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期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效應研究
- 宋來
- 1365字
- 2020-06-25 06:39:07
1.3 分析方法與主要創新點
為了準確把握財政政策宏觀調控效應分析的重點方面,本書通過梳理財政政策實踐發現:在1993—2012年期間,我國的財政政策實踐具有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并存的政策特征,這一特征與財政政策理論發展和國際實踐經驗是相一致的;而且,穩波動、調結構、促增長成為財政政策調控的主要政策目標。雖然這些政策目標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但從整體來看,它們又都是財政政策宏觀調控的三個主要作用方向。因此,本書選擇財政政策的經濟穩定效應、結構調整效應和長期增長效應作為經驗實證研究的重點內容。其中:經濟穩定效應主要作為需求管理效果的評估維度,結構調整效應和長期增長效應主要作為供給管理效果的評估維度。
研究方法以實證分析為主。在理論實證中,注重在前人的經濟模型中,或進行一定的模型修正,或進一步運用邏輯演繹的方法,以期獲得經驗實證所必要的理論基礎和理論預測。在經驗實證中,注重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一般描述性統計分析與計量經濟模型分析相結合。依據具體研究內容的需要,先后采用的計量經濟分析方法有:聯立方程估計方法、結構向量自回歸估計方法、DSGE建模及其校準方法、一般面板數據估計方法和動態面板數據估計方法等。
本書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注重全面評估財政政策宏觀調控的實際效果。先后考察了財政政策的經濟穩定效應、結構調整效應和長期增長效應,涉及財政政策的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兩個方面,分別評估了我國財政政策的短期、中期和長期效應。現有國內外研究文獻往往關注的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這對于分析中國在轉型期實施的財政政策實踐效果來說是不充分的。作為一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發展中國家,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波動、調節經濟結構和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通過總量調節改善總需求,又通過結構調節改善總供給,并努力促進經濟保持長期可持續增長。
二是增加新的維度以多角度考察財政政策的各類效應。與現存文獻不同的是:在評估經濟穩定效應時,增加了波動平滑效應的分析,而且在乘數效應分析中,運用了比較靜態乘數、一般均衡乘數和政策沖擊反應函數三種度量方式,進而還探討我國財政政策傳導機制。在評估結構調整效應時,不僅關注了財政收支總量效應還關注了財政收支結構效應,不僅關注了全國總體效應還關注了區域效應,不僅關注了短期效應還關注了長期效應。在評估長期經濟增長效應時,突出了政策變量的非線性影響,且在評估財政政策對人均GDP增長的影響后,還進一步評估了其對勞動生產率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進而探討了各財政變量影響長期增長的作用渠道。
三是選擇經濟體制轉型的關鍵時期作為研究的樣本期。國內專門針對1993—2012年這一時期的研究還沒有。我們認為: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0年間,中國的宏觀調控方式主要是采用單一的行政手段,控制微觀層面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20世紀80年代后期,政府在決策上開始有意識地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間接調控,但受當時行政性計劃體制條件的制約,宏觀調控未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1992年,中國政府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隨著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真正意義上的財政調控開始顯現。從1993年開始,作為間接調控經濟運行手段的財政政策實踐,先后有四次重大轉型,內容豐富、措施典型,評估這一時期的財政政策效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