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中央關于小康社會重大論述的演變

“小康”蘊含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對殷實生活的美好向往,是中國式寬裕社會的象征。“小康”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民勞》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說,老百姓終日勞作不止,最大的愿望就是過上安康的生活。這里“小康”是指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生活水平,是一種社會生活穩定、豐衣足食、國泰民安的狀態。把“小康”作為一種社會模式,最早始于西漢時期的《禮記?禮運》,作者借孔子把人們經歷過的社會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夏代以前那種“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另一種是夏、商、西周時期那種“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比“大同”社會低一層次的社會模式,在這種以“天下為家”為特征的小康社會中,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可見,古人眼中的“小康社會”是一種財產私有、生活寬裕、家庭和睦、上下有序、講究禮儀的社會狀態。

(一)把小康作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核心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6月30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八周年而撰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曾經多次談到中國人世代追求的“大同”境界,并論證了“到達大同的路”即實現“大同”的具體途徑。他明確指出,當年“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只有“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能“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明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兩步走”戰略步驟,強調第一步首先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首次把小康引入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是鄧小平同志。鄧小平在1979年12月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1982年黨的十二大首次正式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并將其確定為經濟建設目標。十二大報告中指出,“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實現了這個目標,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過程將取得重大進展,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到那個時候,我國按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還比較低,但同現在相比,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將大為增強。只要我們積極奮斗,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個宏偉的戰略目標是能夠達到的。”并提出,“通觀全局,為實現上述經濟發展目標,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好農業問題,能源、交通問題和教育、科學問題。”從此,建設小康社會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我們有個雄心壯志,從80年代起,到本世紀末,用20年的時間初見成效,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小康社會。”鄧小平同志用“小康”一詞來定義中國社會化進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把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一個階段性的任務。從此,“小康之家”“小康社會”的概念開始被廣泛運用。在提出“小康社會”概念之后,鄧小平還圍繞小康社會構想,提出了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步走”發展戰略。1987年4月,他在會見外國客人時指出:“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二)提出向小康目標邁進的戰略任務

根據鄧小平的上述設想,198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三大正式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十三大報告提出,“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實現了第二步任務,我國現代化建設將取得新的巨大進展:社會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顯上升。工業主要領域在技術方面大體接近經濟發達國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農業和其他產業部門的技術水平也將有較大提高。城鎮和絕大部分農村普及初中教育,大城市基本普及高中和相當于高中的職業技術教育。人民群眾將能過上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在分析實現第二步奮斗目標的有利條件和困難矛盾的基礎上,報告提出,必須著重解決好三個重要問題。一是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二是保持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基本平衡,合理調整和改造產業結構。三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應該說,“三步走”的戰略部署使小康社會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社會計劃,給了廣大人民實現小康社會的希望,為在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團結一致地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

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提出向小康目標邁進的戰略任務。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斗,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十一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在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中,十四大提出,“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同時,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在發展速度上,十四大報告提出,“九十年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原定為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百分之六,現在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情況來看,可以更快一些。根據初步測算,增長百分之八到九是可能的,我們應該向這個目標前進。在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進效益的基礎上努力實現這樣的發展速度,到本世紀末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原定比1980年翻兩番的要求。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顯著增加。產業結構和地區經濟布局比較合理。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一批骨干企業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民生活由溫飽進入小康。建議國務院對‘八五’計劃做出必要的調整,并著手研究制訂‘九五’計劃。”

1997年黨的十五大在世紀之交召開,對小康目標進行了具體化。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上,提出“從現在起到下世紀的前十年,是我國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努力實現“九五”計劃和二零一零年遠景目標,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在這個時期,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必須解決好的兩大課題。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優化經濟結構、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真正走出一條速度較快、效益較好、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在確定奮斗目標上,黨的十五大將第三步目標進行了具體化。即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基本上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至此,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更加具體化,也更具有操作性。

(三)提出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提出了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年有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十六大上,江澤民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這是第一次將“小康社會”寫入黨代會的報告主題。黨的十六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報告指出:“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鄉市場繁榮,商品供應充裕,居民生活質量提高,衣食住用行都有較大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基本完成。”這既是對改革開放成績的肯定,也是對“三步走”戰略完成情況的報告。但報告也指出,“必須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仍然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斗。”在此基礎上,報告提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對“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報告進行了詳細說明:一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報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國防和軍隊建設等都進行了具體部署。

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依舊以建設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會上,胡錦濤作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黨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報告提出,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一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二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三是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四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五是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四)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報告提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十八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繪制了藍圖,并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這一系列目標的提出,解決了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構建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

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他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撥動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弦。這個夢想,是人民對民族復興的美好憧憬,是對全面小康的群眾表達,是黨的十八大描繪的全面小康藍圖的生動呈現。

至此,中國共產黨對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建立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個戰略目標的提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小康社會孜孜不倦的追求,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優良品質。形成了全面、系統、完善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的新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出,解決了“三步走”戰略中如何圓滿完成第二步這一重要問題,將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進一步細化,而將“建設”轉變為“建成”,更加體現了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即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建設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收官階段,但仍需要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建成”二字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帶給廣大人民以無限的信心和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人民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必須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氣,以更多的智慧和努力,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之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眉山市| 花莲县| 商丘市| 青海省| 永胜县| 荣成市| 平乡县| 平南县| 襄垣县| 新密市| 娱乐| 武宁县| 自贡市| 如皋市| 平乐县| 白朗县| 双城市| 谷城县| 四川省| 会理县| 刚察县| 乡城县| 安多县| 靖远县| 汝南县| 西昌市| 茶陵县| 钦州市| 五河县| 鹿泉市| 河北省| 腾冲县| 柳州市| 罗田县| 大埔区| 军事| 乐都县| 巨野县| 庄河市| 普陀区|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