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數據簡介
本書中運用的數據來源眾多,包括了相關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網絡和引用他人數據,在書中相應位置均進行了備注說明。在此重點介紹本書使用的核心微觀調查數據——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數據庫,該調查宗旨是系統而全面地收集中國人行為、態度以及生活、工作等基本信息,進一步反映中國人的行為與思想模式以及社會結構,通過持續性的調查反映中國社會變遷的趨勢,并推動跨國比較研究的發展。該調查始于2003年,是我國最早的全國性、綜合性、連續性學術調查項目。CGSS系統全面地收集社會、社區、家庭、個人多個層次的數據,總結社會變遷的趨勢,探討具有重大科學和現實意義的議題,推動國內科學研究的開放與共享,為國際比較研究提供數據資料,充當了多學科的經濟與社會數據采集平臺。CGSS使用了三套不同的抽樣方案:2003—2006年抽樣方案、2008年實驗性抽樣方案、2010年抽樣方案。這三套抽樣方案從原則上都采用多階分層PPS隨機抽樣,但在所基于的抽樣框、分層變量、抽樣階段上有所不同,以求最有效地代表中國社會的各方面情況。該調查的詳細資料參見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官方網站(17)。
目前,該調查已開展多次,現已經對外免費發布了2003、2005、2006、2008、2010、2011、2012和2013年度數據,有關調查年份樣本描述見表1-1。CGSS數據已成為研究中國社會最主要的來源數據,廣泛地應用于科研、教學、政府決策之中,并取得了非常豐富的成果。
表1-1 CGSS數據樣本情況描述

數據來源:作者整理。
(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jnggkf30n/200810/t20081027_65687.html.
(2)引自大河網,http://newpaper.dahe.cn/hnsb/html/2011-01/21/content_455758.htm.
(3)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指食物支出金額在消費性總支出金額中所占的比例,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一般隨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計算公式為: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金額/消費性總支出金額×100%,該系數由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提出,因此而得名。
(4)生活水平包括一系列滿足居民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內容,一般用指標體系來測定,1978年聯合國修訂的《社會和人口統計體系》(SSDS)文件專輯,提出測定生活水平的12類指標:出生率、死亡率及其他人口學特征;醫療衛生條件;食品消費;居住條件;教育和文化;勞動條件和就業率;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生活費用和消費價格;運輸工具;休息的安排;社會保障;人的自由。每一類又規定了若干局部性指標。對生活水平的測定也有主要使用某一單項指標的,如:人均國民收入指標,實際收入水平指標,實際消費水平指標,人均壽命指標,恩格爾系數,人均卡路里或蛋白質攝取量指標等。
(5)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
(6)中國經濟導報[N].2006-04-27(A01).
(7)數據來源:http://www.gallup.com/poll/14548/chinese-far-wealthier-than-decade-ago-they-happier.aspx,由于1994年調查采用5分量表與后三輪的四分量表不一致,有約38%的人選擇中間,我們按照不滿意和滿意的比例將這部分拆分為不滿意和滿意。
(8)調查中使用5級量表賦值方法,1—5分別表示非常不幸福到非常幸福。
(9)網易.[EB/OL].http://data.163.com/13/0207/17/8N4K7D3N00014MTN.html.
(10)引自中國新聞網,[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0/07-16/2405480.shtml,2010-07-16.
(11)詳細介紹參見后續章節。
(12)目前文獻中對幸福悖論的解釋進行歸納,發現主要有四種觀點:第一,個體的收入和消費行為中存在攀比效應,Easterlin(2001)認為個體的效用與自身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正相關,但與參照群體的平均收入和消費水平負相關;第二,個體的收入和消費行為中存在棘輪效應,費雷和斯塔特勒(2006,中譯本)認為當期收入和消費對個體效用與其往期收入和消費水平負相關,但隨著自身收入和消費的變動,個體也會相應地調整其期望效用水平;第三,非物質因素對福利水平有重要影響,Diener & Seligman(2004)認為不僅收入和消費會影響人們的效用水平,而且那些被GDP核算忽略的指標,特別是非物質因素如教育、健康、婚姻質量、就業狀態等,也會影響人們的幸福水平;第四,幸福度的定點理論,該理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幸福感都會回到某個給定的水平,幸福感實質上主要依賴于絕對的主觀因素,如基因、性格或者是通過繼承而獲得的容忍和克服生活困難的能力,該理論的公共政策涵義是任何旨在提高個體福利的計劃都是無效的(Graham,2005)。該段描述引自何強(2011)。
(13)國家統計局統計司.[EB/OL].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201301/t20130118_17719.html.
(14)轉引自詹鵬.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效果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7).
(15)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也稱倒U曲線(inverted U curve)、庫茲涅茨倒U字形曲線假說。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曲線,是發展經濟學中重要的概念。
(16)引自人民網.[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4772532.html.
(17)http://www.chinagss.org/index.php?r=index/index.