼具長期和短期的政策目的,以收支政策組合為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穩定經濟波動是觸發財政政策實施和轉型的首要原因。估計三個產出乘數表明,我國財政政策能夠擠入私人需求并促進短期產出增長;相對于政府投資政策,短期內政府消費政策拉動產出增長的貢獻度更大;新凱恩斯主義DSGE模型表明,消費—工作互補性、壟斷競爭和價格粘性等因素,在合適的參數校準下,可以成為我國財政政策的主要傳導機制;然而,從熨平產出波動的角度看,我國財政政策的總體效果較低;穩定效果不高主要源于自動穩定效應不高、相機抉擇中的政策力度和實施時機把握不好、政策工具搭配不善等。
財政政策體系及其各個組成部分都具有結構調整機制。本書采用新的產業結構水平度量指標,運用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研究財政收支總量效應與財政收支結構效應、全國總體效應與區域效應、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后發現:財政政策在總量上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顯著的短期和長期效應;在東部地區具有最大的正效應,而在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財政收入結構對短期和長期產業結構調整都具有顯著的直接效應,但財政支出結構對短期和長期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影響都不夠顯著;特別是,作為積極財政政策主要內容的擴張性財政投資政策,不僅沒有發揮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反而對長期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阻礙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財政政策可以通過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且稅收優惠政策效果好于財政直接投資。
無論是政府收支總量還是收支結構,都可以通過影響總供給來影響長期經濟增長。本書引入非線性影響,基于我國省際動態面板數據回歸分析發現:與經濟理論預測相一致,財政收支總量與收支結構對長期增長的非線性影響是存在的;政府收支規模的擴大有利于促進長期經濟增長,但這個正效應主要是通過其結構變動而產生的;在財政支出中,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和農業支出的比重不利于長期增長,增加社保支出的比重有利于促進長期增長;在財政收入中,增加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比重有利于促進長期經濟增長,增加企業所得稅的比重不利于長期增長;財政收支變量對長期增長的作用渠道是不同的。
2015年以來,政府強調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之成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戰略主線。財政政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今后,應從完善財政規則、優化支出結構、推進稅制改革、協調財政貨幣政策四個方面,不斷完善財政政策實施方式,從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財政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